大学计算机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调查分析
2013-04-29袁玫
袁玫
摘要:对“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目标,分析大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结合竞赛案例的设计,对比台湾学生完成情况,分析大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改革大学计算机课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12-05
中图分类号:G642
1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任务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已历经多次调整,其目的是使课程教学适应技术的发展,真正起到培养具有信息素养、能够应用计算机从事工作的人才的作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础课程基本要求”)中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自己体验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指委提出的课程目标包含3个层面的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知识;具备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了解计算学科的思维方式。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是我们进一步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必须掌握的。
1)大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达到什么程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玩游戏、操作办公软件等。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后,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许多从事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感到这门课程越来越难教。事实上,很多学校已经压缩了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学时。更有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及内容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有很多重叠,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课程应该取消。
针对目前情况,我们现在能否认为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上网、会操作计算机,是否就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操作计算机,而且对“会操作计算机”应该有衡量的标准,这个问题不能仅凭直觉就下结论,需要有数据予以支持。
2)具备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是否表明会应用计算机?
“基础课程基本要求”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是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具有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能力;能有效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什么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目前,很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材都以综合案例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但严格地说,很多案例实际是“样例”,即给出基本格式要求或最终样式,要求学生使用多种基本操作技能完成编辑、排版等工作,案例中用到的操作多为“模仿”操作。掌握了这种仅仅通过简单模仿就能完成操作的人,能否被称为具备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并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这是需要我们分析探讨的问题。
2 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2.1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概述
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等8家单位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以下简称“大赛”),铁道出版社承办了大赛。大赛的主题是“信息素养与核心技能”,主旨是促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提高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大赛主要包含两项竞赛内容:基于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简称IC3)的竞赛以及基于案例的竞赛。
在大赛的命题、组织实施、竞赛成绩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主办单位的专家就大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本标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内涵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了解我国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的能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目的。
笔者将分析本届大赛的成绩统计数据,调查全国高校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分析“掌握计算机工具的使用是否可判定会应用计算机”的问题,以期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2.2对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评价
2.2.1计算机操作能力与IC3标准
基于IC3的竞赛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于IC3标准的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掌握及对计算机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办公软件基本操作技能等。竞赛方式是上机在线竞赛。
IC3标准是一个国际信息素养标准。在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IC3标准将信息社会的社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构造为一个能力图表,包括220个知识、技能点。本届大赛借鉴IC3标准,衡量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状况,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我国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
2.2.2参赛院校和学生统计
本届大赛分为院校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的院校赛在各地由各院校自行组织,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202所院校的11781名学生参加了院校赛。
经院校赛选拔,168所院校的534名学生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总决赛,学生人数统计见表1。
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选手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为主,本科院校以二、三本院校为主,全国重点院校有不足10所参加。
参加全国总决赛的534名选手既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来自新疆(4人)、西藏(5人)等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本届大赛参赛选手所在学校的地域分布比较广,选手的竞赛成绩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评价的参考。
2.2.3成绩统计分析
1)平均成绩的分析。
2012年5月26-27日,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选手集中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进行决赛,按照高校类别统计,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成绩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①不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经过一定的辅导和练习,其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达到平均及格的成绩。但若考虑到这534人是从全国参赛高校上万名选手中选出的、参加总决赛的代表,我们认为,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不能令人满意。
②按照一般认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方面应该优于本科学生,但竞赛的成绩并不支持这种观点。
③相同类别学生成绩的极差过大,成绩分布比较分散,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最低成绩只有19.24分,极差达到70.31分。这说明,大学计算机的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
2)按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平均成绩。
按照参赛的部分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平均成绩如表3所示。
各省的平均成绩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相关性不明显。沿海发达地区院校的平均成绩并不一定高于西部地区院校的成绩。处于平均成绩后几名的省、市、自治区,不一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3)重点院校的成绩统计。
参加本届大赛部分重点院校的平均成绩见表4。
重点高校选手的成绩普遍好于普通二、三本院校及高职院校。其中国际关系学院选手的平均成绩达到82.9分,远远高出北京地区的平均成绩(北京地区平均成绩65.7分)。这些重点学校的选手在参加案例阶段竞赛时,表现出很好的信息素养和工作能力。
重点院校选手的成绩也很不均衡。北京某些重点院校的平均成绩不仅低于北京地区的平均成绩,甚至低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成绩。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不能采取统一方案、统一要求的方式,即使对于同类型学校,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应用是大学生的重要基本功。以这次大赛成绩为样本的统计分析,不支持“全国范围内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观点。
2.3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等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本专业工作的能力。目前,教学中以综合“案例”——样例作为应用能力的教学和考核载体,但实际上,多是按照给定的样本“描红模子”。
什么是使用计算机完成工作的能力?能否认为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就是会应用计算机完成工作?本届大赛专家组对此进行了研究、研讨,确定考量学生应用能力的案例不是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使用信息技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包含了调研、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
2.3.1竞赛案例题的设计
设计竞赛案例的原则:给定问题描述,要求参赛选手能够充分、综合地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解决方案,完成给定的工作任务。竞赛案例如下。
请根据如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背景:A公司,有员工45人。(本题省略45名员工的基本信息)
人物角色:假设你是这家公司的行政助理。
任务描述:公司要安排全体员工一起外出旅行休假。请设计旅行休假的建议方案。公司提出的基本限制约束条件如下:
(1)人均费用在4000~5000元人民币或20000~30000元台币。
(2)旅行休假时间不超过1周。
(3)公司全体员工都参加。
要求:设计旅游休假的建议方案。设计方案时,请考虑要求:
(1)本方案的目标读者是公司管理者。
(2)至少提出3个可选的旅行休假方案。
(3)应分析员工的构成和爱好需求,作为设计方案的基本考虑。
(4)每个方案至少应包含行程特点、主要景点和经费预算。
(5)标明资料来源。
(6)完成上述工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相关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形成文本形式的最终方案。
(7)请将完成的旅行休假建议方案发送到指定邮箱。
竞赛案例的评价指标设计参照了科学工作的基本过程。评价的观测点是:
①分析问题的需求和约束;
②充分有效地搜集和筛选素材;
③按照要求形成报告;
④尽可能多地使用信息技术。
2.3.2成绩分析
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参加了竞赛案例的比赛。台湾学生包括高中生、职业学校学生以及大学生;进入这个竞赛环节的大陆学生在基于IC3标准的竞赛中,成绩最低分为86.14。也就是说,按照国际信息素养的标准,大陆选手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的程度很高。竞赛案例的成绩分析如表5所示。
大陆选手(不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成绩整体不如台湾选手。仔细分析大陆选手完成的任务,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与台湾选手有如下差距。
1)不知道如何着手完成一项工作。
大陆选手拿到竞赛案例题目时非常茫然,所提交的解决方案思路不清晰,逻辑较混乱。
2)不明白竞赛案例题目中给出的约束条件和要求的含义。
大陆选手对理解需求、遵从约束的意识及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直接把旅行社的行程单作为解决方案。有的方案安排六天行程,从三亚飞到杭州,再飞到北京,只考虑有海景、有园林、有古迹,而无视经费和时间的约束。
3)不会分析基本数据。
竞赛案例给出了公司员工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员工的爱好、年龄等多项信息。实际上,要求学生使用软件工具分析这些数据,尽可能多地顾及员工的爱好,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旅行方案。但有些方案没有数据分析,还有些方案没有使用软件工具进行统计。
4)资料来源单一。
有的解决方案所参考的旅游信息全部来自一个网站,缺乏广泛地收集和筛选资料。
5)不懂角色的含义。
题目给定选手的角色是公司的行政助理,但有多个解决方案不像是提交给公司管理者的报告,而是提交给老师的作业。
本届大赛的竞赛案例没有涉及任何专业领域,仅仅是使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个信息收集、整理和呈现的工作,应该属于比较简单的案例。而这些进入最后决赛环节的学生完成竞赛案例的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由此可以认为,熟练地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掌握常用软件使用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技术完成既定的工作。
3 结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使得大学计算机课程面临着挑战和改革。教育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设计思想,结合本届大赛中所进行的探讨和实践,我们有了如下认识:
①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见非常必要、及时。
②应该建立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衡量标准。
③尽管中学已经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该课程是非高考课程,属于被边缘化的课程,加之地区差异、学生个体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原因,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远未达到可以取消课程的程度。因此,本研究成果不支持“从全国范围,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观点。
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应用计算机完成工作。如何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完成工作的能力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述分析所依据的统计数据样本数量虽然不大,但是部分样本来自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因此,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编辑:彭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