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作品的本源》
2013-04-29苗秋晓
摘 要:哲学家一提到海德格尔哲学就只讲《存在与时间》,仿佛《存在与时间》被他们钦定为海德格尔哲学的“纪念馆”了。到《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的观点在发生着变化。《艺术作品的本源》阐释了物/器具/艺术品之间的区别和关联,同时在物品与真理、真理与艺术之间建立了一座桥。笔者在此就是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文本细读,从而对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海德格尔 艺术 物 真理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在1935—1936年之间的讲演,其中主要是对于艺术本源、真理等问题的思考。海德格尔思考艺术的本源的问题,直接堵死了传统的将艺术物化的道路。但是,艺术又必须“物化”为艺术品,人们也只能从艺术的发生中去追寻艺术的发生,即从艺术物化的艺术品中去觉察艺术的发生过程及其这过程中的物的变化或者艺术化,这是一条现象学的还原之路。艺术与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并不是随便一个物都是艺术显现的显现物。海德格尔是如何进行分析的?
一、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
(一)“物”的解析
在《物与物品》中,海德格尔首先就是将“物”分为自在之物和显现之物。然后开始探讨的是物之物性的特征。传统来说,对于物之物性的解释有三种不同的解释:1)物的概念,本身所具有的特征。2)物无非是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之统一体。3)物本身保持在它的自持中,物应该置于它的本己的坚固性中。这是一种将质料与形式相结合的解释。[1]
对传统的三种解释进行了批判,之后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的入口。要探索物之物因素就应该探索器具之器具因素和作品之作品因素,只有通过后两者的探索才能使第一个问题物之物因素变得明了,并且是通过具有梵高《农鞋》进行解说的。
通过对梵高的一幅画的观赏可以获得器具之器具存在,走近这幅作品,我们就突然进入了另一个天地,其况味全然不同于我们惯常的存在,是艺术品使我们懂得了真正的鞋具是什么。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在这作品中有什么东西在发挥作用?梵高的画揭开了一双农鞋真正是什么。这个存在者进入它的存在之无敝之中。
海氏认为,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其实,这种开启就是解蔽的过程,亦即存在者之真理,是在作品中发生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
(二)真理与艺术
海德格尔以神庙为例分析这个建筑作品中包含着神的形象,并在这种隐蔽状态中,通过敞开的圆柱式门厅让神的形象进入神圣的领域。贯通这座神庙,神在神庙中在场。并在对神庙进行的阐释过程中,引起了世界与大地之间的关系。大地使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并且是作为这样一种把一切涌现者返身隐匿的涌现。在涌现者中,大地显身为庇护者。同时,神庙作品也在无声地开启着世界,又把世界重又置回大地之中,世界建基于大地,大地穿过世界而涌现出来,两者生活于一种相互的争执之中。作品之作品就是建立在这种争执之中。真理就是本身的自行显现,真理的发生就是在世界之世界和作品之作品中发生的。
艺术品与艺术家之间: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那就是艺术。艺术品中有某种不言自明的因素,但是要追问的是这种不言自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意图就是找到艺术作品的直接和全部的现实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真实的艺术。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要探索的方向。
艺术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艺术的本质先行就规定为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艺术就是对作品的真理的创作性保存,因此,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艺术作品的本源,同时也就是创作者和保存者的本源,乃是艺术。
二、对海德格尔理论的反思
海德格尔本身的论述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含混。“存在之真”是怎样置入作品并自行设立的呢?他认为“存在之真”是通过艺术家的领悟、感受和体验才能置入艺术作品的。但是海德格尔是对“体验美学”深恶痛绝的,他认为“体验不过是置艺术作品于死地的因素,体验所体验的终究是一个对象的存在而不是存在本身的显现”。但是上文中他所论述如果离开了人的创作和欣赏,“存在之真”置入艺术作品真是无法发生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自我矛盾。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一种所强调的“领会”、“聆听”、“理解”算不算是一种体验?如果不是体验,那么人与“真”之间的桥梁到底是什么?
德里达坚持心中那个封闭的符号空间,这个空间不再现它之外的什么,它只为内部要素的差异游戏提供场所。德里达说海德格尔在有意无意地在寻找凡·高画里的幽灵。“无论从什么角度说,这鞋都是孤立的,它们呆呆地、默默地看着我们。任人们谈论它们,当它们让人们谈论真实的情况。当人们让它们讲话时,它们窘迫不堪。这鞋觉得好笑,它们甚至想大笑一场,但它们镇定地忍不住笑。看到人们煞有介事地争论,这鞋,不管是否是一双鞋,它们肯定笑了。”[2]
德里达的解构绝非是无理取闹,文中一个关键地方,是对梵·高《鞋》一画的分析。海德格尔那段充满诗人般激情和想象的精
彩描述和阐释,都是建立在一个假定基础上的。他认为梵·高所画是一双“农鞋”,而且是一双“农妇鞋”。为什么就能断定是一双“农妇鞋”,而不可以是一双别的什么鞋呢?换句话说,那段漂亮的描述和阐释是“存在者之真理”的呈现呢,还是想当然的“自由联想”呢?
我们在我们的此在中历史性地存在于本源的近旁吗?我们是否知道亦即留意到本源之本质呢?或者,我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中,我们依然还是因袭陈规,照搬过去形成的知识而已?艺术是否能成为一个本源因而必然是一种领先,或者艺术是否始终是一个附庸从而只能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形象而伴生,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设,2004年1版。
[2][法]德里达:《恢复绘画中的真实》,见《外国美学》第1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作者简介:苗秋晓(1988-),女,汉族,籍贯:河北邢台,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