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析反讽在当代语境下的美学价值

2013-04-29侯雨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反讽批判语境

摘 要:反讽是西方文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文学理论界,反讽这一叙事艺术运用的频度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作家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亦可认为是人类认识世界,对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也是反讽在当代文学语境中保持其独特审美价值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反讽 语境 价值 批判

一、西方文论史上反讽的流变

在西方文论史上,反讽通常被视为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接受美学代表人物耀斯认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最高成就就是反讽性的”[1]。反讽不单单作为一种修辞格式,一种艺术的修辞策略被纳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反讽”是西方文学话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备受关注的概念之一,因为它“不仅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在概念上还不断地在发展”[2]。反讽(iron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为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反讽”演变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格,这是人们常说的传统反讽。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此时的反讽加入了哲学元素,进入了浪漫反讽的时代。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弗·施莱格尔认为:“世界在本质上即为矛盾,唯有爱恨交织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整体的事实的认可”[3]。在他的浪漫主义诗学中,反讽并非是一种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哲理反讽。在具体作品的变现中它打破了以往对于世界的单一的看法和作者单一的艺术道德价值观,显示出了对世界、对人生的辩证理解,从而具有了某种后现代的意味。20世纪出现的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诞生了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新批评反讽。他给反讽下了一个最普遍的定义:“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因此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反讽是“一种用修正来确定态度的办法”[4]。布鲁克斯将反讽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他把语境理论引入反讽概念中,而不只是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格来看待,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反讽——语境压力下的变形

反讽往往是在语境压力下生成的,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反讽意味的话语常常是双层代码之间相悖的结果。许多语言学家从语用学角度对反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英美新批评更是将语境的作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布鲁克斯那里,反讽就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

在语言的运用,结构的设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反讽呈现出多种类型,现就其常见的几种反讽类型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一)言语反讽

这是最常见的反讽形式,通俗的将就是正话反说,比如在语言的运用上采取夸大或低调陈述,重复罗嗦的表述让读者感觉叙述者的言语出现了问题,效果是比直接陈述要深刻和尖锐的多,当然也有制造幽默的效果。如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中的一段话:“‘宝味堂的菜有个特点,那就是寓教于吃,每道菜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吃罢令人深思,不妨称着‘文化菜,在这里吃一次饭,就相当于上了一次生动活泼的中国文化集锦课。纵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吃世代相传地保存下来,我们还独自一家,这也是我们民族数千年延绵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根本原因。”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王朔的电视剧《渴望》本是嘲笑命运的不公正和所谓的“好人”性格的,播出后却被认为是“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传统剧目,王朔为此又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刘慧芳》的小说为自己的思想“平反”,最终却不能扭转人们的看法。

(二)戏仿

戏仿也被人们译称作戏拟或滑稽模仿,可以说,戏仿就是一种反讽模仿,它主要是模仿曾经比较流行的文体或句子,但作者真正所要传达的却与传统文本相悖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就体裁模式进行反讽模仿的经典之作。它戏拟的对象是15、16世纪在西欧各国早已销声匿迹却风靡西班牙的骑士小说。这种兼具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作品,通过唐吉诃德主观幻想与现实的反差在讽刺了主人公的同时也在颂扬着人类永恒追求的公平、正义和纯真的爱情。

(三)视点反讽

视点反讽是指通过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进行叙述,与人们所熟悉的惯常视角形成对照,产生反讽意义。有的小说择取的主人公是人类中的一部分特殊成员,譬如精神失常者、死者、儿童等,以此为叙述视角展开叙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历险记》中的哈克是一名流浪儿,由于长期受到种族主义反动说教的影响,觉得不该帮逃奴的忙,但后来他宁愿冒着甘心下地狱的危险也要帮吉姆获得自由,这一富有正义感同时具有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来并对种族主义谬论连一个孩子都蒙骗不了的事实给予了讽刺。

三、反讽在当代语境下的美学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张,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渗透和影响日益明显,这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冲击着当代中国的文化规范和社会价值体系,在这种语境下,国内的文学作品已经带有不同程度的后现代意识因素。反讽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它修辞学上的本意,而是发挥着形而上,对传统和现行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颠覆和解构的功能。

反讽不仅是对个体的一种自省,也是对周围一系列社会关系的自觉的价值批判。人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即使有统一的社会道德法制规范制度,但在每个个体的心灵视域中看到的世界都是相异的,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在当代话语语境下,作家试图超越人类生存的尴尬和思想局限,并在自我意识出现矛盾后,呈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的叙事特点,又同时为生命寻求多种意义创造多个视界和多个视角,尊重来自不同层次和立场的话语。这样的价值多元观符合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求,也使当代小说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H·R·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P282

[2] [3]D·C·米克.论反讽[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

[4]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P379

[5]余岱宗.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侯雨(1984.10-),女,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猜你喜欢

反讽批判语境
狂欢背后权力“颠倒”的闹剧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