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研究
2013-04-29杨海璐
杨海璐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在单产和总产不断提高的同时,大豆的各类病虫害也不断增加。依据发生情况,采用农业栽培防治技术为主,采取选择良种与药剂拌种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保证大豆的优质高产。
1、 大豆孢囊线虫病
主要症状:在大豆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叶柄及茎顶部也呈淡黄色,花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全株枯死。
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危害:孢囊线虫是由线虫侵染大豆根部引起,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显著减少或没有根瘤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突起的小颗粒,大小约0.5毫米,即孢囊,内藏的卵、胚胎卵和少数幼虫以孢囊在土壤里和寄主根茬内土壤中越冬,还以含线虫的土混杂于种子内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侵染来源。
防治措施:(1)用35%的乙基硫酸磷或35%的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种子量的2%的大豆根保剂拌种。(2)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处理,药种比为1∶75;呋喃丹颗粒剂每公顷75~90公斤,或5%涕灭感颗粒剂每公顷40~60公斤。药同种肥一同下地。
2、大豆根腐病
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叶片变黄,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
防治措施: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增施有机肥,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还可用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等大豆种衣剂拌种,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0%~1.5%,或用2.5%适乐时150mL乳油加20%陈普降40mL,或小叶敌400~500倍液,或2%万佳丰水剂300倍液,或2%菌克毒克750mL/hm2拌种子100kg。
3、大豆灰斑病
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布满叶面,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籽粒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
防治措施:苗期较湿润多雨的地区,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药0.3公斤;针对感病品种,生长茂密的豆田,于发病初期或荚和籽粒易感病期喷药,以控制籽粒上的病斑。常用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克,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兑水80公斤~100公斤喷雾。视病情发展,间隔7天~10天,共喷2次~3次。
4、大豆食心虫
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常年虫食率10%~20%,严重时可达30%~40%,甚至可达80%,而且影响大豆的品质,降低等级。
防治措施: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把农业丰产栽培措施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大面积轮作,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成虫产卵高峰期叶面喷洒菊酯类农药,利用触杀和胃毒作用防治成虫。可用2.5%功夫乳油300mL/hm2、15%来福灵乳油300mL/hm2、20%速灭杀丁乳油450mL/hm2等防治。于成虫产卵盛期按30~45万头/hm2的放蜂量放赤眼蜂1次,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如增加放蜂次数,还能提高防治效果。
5、大豆菌核病
为害植株的地上部,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病斑水渍状,不规则形,浅褐色或近白色,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病部以上往往枯死,也可造成茎秆折断,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其上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占其空间。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腐烂,有时有絮状菌丝。
防治措施:菌核萌发出土后至子囊盘形成盛期,于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约30克~60克,加水40公斤~50公斤喷雾。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克,加水50公斤也有良好效果,但在发病后喷洒植株表面效果较差。
(作者单位:155802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第二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