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困惑与对策
2013-04-29杨勇
杨勇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最大的困惑是转变观念,进行尝试,寻得和原来不同的结果.
一、思考:为什么蜜蜂和苍蝇的选择不同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数目的苍蝇装进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瓶子平放在阳光明媚的窗台上,瓶底朝着窗户.蜜蜂开始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口而出.蜜蜂喜欢阳光,相信出口必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行动,直到死亡,而苍蝇则会在几个不同方向尝试寻找和试探.
选择过去的行为,只能收获曾经的结果;要想取得和原来不一样的结果,就要打破原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你的选择呢?
二、探 究
新课程改革教学尝试过程中,我们有五个困惑:课时安排时数与课时教学实际的困惑;新课案例与学生实际年龄不符的困惑;课本例题与习题不配套的困惑;数学教材要求与高考考法难度的困惑;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际的困惑.
下面分析五个困惑,谈谈具体的一些想法、对策.
1.课时安排时数与课时教学实际的困惑与对策
《数学1》第95~101页的“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约2课时,这7页内容中有很多新的思考、两个探究,还有大量的图像要做,所有这些内容要求教师在2课时完成,时间太紧.又学生课时紧,任务重,每节课的容量大,复习与巩固提高都很难完成.
对策: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年龄和现有水平能接受的程度,通过转化,缩小现有课程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样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自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2.新课案例与学生实际年龄不符的困惑与对策
《数学1》第15~16页函数概念引入的三个实例:(1)炮弹发射问题.(2)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问题.(3)恩格尔系数问题.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优点:三个实例分别给出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缺点:后两个问题抽象难懂,学生理解很困难,归纳共同点就更难了.
对策:结合高一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学生较能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又能体现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实例.
我的做法:设计具体实例,例1——寝室面积问题(解析法).例2——人均住房面积问题(图像法).例3——未成年男性体重的平均值与身高的关系(列表法)(来自《数学1》第105页例6).
作为新课引入的教学案例,我认为应有以下特点:即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实际;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能反映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趣味性强,贴近生活实际,便于理解.另外,《数学1》第19页例3“买笔记本问题”作为案例引入也可以,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但该案例也有缺点,因为它讲的是一个事例,不利于归纳问题,也不利于共性的发现.
3.课本例题与习题不配套的困惑与对策
课本例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知识型例题与应用型例题.知识型例题一般都比较基础,后面也都有配套练习题,但有些练习中会出现一些没有相应例题的练习题,且此类型题较难,往往需要另外补充相应的例题.
如《数学1》第39页练习题1.3A组的第6题: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画出函数f(x)的图像,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该题很好,既考查了函数的性质,又考查了分段函数.因为没有配套的例题,这就要求教师补充相应的例题,所以增加了课时.
4.数学教材要求与高考考法难度的困惑与对策
以后的高考难度怎样,我们平时对学生应如何考查?
如今的教学现状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深浅”,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把握?
对策:我们的做法是以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为主,同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是指导性材料,对于课本中练习、习题和复习参考题中的题型进行适当处理,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总之,例习题应尽可能做一些变化、引申,创造性地使用,发挥例习题的最大教学功能.
5.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际的困惑与对策
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和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和思考的.例如,《数学2》P37第3题:“你见过如图所示的纸篓吗?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可以发现它可以由多条直线围成,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这样的几何体要凭想象是很难的,实物学生是见过的,但很难把它想象成是直线构成的,使用几何画板作出来,很直观.但我们的教师作出这样的动画演示真要花费很多的.
对策:我们一步一步地展示解题真实的思维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为追求课堂容量,不能利用电脑像放电影一样直接把过程与结果展示给学生.“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我们教师去钻研,更应当让学生独立操作,自己动手作图,那样的体验才更加真实.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最快乐的体验是每一次成功;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最需要的是经常性的研讨和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