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2013-04-29李胜利
李胜利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往往由于理论性较强给学生课堂学习带来枯燥、乏味,为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教师有必要探索在数学课堂教学之初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显然,数学课堂的导入之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一堂好的数学课始于好的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是一堂高效数学课的基础.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现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肤浅的认识例谈高中数学课堂引入的一些常见方法.
一、类比导入新课
类比导入新课就是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新旧知识的异同点,通过复习学生已学习的“旧知识”并提出一个与之类似的“新问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必修一”学习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再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教师通过复习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及其研究的方法来导入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学习.又如,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可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引入,学习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由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引入等等.
利用此法引入新课既能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门槛”,使学生所学新知识和原有旧知识融为一体,又能巩固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应准确寻找到新旧知识点及研究方法的相近(同)点,从而设计好复习旧知识的复习点;二是教师在导入新知识点前给予学生适当指导,使学生迅速领会即将要学习的是什么新知识,它与已有旧知识有什么联系.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内在激情和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由学生学习过的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在引导学生温习已学习的知识后,给出一个可用旧知识解决的与新课相关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例如,在“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坐标法求方程的步骤和圆的定义,然后提出问题:现将某圆放入直角坐标系中,设圆心坐标C(a,b),半径为R,试求圆的方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求解、修正,最后得到统一形式——圆的标准方程,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
三、由课本“章前语”或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新教材在教学情境创设上作出了极大努力,每章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几乎均将本章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创设出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应用的现实情境,通过“章前语”加以描述,这些都是我们导入新课的好素材.
例如,在必修三《统计》一章的教学中,“章前语”用一段简短精练的语言将本章中将要学习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出了简要的描述,使得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既能感同身受地领会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用途,又能较为清晰地感受我们将要学习什么知识,极为有效地减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盲目性和理论的枯燥性,提高了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注意的问题是:情境既切合学生现有生活知识,引起学生对现有生活知识的反思和理论研究的兴趣,又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避免情境复杂.
四、制造认知冲突导入新课
所谓制造认知冲突导入新课就是在学生现有认知范围内引入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无法很好地得到解决,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来解决问题的冲动.
例如,在“复数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在复习实数系后,抛出一个问题,解方程:x2+1=0.显然,学生在现有认知基础上无法正确求解这个方程,但是这样类型的方程的求解似乎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学生有较为强烈的求解欲望.这样,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实际需要,就能自然地引入虚数单位i;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回顾:在原有数系下,我们给定了加法、乘法运算及相关运算律,现新加入的虚数单位i能否破坏原有运算规律呢?如果不能,那我们又需要作出怎样的补充呢?这样,在学生认知的冲突中自然地引入新课.
运用此法导入新课时,一方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旧知识及方法进行复习时力求全面准确,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冲突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对“冲突”的设计须切合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宜设计得过于复杂,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五、直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也可以开门见山地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直奔主题.
例如,在进行“算法案例”教学中,我这样导入新课:在前两节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算法,对算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例进一步学习两个经典的算法:辗转相除法、秦九韶算法.
这种课堂导入方式能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凸显本节课学习重点.
六、组织小型课堂活动或实验引入新课
通过小型课堂活动或实验,从活动或实验中抽象出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例如,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课堂导入,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抽象出概率模型的概念或特点、概率计算公式等.
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学生参与热情比较高.要求教师活动前做到:明确活动或实验内容、步骤、目的或要求;做好较好的组织,力求使活动或实验有序、严谨,从而能实现教学目的.
当然,教无定法,课堂导入方式也是“各显神通”,无论是什么样的导入方式,都应该避免以下误区:1.耗时过长,喧宾夺主.2.问题不明确,导致课堂学习方向不明.3.没有结合学生思维能力实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