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2013-04-29薛瓅
薛瓅
【摘 要】经过高校的合并重组与扩建,多校区办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多校区空间上的距离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相关高校可通过建立统一学生数据库、搭建多层次沟通平台、注重学生第二课堂力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等创新性思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全面、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分校区办学的模式,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但多校区办学在我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复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制度层面
1.学生工作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精力
不同校区之间存在一定空间距离,多校区办学模式客观上要求每个校区都需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同时与此相配套的还要有办公地点、办公设备等硬性条件。
2.不同校区之间存在管理制度差异
尽管学生工作有统一的规章制度,但各校区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属不同辅导员负责管理,各校区对规章制度理解难免存在差异,造成教职工、学生以及家长在不同校区之间沟通时,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解,为学生工作、日常事务处理增加了工作难度。
3.学生干部队伍难以实现连续性
大部分学生干部在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指导,能力可以独当一面之时,又面临着升入高年级、转移校区的问题,使学生干部队伍难以实现合理交替、新旧交接,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流失。
(二)文化层面
1.校园文化传播存在困难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不同校区之间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特别是新校区多建立在郊区、城市开发区等偏远地带,许多配套设施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学校长远发展等原因作用下并不完善。
2.师生沟通交流时间较短
新校区多设在郊区,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因此低年级学生在校期间亟需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当面交谈建立起与教师的情感联系,并且获得一定学术熏陶,这是网络、手机等现代化联系方式无法替代的。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一)建立统一的学生数据库
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建立了学生成绩综合测评系统、公寓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但往往是各部门各司其政,难以做到数据及时更新维护,这些信息如果能在一个数据库中完整呈现,极大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学生在新老校区之间交接时,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办公时间、地点、指导老师等整体发生变动的问题,“接任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思想较复杂、对周围环境完全不熟悉的陌生群体,教育管理好这个群体更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搭建多层次沟通平台
(1)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增进师生交流机会。多校区办学模式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是师生交流时间不够,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可以指定由专业课教师担任本专业学生的班主任,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师生交流机会,更能由班主任为本班学生提供学业指导,促使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定期开展班团干部培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层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定期针对班团干部进行培训,必要时可覆盖学生党员,借助这些先进学生的骨干作用,影响和带动整体校区文化的提升,在不同校区之间进行交接时,抓好班团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新兴网络媒体力量,覆盖整个学生群体。要真正实现不同校区之间学生群体的有效沟通,不可避免要借助网络、即时通讯等现代科技的力量。目前常用的网络媒体沟通形式有:人人网、微博等公共平台,也有飞信、微信、QQ等即时交流工具,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些新兴媒体,确保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覆盖整个学生群体。
(三)利用学术社团等第二课堂力量
新校区相比于老校区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老校区的学术氛围。因此,在新校区建立学术型社团等第二课堂就可以适当缓解这一矛盾。(高等学校学术型社团是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的群众性团体。
(四)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学生管理工作,要倡导平等教育观念和学生自治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与教师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实现教育内容的渗透, 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德, 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孙慧敏,张安涛.对多校区办学高校转校区高年级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01)
[3]童赛玲.在高等院校建立学生学术型社团的思考[J].学会,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