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试作弊看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
2013-04-29熊平安
熊平安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诚信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考试作弊就是大学生诚信缺失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在调查大学生考试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必要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61-03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几乎是每一所大学都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每到期中、期末或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学校的各主管部门以及老师都要不断地对学生强调:一定不要作弊,要考出真实的水平来;做人要诚实、要有信誉。对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也做出了各种处罚规定。但事实是,尽管有各种处罚,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无视学校的各种规定,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网上流传甚广的一首词,颇能体现大学生作弊之精髓,词曰:“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需来日,看试卷成绩,互喜互贺。惜八股取士,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甚是苦恼。一代天骄,时代骄子,考试作弊出高招。俱往矣,数风流高手,还看今朝。”更有甚者,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宁愿没人格不能不及格,下联: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横批:一定要过![1]这首词和对联的描述虽有点超越实际,却也反映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部分情况,所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不再简单,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它仅仅看作一个考试问题,它已经切实地关系到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本文在调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路径。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分析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进而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讨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路径。2013年3月份,我对武汉地区6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与诚信问题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大致按三个部分展开:1)考试作弊的群体;2)考试作弊的手段;3)考试作弊的动机;4)考试作弊与诚信的关系。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4份。根据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作弊现象日益显现出三个特点。
(一)作弊队伍的广泛性
根据调查的结果可知:无论哪个年级、哪个专业的学生都有弊情况。有作弊经历的既包括差生、一般学生也包括班干部、党员。三本高校学生有弊,一本高校学生也不例外。文科考试好作弊,理科考生也有办法。
(二)作弊动机的复杂性
(三)考试作弊手段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纵观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客观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及格那么简单,调查结果显示考试作弊动机呈现出复杂性特点。另外作弊者的心态比较坦然,似乎觉得考试作弊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作弊方式多样化,作弊工具现代化,作弊手段不断出新,由过去同学间互相帮助、夹带小抄到请“枪手”替考、利用现代科技相互传递试题答案等。还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他们通常通过张贴海报公布QQ号的方式进行联络,组成了一支训练有素,记录严明的中介队伍,为大学生的作弊提供了很方便的服务。
二、考试作弊凸显出大学生诚信缺失
由以上的调查不难看出,有部分大学生对考试作弊与诚信的相关关系还是很模糊,认为考试作弊与诚信无关。笔者认为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理由是:
(一)从考试目的上看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体制下,考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仍是衡量、评价、鉴定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学生可把从考试取得的成绩与其他同学成绩的对比中来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也要通过对考试成绩进行质量分析来对学生学业的好坏做出判断,并予以奖惩[2]。而考试作弊则是采用隐瞒欺骗、弄虚作假的方式来达到一种不切实际的评价,它破坏了生活本身的竞争规则,践踏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也使得考试的鉴别、衡量作用不能正常发挥。作为当代大学生,作弊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和蔑视,更是对严肃的学术风气的亵渎;作弊者不仅丢掉了能力,更丢掉了人格中的诚信。
(二)从作弊的主观原因上看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可以归纳为:第一,缺乏是非观念与道德观念。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他们不想也不愿意进行分析,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可耻的、不道德的。第二,投机取巧,坐享其成。不少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就降低了对自己要求,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缺少了高考前的吃苦精神,不愿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为了对付期末考试只得动歪脑筋了——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作弊,企图坐享其成。第三,产生盲从心理。有些学生看到考场监考不是很严,而周围又有别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结果往往存是平时一些学习努力的同学的成绩反而没有平时不学习、考试作弊的同学的好,这就让一些学生感到考试不公平,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理,最后也加入到作弊的队伍之中了。第四,虚荣心作怪。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很努力,表现也很好,有的还是班级、学生会的干部,他们考试作弊不是因为担心不及格,而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树立自己所谓干部的威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第五,是非不分,凭意气用事。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很刻苦,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很好,然而在考试中面对同学的“求助”时,考虑到同学友谊不好意思拒绝,最后是害人又害己。从以上大学生作弊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种原因的考试作弊行为,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面。
古往今来,诚信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故而有“民无信则不立,商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不威”的言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具备较高的诚信品质。而面对着大学生形形色色的作弊手段、复杂的作弊动机和广泛的作弊队伍,我们不禁要问:“天之骄子”如今怎么变得如此让社会不放心?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原因:
(一)学校环境的影响
1.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对学生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学校存在严重的轻视德育教育重视知识教育的现象,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应试制度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消除,致使诚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调查显示:37%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态是对成绩很在乎,把分数当成自己的“命根”。此外,学校的德育教材主要强调理论不注重实践,德育课教学只是满堂灌,手段简单、方式枯燥、上课也主要是流于形式,不注重学生心理特征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关联性。这种不分内容、不分对象、不分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相反引起了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反感,德育的自律作用不能发挥,诚信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不会受到学生的重视。
2.学校管理的影响
学校的行政管理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表现出了各种失信行为,严重弱化了平时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果实,降低了校园里原有的诚信氛围,成为学生诚信品德养成的最大阻碍。众所周知在高校管理中,学生对学校的意见最集中的就是食堂伙食问题。例如,如果学校有上级主管部门来检查工作或者学校要搞什么评估时,食堂伙食会有很大的改观,而检查评估一结束,一切情况照旧,学校的承诺不能兑现。此外,学校从对学生的评先评优到入党积极分子、奖学金的评选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从研究生的推选工作到学工处综合测评方法的年年改变,从后勤采购、销售到学校招生、就业上的虚假行为,这些现象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诚信观的形成。
3.教育者的影响
教育者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诚信教育方面,教师首先要重视,同时也应该特别注重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然而高校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只传授文化知识,无视道德教育,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甚至有教师自己都不清楚诚信教育的内涵,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有效性。更严重的是,许多教育者本身不仅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的作用,相反在学生面前做了不诚信的示范。例如:有的教师在参加学校公开课前,为了保证教学“成功”,对班级进行重新组合,在学生中反复地操练,公开课成了“表演课”。这种典型的失信行为,学生很能“领会”,也很能“模仿”。毕竟“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做出不诚信的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本身自律意识较差。一方面,这是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2岁,这个年龄的学生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很浅,社会生活经历比较简单,而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里长大,对复杂问题的理性辨别和分析选择能力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不够,对失信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也不深。尤其是社会生活中失信成本较低,一些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反面事例,使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的他们无所适从,以至将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当作生活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不注意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意志品质不强,拒绝不了外来的诱惑,最后,成了不诚信的“俘虏”。比如,考试作弊问题,超过60%的学生在考试之前,也知道作弊是不诚实的行为,但发现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实惠,也就加入到了作弊队伍。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因为“人家作弊,自己不作弊吃了亏”而作弊的占20%。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据调查:只有不到2%的大学生考试第一次作弊是在小学。至于小学不作弊理由,67%的被调查者认为:怕受家长责骂,所以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消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思想意识,影响着其对于诚信等道德的态度。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层面,其次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了,他们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孩子精神层面——道德品质的引导。有的家长即使发现了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不诚信行为,他们也不会及时制止;有的家长甚至在以身“作假”,“教”孩子撒谎。例如有的家长为孩子写虚假请假条,替孩子的错误找借口、做掩护,孩子耳濡目染,便会逐渐形成不诚信的观念。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特别是在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是“谆谆教诲”:“社会复杂啊!江湖险恶,老实人要吃亏的!”
这就在不经意中培养了孩子的不诚信心理。
(四)社会环境的因素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每个人都享受过有德的礼遇,也都遭遇过缺德的非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今天,传统的信用道德观念不仅没有得到张扬,相反却被严重削弱,社会上的失信现象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体现。从经济领域中的坑蒙拐骗、以次充好,到政治领域中的欺上瞒下、以权谋私,再到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职称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已经蔓延到大学校园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处事行为方式,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过分强调自我,过分注重个人利益。更为糟糕的是社会生活中失信成本偏低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3]):经济领域中有的商人以次充好还赚了大钱,政治领域中有的政客欺上瞒下还得到了实惠,文化领域有的学者借假文凭、假职称还受到了尊敬,他们一旦“事发”有的即使会付出代价,但远远小于他们所付出的成本。社会生活中的这种消极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从而导致了他们诚信的滑坡。
四、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途径
通过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分析,我们知道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背景的因素,既有教育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因素,既有传统文化的原因也有当今市场经济的因素。所以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无论是学校也好,社会家庭也罢,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来发挥道德的自律功能,另一方面要注重诚信制度建设以达到他律的目的。
(一)营造诚信环境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环境可以改造人的心境。无论是教育的软功能还是制度的刚性作用,都必须有一个与之相呼应的的社会大环境。一方面,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如果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另一方面,制度在制定、执行的任何阶段,如果没有一个与之目标相一致的大环境,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因此,构建一个家庭诚信、校园诚信的小氛围,营造一个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的大环境都非常重要。
(二)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诚信影响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提高诚信觉悟和认识,陶冶诚信情感,锻炼诚信意志,树立诚信信念,培养诚信品质,养成诚信习惯。诚信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前提,是大学生诚信自律的基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作用。从家庭教育来,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4]。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注重拓展诚信教育的内容。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提高教师、管理人员的诚信品质。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诚信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建设诚信制度
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建立大学生诚信制度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保障,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很重要的外在原因:一是中国诚信传统观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诚”与“信”出现割裂;二是中国缺少契约的传统,而市场经济又是一种契约经济,这两方面都只有通过制度的刚性功能才能加强。因此,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发挥制度的他律作用尤为重要,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http://hb.qq.com/a/20080913/000229.htm
[2]刘伟.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及预防[J].高校理论战线2002,6(018)
[3]刘芬华.失信的社会成本分析[J].中州学刊,2002,(4).
[4]王维军.创新德育工作新思路[J].理论界,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