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要点初探
2013-04-29包玉梅胡建华
包玉梅 胡建华
在这里,我们将中学语文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统称为语文公开课。人们开设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寻求符合教学客观实际的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有幸多次聆听过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深受启发和教益。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公开课教学的要点应当有以下几条:
一、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所设定的公开课课堂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上。公开课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是单元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子目标教学。人教版教材作为“单元合成型”教材,它的每篇文章在单元内部都有其特定的地位,承担着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某个方面的任务。我们不能随便地改换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因为某篇文章内容精深、篇幅较长、执教者感兴趣,就面面俱到地细细分析,以至破坏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其次,科学性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对文章重难点的凸现上。课堂教学应突出重、难点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当局者迷,执教者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难以取舍,认为甲处不讲存不足,乙处不讲是缺陷的情形是存在的。公开课教学应当对充分体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投入较多的时间、力量,对于非重点内容作从轻处理,甚至大胆地舍弃,因为处理好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有幸参加了由沪、苏、浙、皖四省、市教研室联合举办的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2011年11月2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聆听了上海市建平中学特级教师郑朝晖的示范课《老王》,笔者对于执教者突出重、难点的技艺叹服备至。执教者在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如下重、难点:①文本咀嚼的方法与技巧(重点);②关键语句的发现与分析(难点)。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讨文本阶段,提出了如下问题:
探寻“交流异常”:发现双方语言交流过程中违反常规的表达背后的心理。①在这些对话中老王的表达与日常表达有什么不同?②这些不同背后可以看出老王怎样的心理情感?③还有别的地方可以证明你们的推断是正确的吗?
探索作者组织语言过程中语言选择背后的心理。①对于老王这样的一种心理,作者当时领会到了吗?②除了她的行为之外,还有哪些语言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作者的心思?③作者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为什么会忽视老王的这份情感?④作者为什么后来又理解了老王的心理并对当初没有理解老王而产生了愧怍?执教者要言不烦,学生仅用一节课时间就很好地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学习要求。此课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如此的效率,正是因为执教者胸怀全局,凸现了文章重、难点,科学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
二、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首先体现在教学思想导向的正确上。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公开课应当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此“三为主”的思想确是课堂教学的指南。然而,目前仍有人将“以教师为主导”过分强化,变成了“以教师为一切”。因此,教师包下课堂、一讲到底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公开课教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思想。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从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公开课才是成功的公开课。倘若执教者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即使讲得再生动也是失败的。
这里以《散步》为例说明,《散步》是一篇略读课文,一般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它处理成教师主唱的形式,那样不须大动脑筋,照本宣科即可,但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且文质兼美,可以在公开教学中进行美文美教,同时把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及文章表现出的“尊老爱幼”的思想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根据朗读的一系列要求,找读自己感兴趣的句段,并说出其妙处。这样,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理解了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示范性还体现在公开课教学结构的优化组合上。教学的其他步骤如预习、复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在公开课上难以体现,听课教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结构。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容量,提高45分钟效率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不同类型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精读课文有“精读”模式,略读课文应有“略读”模式。上面所举的《散步》就采用了“略读式”课文教学模式。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执教者应当通过“突破口”的导入,自然地、迅速地过渡到文章重、难点上,经过师生双方活动,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执教者在完成了简介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教学任务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出现了哪几位主要人物?经讨论后,学生指出是菲利普夫妇、“我”、于勒四人,执教者板书他们名字。接着执教者转到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上,并着重分析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出现前后,他们的言行和心理的剧烈变化。在此基础上,执教者提问:到底谁是文章的主人公?学生众说纷纭,最终能够归结到菲利普夫妇身上。执教者再问:于勒既然不是主人公,为什么课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他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学生答出:于勒在文中起一种线索作用,他就如一面镜子,反射出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贪婪自私的思想性格。执教者又问:菲利普夫妇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作者写此文是否只为批判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无义?学生通过思索,得出结论:文章并非只为批判这两个人,而是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样,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出“谁是文章主人公”的问题,使师生双边活动积极开展起来,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显得简捷、流畅,达到低消耗、高效率的标准。这正体现了公开课应具有的示范性要求。
三、具有可操作性
听课老师接受公开课老师的示范,不但重在听一遍,更重在借鉴、模仿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如果公开课能够被很好地学习、模仿,该课就具有可操作性;反之,该课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在由沪、苏、浙、皖四省、市教研室联合举办的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中,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曹勇军在上完《济南的冬天》示范课后说:“公开课是很难上得和常态课一样的,但我要努力上得和常态课一样。”因此,优秀的公开课应具有可操作性。目前,某些公开课虽然经过长时间准备,投入了大量精力,准备了大量教具,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乍听上去似乎效果很好,但仔细揣摩,听课老师却没有办法借鉴和模仿,可操作性较差。例如有这样一堂九年级作文复习公开课,执教者利用幻灯手段进行教学,一节课共设计了十几张幻灯片,每张约200字,共计达2000多字。试想,为此课执教者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一堂课能如此,十堂课焉能如此?堂堂课焉能如此?这样的公开课显然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公开课应当努力与平常的教学实践贴近,注重教学效果,不搞花架子,使听课的老师能够从课堂上得到教益,能够将所学到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