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013-04-29黄受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课外人格语文

黄受平

语文肩负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学要通过美的熏陶、善的激发,使学生认识自我、审察自我、超越自我,树立高尚的健康人格形象,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使学生自觉形成健康人格。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健康人格进行培养。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语文教学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功能,这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功能,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科教材所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例如,岳飞在《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发出了“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种凛然正气、一种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时“尚思为国戍轮台”,拳拳爱国情感摧人泪下;荆轲“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慷慨悲壮!……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激情。教材中对党的礼赞,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篇章也不少。文学就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不少作品人物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都可以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如“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布衣总统”孙中山等等。

中国的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以礼乐诗书、经史典籍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其中有很多值得吸收和借鉴的内容,比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睦”的家庭理想。例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无论是叙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真情流露,发自肺腑,丝毫不见斧凿雕琢之痕,以致后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之说。如此篇章,是对学生家庭道德伦理的健康人格培养的精华。学习传统教育的这一有益经验,并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意义深远,并在潜移默化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教学本身还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课文中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散文,特别是诗歌直接诉诸情感,又节奏铿锵,语短意长,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静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傲岸人格能使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喻严冬,妙不可言。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明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澄彻,那样的可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对美是有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培养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要多读书,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内养;另一方面,要多实践,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课标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指导自己的课外实践,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

课外实践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健康人格也能得以养成。例如,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诗词文化教育氛围,利用早、午会课、主题班会课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可以经常在班级的黑板报上抄写一些诗词佳句,以启发教育学生。如勉励勤奋好学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引导学生尊敬长辈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可以开展如“重读经典、书香校园”活动,学生们从诵读经典诗词中体会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典诗词中蕴含着如何为人、处事的深刻哲理。课外实践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不胜枚举。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在学生们心灵最纯净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道德启蒙,学生们就能从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启发,从而养成良好道德规范和健康人格。

应该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作用。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语言文明等琐屑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向上等良好性格。

猜你喜欢

课外人格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漫画之页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