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培养中职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几点做法

2013-04-29李铭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中职职业

李铭声

一直以来,中职语文教学都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目前在校的中职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信息现代化、多元化的时代,他们个性突出、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很多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果差。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常常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谈不上实践应用。

新《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采用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新型班级语文生活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融入了社会生活或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等内容,因此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模式多样性。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导向,让口语交际训练常态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学生应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自2008年开始,我坚持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轮流上讲台发言。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发言的主题,大致有以下几个:自我介绍、谈对某句名言警句的认识、脱稿讲一则寓言故事、围绕社会的时事热点或社会焦点发言,模拟招聘和应聘、谈对某特定职业的认识、模拟推销产品等。

实践证明,学生轮流上讲台发言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并且学生在经过训练后能够根据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需要进行恰当地表达和交流。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会自觉、积极地接受知识的学习。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度关注语文知识,常常是照本宣科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失去原有的活力变得枯燥无味。叶圣陶先生曾说到:“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课文的束缚,不再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和操练,应该将重心转移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

二、构建灵动的阅读方式,让阅读成为学生常态生活

受教育功利化的制约,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不太愿意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甚至禁止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书,因为他们常把教科书以外的看作“闲书”。北大温儒敏先生曾经说到:“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是学生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老师对学生的语文生活有所了解,能借此与学生对话,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便可别开生面,并可事半功倍,大大地讲语文课堂延伸出去。”

在我所任教的班,我都会做两件事:一是设一个读书角营造班级读书氛围,二是常常组织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这些阅读都是不带任何任务的,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书目上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只推荐不强求,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需求,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构建灵动的没有压力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生活中汲取众多前人的智慧,慢慢在知、情、意、行各方面逐步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

三、教师要有时代的触觉,利用新媒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容置疑,我们已经进入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诸如电子邮件、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化产物对“90后”学生表达方式的影响极为深远。教师要有时代的触觉,让那些信息化产物成为班级语文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表达或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创造师生多元化文字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觉的写作训练。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主动构建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社会、世界的广泛联系,让诸如社会热点、全球事件等资源进入课堂,通过讨论、时评写作、新闻评论等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为了让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我常常引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错的字,如很多人将“炭烧生蚝”写成“碳烧生蚝”,将“文身”写成“纹身”。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生活素材,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得以激发。

简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内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毕业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中职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