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世安稳 岁月静好

2013-04-29何红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灶头灶神锅巴

何红霞

历来的中学语文教学都倾向于将《家里的灶头》的主旨解读为怀念母亲,思念故土。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失之于浅陋。笔者认为该文蕴含着作者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流逝而产生深沉的忧郁情怀。下面笔者将依循原文的脉络来透析此中深意。

一、布局建造的合理与和谐

文章紧扣“灶头”二字,以介绍灶台的各组成部分为明线,以怀念母亲为暗线。那么灶台部分的布局与建造就显得相当重要,透露出的是无限的合理与和谐。

作者将灶台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能使最荒凉的地方充满人间烟火味,能使最简陋的房子弥漫温馨的家的气氛。”灶头是阴阳五行的绝佳体现,而符合无形、顺应阴阳的事物才是最合理的,才能予人以福祉,带来温馨与和谐。

于灶台的具体布局与建造,作者有很好的描述:

……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灶台上有一大一小两只铁锅和一只汤罐,布排得疏密有致。围着锅的是灶沿,用方砖随形镶拼而成。灶台靠灶门一面立一道墙,称为灶壁。灶壁阻隔了灶膛的烟灰,还掩蔽了柴爿草把等杂物,使厨房整洁有序。除了灶沿,灶的其它部位都用石灰粉过,又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画出种种“灶花”。考究的匠人会在墨汁里加些石青,使画出来的墨线中隐隐透出些青蓝,显得清秀悦目。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

两锅之间嵌有一只汤罐。汤罐没有专门的盖,它的盖就是黄铜的广勺。汤罐虽能兼得两个灶膛的余火,但地处边缘,只能达到微温。……

将灶壁称作“壁”,不准确,灶壁更像砖砌的格子橱。下部的格子是放油盐酱醋瓶瓶罐罐的,上部的大片空白处绘有灶画——无非是灵芝双燕、喜鹊登梅、五谷丰登之类的吉祥主题。……

灶壁的另一边是储柴草和烧火的地方,称为灶塘。稻草麦柴被打成Q形的“草把”,码成垛备用。打“草把”一为耐烧,二为保持灶塘整洁。黄昏时分,小镇的更夫敲着竹梆在小巷里穿行,一遍遍地念叨:“水缸满满,灶塘看看,火烛小心哉……”听着这浪声漫调的提醒,人就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秩序和生活的安宁。

有条不紊,疏密有致,整洁有序但又实用而美观,不仅如此,还透露出江南地方都有的端庄与秀气,这正是江南灶台的完美建造结构,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亦是作者所谓五行的俱全。五行概念植根于民间哲学,来源于远古蛮荒时代的智慧,虽看不见摸不着,但作为客观规律,却时时刻刻支配着天地万物,影响这农人的视听言动,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事物才是合理与和谐的,能给人以安定与安稳的生活。作者在多年后回忆儿时生活的乡间,以老灶头作为全部情感的寄托,与灶头所带来的这种安定感是分不开的,而伴随对灶头的描写是对母亲的怀念。

二、家庭主妇之德行与传递

母亲是个典型的江南农村妇女,作者虽未描述母亲的音容笑貌,但作为灶头绝对使用者的母亲其实有着和灶头一样的品格,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母亲是否也应该曾是一位“既端庄又秀气……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呢?

母亲又是一位家庭主妇。她克勤克俭,勤劳内敛,心灵手巧,恪守着一些中国民间的传统道德。

母亲是能干的。作者言“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传统菜,叫家常菜”,母亲最得意的是黄豆芽炒咸菜和螃蜞豆腐。前者开胃,后者绝鲜。另外,母亲还会“逼饭粢”、蒸糕及做很多值得回忆的儿时美食。

母亲之心灵手巧可见一斑,她亦是极其注重妇德的。小则体现在一块抹布上,作者言:“老话说:‘进门看抹布,出门看鞋跟。要知道这家的女主人讲不讲究整洁,只要摸一摸抹布就清楚了;要知道这家女主人治家如何,只要看这家人穿的鞋子就清楚了。这是我妈反复讲的话。”大则体现在对女儿言传身教的德行传递方面。作者在写家常菜一段时言:“我姐姐妹妹长期受到影响,出嫁当了主妇之后也把这个菜列入了家常菜的菜谱。”菜谱的传承体现了母亲对女儿妇德的培育与熏陶。作者还以镜头式的描写展现了母亲与姐姐妹妹在灶头忙碌的场景:

镜头一:我妈在灶上忙碌,制造着白雾腾腾的气象,油锅的爆响,还有引人垂涎的香气。我姐或我妹在灶塘忙碌,灶膛火把她们映得红光满面,神采飞扬。

镜头二:我姐系着围裙,用一只低凳接脚,在灶上努力模仿着母亲的操持,不免手忙脚乱,大声向弟妹发出“旺火”或“文火”的指令。这当然是发生在我妈不在家的日子。

镜头四:姐姐或妹妹在灶塘里“填脚炉”。

妇德在母女间传承,并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三、禁忌、崇拜的敬畏与希冀

母亲既是妇德的体现者,又是众多有关灶头禁忌与崇拜的实践者。对于蒸糕,母亲希望“蒸蒸日上,高高兴兴”,最忌讳漏底。母亲不允许用汤罐里的水盥洗,因为汤罐里难免会掉入油星和米粒,不作兴用这样的水盥洗。她也不准男孩子上灶头,认为这是女孩子的该做的,男孩子自有更大的用武之地。这些看似迷信苛刻的禁忌看似有些荒谬,但正是有序与和谐的体现,敬畏中体现的是对一种安定、有序的美好生活之希冀。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作者对灶神的详细描述。

有关灶神爷神龛“灶山”的描写十分详细和传奇,在文中显得有些蜂腰螳肚般臃肿,但并非不合理。作者与各种灶神的传说中撷取最世俗的一种,将灶神的原形戏谑性地写成馋痨。看似不敬,但世俗得可爱,因为文章写灶头,所回忆的大多为风味吃食,而这些风物正是人间烟火过日子的体现,那么灶神亦起源于贪吃有何不可呢。因为对美食的陶醉与饕餮正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啊!所以接下来写送灶与接灶亦是一派戏谑口吻:用蜜糖粘住灶神爷的嘴,让他因贪食麦芽糖而无法向玉帝打小报告,从而岁岁平安。这正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平安。

不过神终究是神,虽然可以被调侃,但他作为神明的威严与震慑作用确实不能有丝毫亵渎的。这也正是中国百姓可爱的地方,某些雷池不能越就是不能越。所以母亲在教育“我”的时候经常用灶神爷来营造心理压力,往往有神奇的教育效果。

在敬畏中获得寄托是所有中国老百姓的愿景。他们在某些看似固执的崇拜与禁忌中寄托着某种敬畏之心,这样的敬畏中既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又有对某些鄙陋放肆行为的自我约束。但这种敬畏又是以极其世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没有庄严肃穆,唯有人间烟火。他们所求的就是一种有序安定的生活。

四、人世岁月的安稳与静好

文章所写风物皆是陈年旧事,一切早已如过眼云烟。而今是更加现代化的社会人生,但是作者更倾向于那种人间烟火味。他虽不曾明言,但只言片字中对现代社会颇有微辞,比如对电饭煲的鄙弃,对“逼饭粢”的怀念。

文章对饭粢这一细节可谓颇有情怀,不惜引用传说来增加其神秘色彩。逼饭粢也就是文火烘烤出来的锅巴,作者所谓挺括的、两面金黄的“吃局”,电饭煲做不出,饭馆里多用油炸,根本不是那个味了。其实这是作者对现代生活浮躁紧张的批判,也是本文回忆的意义之一。之所以回忆往昔美好,正是当下不如人意。电饭煲如今已是最普通之家用电器,但正是可悲在最普通,因为它已经彻底地代替了给人以安稳有序之静好心态的老灶头,油炸则是急于求成之表现,老灶头代表的有条不紊,安稳闲静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特意用“天下第一菜”这一典故来寄托此深意。

……用了电饭煲,就吃不到脆锅巴了,要吃就得到饭店去点“天下第一菜”。一盘锅巴端上,随即把一碗配好的菜汤倒在锅巴上——嘶啦一声,香气冲人。朱元璋落难时在一个农家吃过这道菜,当时肚子饿,觉得太好吃了,问是什么菜,农家哪讲究菜名,主人随口说是“铲刀汤”——锅巴不是要用铲刀从锅上“掠”下来的吗?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封这道菜为“天下第一菜”。

朱元璋之所以觉得这菜好吃,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朱重八出身艰苦,备尝人间忧患,少衣缺食,对如此菜品几乎从未见过;其二,也是更重要的缘由就是他当时在难中,浴血奋战,颠沛流离,猛然吃到此烟火味,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日常人家气息,那种安稳与静好让他一时心定神闲,放松一把,遂念念不忘,登基后亦颇怀念,封其为天下第一。其实第一的不是菜品本身,而是那种“人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氛围和心态是人生的第一境界!

总之,作者在如今的红尘喧嚣、人心浮躁之社会中怀着深厚的中国民间信念与信仰去追忆那段灶头起着绝大作用的安稳人世生活:有序,安定!

猜你喜欢

灶头灶神锅巴
锅巴肉片
门神想吃立夏饭
灶头画与乡村振兴
——以海盐县通元镇为案例
是是非非话灶神
Rice Crispy
老灶头
锅巴,爱的味道
西夏灶神像探疑
灶神星上的“黎明”
美味的锅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