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生实践活动教学法浅谈
2013-04-29劳华君
劳华君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轻负高质”正是此意,对于当前被挤到角落的语文,更是紧要。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姑且把自己的做法取名为“我参与,我体验”——高中语文学生实践活动教学法,略作介绍。
一、教学思路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课堂教学的一切都应该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原则的,只有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其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行为。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层次性,势必会造成教师上课满堂灌,教学效果从短期看可能还行,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或终身发展来看,低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须以学代教,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在体验中学到学会。
二、教学措施
(一)“我在现场”之“裸读”
学生的“裸读”,指的是不借助教师的指导,摒除任何的背景资料,可以借助工具书,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和理解文本。当然自由不是无目的,学生通过圈点划线、边注眉批等方式认读感知,对文本的字、词、句以及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并且扫清字、词方面的障碍;边阅读边思考,对文本层次、文章思路做尝试厘清,对文本做整体体味;更重要的是即时记录阅读中的点滴感悟、疑惑。
裸读给予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对话的权利和时间。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初读中有原始的感受,这种感受因为是“在场的”、“当下的”,就使学生有了探究文本的内驱力、好奇心;也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我在现场,我参与,我体验”,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地用感官去经历文本,用心灵的敏锐去捕捉感悟,才能有体验活动之上的精神情感之旅。
“裸读”是放到课堂中进行的,之所以不在课前进行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考虑的。学生的目标很明确,考试得高分,而语文又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学科。就算有预习,学生一般也是随便应付一下。不深入文本,就难有体验,教师很难在课前得到学生对文本的真实的认识情况。预习成了出工不出力的低效行为。课堂上让学生裸读,教师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这种原生态的初始印象是弥足珍贵的。同伴同处一个阅读场,也可以有效感染一些不乐于阅读的人。
(二)“我在现场”之设问,自问自答
学生在“裸读”中有了第一手阅读感受,不管深浅,不管对错,这种感受都是最真实的。对于他们的所得,我欣赏;并且鼓励他们有更多的发现。这其实给学生一个信息:我尊重他们的劳动,而且欢迎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别样收获。
在学生有原始疑惑时,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借助各种资料,自己再细读文本,自己去尝试解决那些疑难。学生自己“设问”,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最有效、最生态的课堂。此时教师要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学习效率也提高。
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老是让学生读、思,教师不讲,不是既浪费时间,又低效吗?这就要弄清一个概念,语文课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教那几篇文章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它仅是通向目标的桥梁,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并巩固提高他(她)的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如果课堂中没有学生的感悟、思考,教师就不顾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意向讲授教材,这样做仅仅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其实“不是去引导学生真正体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而是试图让学生直接走向作者”,可以这么说,它粗暴地闯入了学生自己的体验世界,以“告诉”的方式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审美活动,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感官钝化、心灵粗糙,最后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和消极。我认为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我在现场”之“大家一起来”
毋庸讳言,依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学生独立的“设问”水平有高低之分,而且好多问题不能独立解决,这就需要同伴的帮助。为什么不是教师直接介入呢?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老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学生在自主探究后形成较成熟的、个性化的见解之上进行合作学习,才会出现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认知冲突,最终导致高质量的理解。
为了避免合作学习中出现成员“各自为政”、“盲目随从”的情况,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要注重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也是一种学习内容,要学会接纳别人,学会协同努力,学会为同伴负责。
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会因为向同伴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力的需要;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这样心理需要的满足反过来会促进自主学习的投入水平。
(四)“我在现场”之“我们需要帮助”、“让我试试”
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会鼓励各小组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高质量问题的特征是:综合性、挑战性、新颖性。当然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一开始难以把握,我就会给他们进行指导:(1)明了,即让学生阅读相关提问的描述,使学生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低水平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高水平的问题。(2)练习,向学生提供逻辑结构严密的阅读材料,进行自我提问练习,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课堂录像。(3)反馈,根据课堂录像,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学生提问行为和表现,指出哪些问题是高质量的问题。(4)归纳,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高质量问题的特征,以及如何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方法。
小组以“我们需要帮助”为开场白,向全班抛出问题。因为以“帮助”为目的,其他小组更是怀着一腔热情积极回应,一句“让我试试”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呈现出活泼、民主、自由的氛围。而我常常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以鼓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以及时的表扬、随时的赞叹使学生亮开嗓子。在全员参与,全员提问,不断设问中,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质疑问难、不断探究的过程。
我一直深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人。当学生亲自去看,去听,去思,去交流,知识、技能、情感才可能内化到他的主体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具有个人价值的智慧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质疑;在疑难处、关键处,适时地引导开挖,唤醒学生的认知;营造积极、平等的气氛,鼓励学生发言;调控课堂节奏和进程等。
学生通过“我在现场”的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上课更积极、专心;思考问题想得更深、更广;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很享受“参与、体验”所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愉悦非分数所能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