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班主任工作
2013-04-29和丽英
和丽英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各教育工作者的全面支持与配合,班主任也不例外。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着从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等途径探索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班主任;问题;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中,班主任不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同时也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亦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还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可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基本概念
1.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2001年5月底,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随后教育部也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生的愿望和能力。
2.班主任
负责一个班级组织和管理工作的老师,称为“班主任”。 “班主任”一职的设立最初源于1904年的清朝(当时称之为“正教员”),后经几次变更,最终确立于1952年。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涵盖了对班级的全面管理和对全体学生的全面负责。具体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指导、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联系学校各部门和科任教师、联系本班学生家长等方面。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真正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一些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还停留于应试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他们重“知识灌输”轻“体验创造”、重智育轻德育,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奉行分数至上的理念。没有切实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教育观念。
2.未真正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些班主任只重点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后进生、学习困难学生则无人问津,导致了学生发展的严重两极分化。
3.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工作中的主动性不高,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
有的班主任对新课程理念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相差甚远,太理想化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课程理念持怀疑态度。所以,尽管都学习了新课程相关理念,但在具体实施工程中则选择忽略,积极主动性不高,有的甚至唯恐避之而不及。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4.教育方法不够丰富
教育方法是班主任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方式、手段和途径,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能使班主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采用的基本上是命令、打骂、灌输、表扬、赞美等传统的方法。显而易见,教育方法简单且单一,比较落后、机械。此外,不能充分利用一些新鲜的教育方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学生的途径
1.重新定位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班主任通常扮演的角色集中体现为以班主任为中心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班主任的传统角色定位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改革发展需要,所以,班主任要重新定位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新课程中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精神上的关怀者、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心朋友、班级中的设计师和家长面前学校的代言人。只有这样,班主任角色的优势才能得以发挥,班级管理的效果才能明显。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要建立一套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尽可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持久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另外,要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改进教育方法
面对学生家庭背景的多样化、学生身心发展的复杂化等特点,班主任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认真了解、研究学生,转变工作思路,采取丰富多彩的管理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借助新的教育载体,与时俱进,增强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總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转变角色,改进方法,充分尊重、关注每一位学生,为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