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厌学文化课的根源探析

2013-04-29邓庭伯陈树坚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师

邓庭伯 陈树坚

现在中职教育的对象一般是生活在“网络时代”和“娱乐时代”的“90后”,是处于“狂风暴雨期”的特殊学生群体。处于这个时期的人呈现出的群体特点是:善于交往,渴望独立,竭力标新立异,严重的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心交织、情感的丰富与心态的浮躁并存——对时尚的狂热和对学习的冷淡、开放的性格与内隐的心理冲突、理想远大与目标缺乏的矛盾。中肯地说,绝大部分的中职学生普遍成绩差、厌学,特别讨厌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由于文化基础薄弱,他们的理解能力低,口头语言表达困难,交往技能不良,人们往往用世俗偏见的眼光认定他们无可救药,无形中给他们加上一个“差生”的烙印。于是中职学生会自我感觉不良,自卑感强烈,结果导致自暴自弃,旷课、逃学、上课睡倒一片等问题行为频频发生。

事实上,中职学生并不很差,也不笨,相反,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只不过是在初中阶段,多数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放弃了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和教育,使得这些学生在初中就被“边缘化”了。中职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开启了他们人生新的篇章,他们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追求,渴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为漫长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然而,未来的职业生涯需要什么?应该如何做好准备?技能与文化基础知识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他们思考不多,因而更谈不上什么认识。因此,进入中职学校以后,文化基础课依然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是十分正常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往往据此就给学生下了“笨”、“难成大器”的结论,在教学中好像是在喂鸡,撒一把米,爱捡不捡,无所谓;不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对学生爱理不理、听之任之,我讲我的,你睡你的,反正结论是现成的:学生厌学、学生笨,我有什么办法?——从笔者与一些教师交流得知,上述观点几乎是每人都认可的。

是的,应当承认,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失败者,至少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人。然而,把学生厌学文化课的原因全部归之于学生,是有失公允的;简单地把学生归为“笨”的那一类,也是过于武断的。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教师对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授课语言平淡,教学方法单一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这些应当是学生厌学文化课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本文仅就此进行粗浅的剖析,以其引起中职学校同行们共同反思,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教师缺乏爱心,导致学生情感冷漠

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爱,因而渴望得到尊重、得到爱,尤其是来自教师的尊重、老师的爱。人道主义教育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高度重视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信学生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三毛和席慕容的故事。她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然而,人生之路却决然不同。三毛小时候因数学成绩不好,遭老师用墨汁涂面,令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终身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最终酿成悲剧人生。相形之下,席慕容则幸运得多,她遇到了一位非常有爱心、宽容并欣赏她的好教师,同样影响了她的一生。这个例子实在值得从事中职教育的工作者深思。

笔者认为,教师的爱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所教学科的爱等方面。教师只有有了上述的爱,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去尊重学生。而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才会对教师以尊重、信赖、亲近和爱戴相回报。学生自然的向师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爱护与关心有着细致入微的感受,而对教师的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这正如一位教师说的那样:你给学生一分爱,学生就会报答你十分爱,这种爱是一种无价之宝。倘若教师把学生报答教师的这种爱引导到学习上,那将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力量!

对教学倾注满腔的热情、满腔的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极力倡导的,她说:“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的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所以,她上的课总是那么充满魅力和感染力。她所教的学生曾经这样描述:“我们每次听于老师的课,总是怀着强烈的求知欲,睁大了眼睛,一刻也不停地跟着她转。”听过她讲授《茶花赋》一课的人,也曾这样说过:“她的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浑然一体。教师以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叩动学生的心扉;学生以对祖国的赞颂,同教师紧密呼应。台上台下,师生都在颂扬祖国的山山水水。此时此刻,我们听课的人也入迷了,心醉了,不知不觉熔化在热爱祖国的崇高的感情之中。”人们在听课,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在体验,在感受?三尺讲坛,45分钟,有经验的教师就能导演出有声有色的教育话剧来。于漪老师的课,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于漪老师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充满爱是息息相关的。

反观中职学校,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对所教学科缺乏起码的兴趣,只要求学生不要犯错误,对学生没有一点热情。教师这种冷漠的结果不仅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潜能。调查显示,因为教师的原因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占26%;另外当问到“你会主动找老师倾吐心事吗?”78%的学生回答是“不会”,还有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上斩钉截铁地加上“坚决不会”四个字,可见,这些学生对教师是何等的没有感情,学生厌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在《理解教育论》里说过“厌学往往缘自厌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二、教师的简单粗暴,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赏识可以让人战胜恐惧和自卑,产生成就需要的动力,从而改变缺点和错误。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性格逐渐完善,心理障碍易发的时期,有主见而缺乏能力,急躁好动但幼稚,渴望被人认可又害怕被轻视。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该多肯定少批评,批评语言要慎重,要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敏感区,尽量避免反语讽刺和当众指责,更不可当众伤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行!”“你真笨!”“看我如何收拾你!”之类批评学生的语言却比比皆是。甚至“你真是比猪还笨!”有辱人格的语言,在中职学校课堂中也绝不鲜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这样的言语只会使学生在短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感和厌学情绪,疏远教师,回避学校,在长期来看,这些语言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伤害学生的心灵。

我们且来看一看教育家陶行知是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的:

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学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打人的方式。”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个故事中,陶行知先生在“一团和气”中批评了这位犯错误的学生,既客观地帮助他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又点明了这名学生身上体现出的优点(正义感),并用四块糖做奖励,真可谓寓惩于奖,奖惩结合。这种情形下,这名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必有如沐春风之感。我们可以想象,这名接受了批评的学生,一定会痛改前非,不会用暴力解决纷争了,而他身上原来就有的正义感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三、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扭曲了学生的自尊心

中职学校的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高中学生承受的压力更大,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根据这个心理特点,他们也许更倾向于听取自己喜欢的人的意见,因而做一个让学生尊重并喜欢的教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与学生交朋友,使他们乐于与自己分享喜怒哀乐,从而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洞察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中职学校中能够做到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并不多,相当部分教师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横看不顺眼,直看也不顺眼,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总是板着一副机器人一样冷冰冰的面孔,不要说爱学生,就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这样的教师只能扭曲学生的自尊心,也只能使学生对他敬而远之,这样的教师学生是不会喜欢的。而一个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上的课学生会喜欢吗?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强调“为人师”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做一个掌握教学艺术的“善教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师要使用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故君子之教,喻也。”还就此引发出保证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三条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并说明了各自的心理学依据:“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和”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思”是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这里,把融洽的师生关系摆在第一位,其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的形式与实质的新颖程度无疑是促使学生乐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刺激是使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重要因子。正如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指出的那样:“新颖的刺激、暧昧的刺激、矛盾的刺激、稍微复杂的刺激等等,对于这些,儿童会瞠目而视,敞开感觉之门,乃至着急弄明真相理解它,即使伴有多少苦痛,也仍然要孜孜不倦地探求。”运用新颖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正是要造成各种刺激,以引起学生探求的意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而多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了良好的思维情境,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显示了独到的优势,教师通过多媒体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与学进入最佳状态,实现了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体现了“不可替代性”原则。多媒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化,它具有严谨的科学性、统一的适用性和及时的交互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惜的是,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还为数不多,很多教师还是沉迷于“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方式,一味进行“满堂灌”地说教,学生早就厌倦了这样的教学形式,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厌学就理所当然。

教师除了有相应的思想水平、事业心、爱心和其知识的深度广度外,语言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条件。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准确、清晰、富有艺术性,使我们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陈景润学识举世瞩目,可在三尺讲台上,他却失魂落魄,是一位力不从心的失败者。孔子为政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并且他的日常说教都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全身心融入课堂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把教学语言艺术化、通俗化,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些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会更精彩。

而在中职学校课堂中,有的教师语言平淡、缺乏幽默感,只是像机器人一样按照编排的程序机械地吐出一串串冰冷的音节,不仅会切断和堵塞师生共同感应、相互交流的线路,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恶,这也是学生厌学文化课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教师从自身做起,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水平和教学艺术,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卓玉,王维平,马兆兴,常学勤主编.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国家教育发展中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3]车丽萍.自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4]李凤美.浅谈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

[5]于冰.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J].职业教育,2008(14).

[6]李辉.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9(4).

[7]董小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艺术[J].信息教研周刊,2012(1).

(责任编辑黄晓)

猜你喜欢

中职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