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三点启示

2013-04-29陈妍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舴艋双溪泛舟

陈妍萍

舴艋舟,太小,载不下李清照的愁;李清照的愁,太重,舴艋舟承载不起。李清照心中千丝万缕的愁,像连绵不断的流水,像斩不断的野草无绝期。而她,却在《武陵春》中,力主创新,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恰如其分地道出心中重重的愁。

她的愁从何来?纵观历史,自北宋败之后,李清照于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寿州困在战争之中,先后她遭遇了一生珍爱收藏的大量文物书籍在战争中被焚毁消失,在建炎三年(1129年)陪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疾逝世。随着战火的不断南移,李清照为了躲避战火兵难而一个人流浪在外,无依无靠。1135年,名门之后的李清照流落到浙江金华时,万分感慨写下了《武陵春》一词。这个时候,53岁的她经历了国破家亡、文物尽失、丈夫病逝等惨痛不幸的遭遇,整个人憔悴不堪,内心饱受着国破家亡的煎熬。在学习《武陵春》的过程中读者就能明显感受到李清照当时的凄凉处境和内心悲凉的情怀。

首句李清照用“风住尘香花已尽”,深刻地刻画了暮春时节鲜花在春风的吹打中,已经飘落散尽化作尘土,花香只遗留在尘土中的伤悲之景。“日晚倦梳头”表现了暮色已晚,但作者仍无心对镜贴花黄,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悲痛。接下来就解释了悲痛的原因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此句透彻地显现出作者心中的痛。纵使春天的花开花落年年亦是如此,但是人却和以前不一样了,国破家亡、文物尽失、丈夫病逝,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紧接下一句“欲语泪先流”,即使想找人倾诉心中的愁,也是话语还没有说出来而眼泪早已流出,这种哀伤远远多于“声泪俱下”,她的痛苦宛若一个不可触及的秘密。秘密不能与别人倾诉,只能默默地驻留在内心深处,每当想起便泪眶满盈。在整首词中,李清照借物写人,两个外在的动作“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明显地显露出她内心的丝丝悲痛和点点痛苦。这哀愁浓到使她无心对镜贴花黄、无心打扮的地步,甚至不想提起,不想想起,不想挂念。

三、四两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一改含蓄表达内心的伤痛而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来点出这一切悲苦的原因是“物是人非”。这种“物是人非”又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流露出的是一种必然的、广泛的、剧烈的、根本的、重大的变化,这一切的事情、一切的苦楚都是由此引发的。写到“事事休”,此时李清照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泪水止不住地流。

在上片,李清照通过景色凋零、心境悲凉、内心苦楚来抒情,下片则一改方向,从远方谈起。“听说双溪春色还不错”,可以泛舟春游,于是喜爱游山玩水的词人便有了泛舟双溪之上的期盼。而这时的词人并不单单是想去双溪泛舟感受佳景,更多的是想通过游玩山水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消去心头那数不清的愁与伤。意外的是,李清照转头又否定了自己的双溪泛舟计划。

李清照喜爱山水,喜欢游山玩水。早在周辉《清波杂志》一文中就有记载,李清照身居南京之时就“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也是如此,春天更不用说了。李清照既然有游览山水的爱好,有需要表达内心苦楚的心境,她就借用游览来排遣这种情绪。双溪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李清照在金华的时候自然少不了去双溪泛舟,这就是《念奴娇》中所提及的“多少春意”。而她内心所承载的痛苦哀愁实在太大了,泛舟游玩不能排遣内心的痛苦。李清照在泛舟之前已经明白这种愁太大太深,必然在游览之时会有愁重舟轻的情况出现,把愁拟物化让读者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这愁的“分量”,比喻恰到好处,用法非常具有新意。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游玩,上面写到也不过是“也拟”。但下文又出现“只恐”,与上文的“也拟”形成巨大反差和出入,表达了词人内心矛盾困惑的情绪,折射出词人拿不定主意,只能在家孤独地坐等发愁的事实。想想心中的愁,道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怕在那双溪小小的舟船上,无法载下自己心中许许多多的哀愁。词人把内心的愁思化作一种可以承载可以触碰的具体事物,把这种愁思的重量和泛舟时所用的舟作对比,表达出愁重舟轻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愁”让人联想,获得启示。

1.王士稹《花草蒙拾》:“‘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通过这个评论我们可以得知,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往往和错误只隔一步之遥,再美的东西,跨越了这个度可能就变成丑陋的了。在“双桨”两句中既写到“别离船”又写了“一天烦恼”,这种重复的强调,显得非常没有必要也非常不自然,因此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很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2.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愁之多比喻水之多。秦观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把愁物质化之后,愁就可以放在江中,成为随水流尽的东西了。而李清照担心读者不能理解这种愁到底有多重,于是就与泛舟时所用的舟进行比较,得出愁重舟轻。董解元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词文也可以得出文艺需要一个载体,同时必须有所拓展延伸的规律来。

3.从整首词的布局不难看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欧阳修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把握这三首词时,第一句都表达一个情景的结束,欧阳修、李清照两词中表述的是春光的结束,周邦彦词表述的是佳人散去。在春色未尽,佳人未散之时,生机勃勃,芳菲满眼,这其实有很多值得抒写的情景,但为什么三位词人在词的一开始就写春意已尽,佳人已散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这样看似冒险的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当继续欣赏诵读的时候,才知道下文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阳修接下来写的是暮春时节的闲情愁绪,李清照写的是花飘落散尽化作尘土,花香只遗留在尘土中的伤悲之景,周邦彦则写到一个人独步回堤佳人归去的凄凉场景。这一幕才是词人最想表达最想呈现给读者的部分,也是理解这首词重点的地方。这和看多幕剧一样,去迟了的时候,一幕戏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不知道下面一幕即将发生什么,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彩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特别是抒情诗因为受篇幅的限制。这种写作手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做背景,形成一种对比以反衬主旨,从而加强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被很多词人使用借鉴,也值得读者学习领会。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为了避免战火的干扰避难于金华时所作。彼时国家正饱受外族侵虐,丈夫由于身患疾病在家中逝世,所爱的书籍和珍贵的文物散失殆尽,李清照独自一人,内心悲苦凄凉,无依无靠,尝尽人生坎坷和体验世间残酷应运而生的词,其情极为悲痛、愁苦。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舴艋双溪泛舟
清·八大山人《湖山泛舟图》
幼小衔接 携手共进
多彩双溪 润泽童年
访洪湖市珂里湾古村
瓯江舴艋船
天下
墨海泛舟 扬帆远航
武陵春·春晚
记冬日泛舟于佩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