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PARK 牵手新课程

2013-04-29潘雪峰

体育教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摘 要:美国SPARK课程设计体现对“人”的关注,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SPARK教学首先考虑让学生尽可能的、尽快的活动起来,以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SPARK教学中情感类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程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情感类的教学目标,以上这些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基于不同思想课程建设的教学内涵和外在表现存在明显差异,我们不能简单的直接拿来就用,要将SPARK课程进行本土化。

关键词:SPARK;以人为本;运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22-02

接触SPARK课程有了较长的时间,每一次学习之后,总能够借助SPARK的一些做法为自己的教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作者本人先后4次参加在上海华师大举办的美国SPARK课程的培训。培训过程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参与,让我全身心的感受了SPARK的课程理念,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SPARK课程设计体现对“人”的关注

SPARK(The Sports,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中文意思为“儿童的运动、游戏和体育活动课程)”[1],SPARK课程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计划,通过为K-12年级的学生和教师提供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运动技能,提高个人社会交往能力。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Kids(儿童)包括了学前到12年级的孩子,而我们的教育话语中更多的是使用“学生”,小学是小学生,中学叫中学生,这是不是语境上的差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个人认为这实质上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认识(或理解)上的差异。“儿童”作为一个“人意义”上的类别属性的概念[2],“把儿童视为独立的人,尊重儿童的人格与权利”在SPARK课程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在现场演示的“超人的披肩”,有效地将单调的快速跑练习变成了趣味游戏;“模仿动物”的轮换练习结合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勺子球”则把抛接技能练习渗透到各种趣味游戏中,这是典型的根据“K-12”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关注儿童的直接表现,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践行。

所以,这也启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高中阶段,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体育课程标准在高中阶段提出了选项学习,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无疑使得体育课程在关注“人”的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可惜的是,在我了解的范围之内,课改走过十年,依然还有很多学校没有能够走出这一步,相比较SPARK而言,我们做得真的还不够。

二、SPARK课程设计遵循“泰勒目标模式”

学习的过程中问及SPARK课程教学关于备课和备课笔记的问题,已经使用了SPARK课程的卢湾区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说:“那一大堆材料就是备课笔记,备课就是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来抽取相应阶段的活动卡片。”在观察这些卡片的时候发现,这些卡片其实也是遵循了经典的三段式“热身—主要学习—放松”三部分,这和我们所说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段式结构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在内容的内涵上是有区别的。SPARK课程计划更倾向于一个练习资源库,各个部分的练习手段都设计好了,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目标和自身需求在其中抽取练习手段并加以组合,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们在新课程中着重提出的“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理念。

当然,我们现在还做不到类似资源库的程度,因为我们原先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关于“跑和篮球”学习延伸出的两个问题:(1)有篮球与田径两个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你选择哪一个?(2)需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只有田径学习内容,你可以做到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老师会习惯性地选择篮球学习,因为大家对篮球与田径的固有判断,认为篮球是必须配合着玩的,关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篮球自然首选。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想大部分老师的回答也是肯定的,老师可以根据田径学习内容去设计。比如两人的牵引跑、多人的持竹竿跑,还有阳光少年的N人N+1足跑,这些设计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以上的例子只是想说明“泰勒目标模式”作为一个经典,为SPARK课程提供了支撑,对于体育新课程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支撑。至少在现阶段,“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实施体育课程的平台;如果再进一步,老师们有心积累的话,一段时间之后可能我们也会有自己的资源库,我们也会这样不断创新着去备课。

三、SPARK课堂教学倡导“时间高于内容”

在参与SPARK课程学习的现场,我经常满头大汗,汗衫湿了又捂干,然后再湿,因为我一直在参与着中等甚至大强度的活动。“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达到50%以上”,这是SPARK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这一条指标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如何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学习中来?在SPARK教学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时间高于内容”,也就是课堂上先考虑让学生尽快的活动起来,以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所以SPARK教学的准备活动部分(ASAP)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练习,或者说都是学生可以照着卡片(学习材料)自我学习、自我模仿的练习。比如在现场体会的各种模仿动物行走、爬行练习、多种身体姿势的平衡练习,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迅速参与到运动中来,保证了练习的时间。[4]

另外,为了增加练习密度,达到同一时间有50%以上的学生参与运动的目标,SPARK教学在练习队形上很少要求整齐划一、横平竖直,而是采用两臂平举,原地转一圈,为自己获得合适的练习空间,省下不少的时间;在学习分组方面习惯采用两人一组的方式,小组练习至少一人参与运动,而且分组经常采用我们比较熟悉的随机分组,比如听数抱团游戏、规定身体部位的配合游戏,学生习惯上采用了就近原则,保证了最少的时间找到练习伙伴。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很少有集中的讲解,更多的是示范,或者是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模仿练习,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在运动中掌握技能。

回头观察我们的体育课堂,很多老师把“学生”变成了“受教育者”,体育教学的时间经常被“先分解示范,后完整示范”“完成这个动作应该先练习什么”“这个动作应该那样做”等等的“告诉与指令”所挤压,50%的练习时间在我们的课堂自然成为了可望不可及的目标。

四、SPARK课程情感类目标有达成途径

情感类目标的达成在新课程中一直是大家公认的难点,但是在SPARK学习时,情感类目标的达成有着清晰的途径,有着一定的程式。

在起始课,SPARK首先是安排“破冰之旅”,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相互认识,然后通过口令让学生快速地分组,同伴不是固定的,永远在变化之中。比如“背对背”“肘对肘”“脚尖对脚尖”的小组,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认识更多的伙伴并进行协同练习,相互沟通与交流,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

在学习中,规范的训练是贯穿始终的,这也是SPARK课程比较强调的一个方面。比如教师用标志物来限制学生活动区域,学生必须在规定区域内活动;比如“音乐起,练习起;音乐停,练习停”俨然是一种常规,这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分发和回收器材,老师们则习惯于采用学生服饰的颜色或小群体的共同特征来分批进行,以保持良好的秩序。反复持久的练习,这些常规自然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

在学习时,老师主动去做没有能够形成小组的同学的练习伙伴,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及时对学习表现积极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老师给学习小组提出明确的分工,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

SPARK教学就是这样把情感类目标的达成蕴藏在体育学习之中,说程式化,是因为在两天的培训中,这些手段的应用是不断重复的,培训师在变换了新的学习内容后,这些安排总会重复出现。所以说在SPARK中情感类目标是有达成途径的,而且还是成熟的,这对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五、共同追求下的SPARK课程本土化

SPARK课程的开发和设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美国儿童普遍肥胖问题,它是一门巧妙地将游戏、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实现健康目标的课程活动。它更多偏重于体能的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更多的是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线的,或者说是以学习领域来构建内容体系的。比如发展力量的练习、发展空间判断能力的练习、发展位移能力的练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练习等等,更多体现的是体育运动中空间、力量、时间、关系等一类的相关概念,虽然SPARK课程同样有技能教学,但没有任何竞技传授模式,技能学习是目标,但同时更是促进健康的载体。

而国内的体育教学习惯于按运动项目来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内容体系,教学中非常注重技术学习的系统性。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内容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但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地区版本的教材,呈现出来的依然是以运动项目来构建内容体系。虽然两种做法的终极目标基本一致,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基于两种思想的教学内涵和外在表现是有明显差异的,一线老师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需要我们迫切加强研究的,这也就是我们如何将SPARK课程本土化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直接拿来就用。

六、结语

接触SPARK课程还不是很深入,只是把笔者自己的一些感受说出来,并与我们所实践的体育新课程进行了一些联系,或寻找共通的地方,或发现我们做得不够的地方,总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些启示,通过今后的实践把SPARK课程的理念和学生健康内涵真正融进体育课程,为自己、为学生呈现出耐人寻味的课堂教学课例。

参考文献:

[1]李凌姝.“初识美国小学SPARK课程”系列文章之一: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J].体育教学,2009.8.

[2]潘雪峰.关注儿童:小学体育的应然取向[J].体育教学,2011.3.

[3]潘雪峰.我们走了有多远——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202-203.

[4]汪晓赞.关于SPARK课程的讨论和理念解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d53289010187f5.html.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