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減排全面滲透碳權交易時代企業如何賺錢?
2013-04-29
幾個月前,特斯拉(TESLA)這家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還不為人所知,但2013年4月股價突破38美元新高後,5月份股價狂漲突破100美元,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
是什麽推動了特斯拉的股價狂飆?儘管該公司生產的超炫第一代S型的汽車外表與設計,以優良的電池管理設計備受追捧與青睞,但價格仍然是高檔車的水平,可與寶馬、奔馳相比,因此離普及化還有一段時間。
事實上特斯拉轉虧為盈的最大貢獻並非來自於汽車,而是來自於碳權交易收益。因特斯拉投入生產零碳排放的電動車,其多餘的碳權便銷售給仍然生產高耗碳的汽車生產企業。據美國分析師的預測,特斯拉2013年來自碳權收入可能達到1.88億美元,占了公司收入的12%。由此可見,碳權收益是目前很多企業都很難想像的潛在收入來源。
投資圍繞7大新興產業
大陸的「十二五」規劃,雖然已過了2年半,其中提到的發展7大新興產業,卻仍然引導著產業投資和企業的轉型升級,更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契合了全球的產業潮流。節能減排、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這些產業看起來是不同領域,涉足面廣泛,但實際上,它們彼此之間卻息息相關。
像特斯拉這樣生產電動車的產業,屬於新能源汽車領域,與節能減排、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都能結合。而導航、無人駕駛技術等汽車電子產業,近來也逐漸成為熱門。而純電動車,引導能源從過去用油的時代走向用電的時代,在電池開發與管理和正負極材料方面,又與新材料領域有關;甚至汽車的輕量化,使車體的材料已有由鋼鐵走向碳纖維的應用趨勢。
而電動車在節能減排領域,除了已看到的碳權收益外,也對大氣環境的污染,解決現在PM2.5的困境大有助益。當然,發展電氣化的公共交通當下已蔚然成風,軌交與高鐵必然成為區域經濟轉型的重要因素。
中國履行京都協議美國暗隨
雖然美國已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協議承諾,但卻在積極推動碳排放,目前已有11個州通過嚴格法規,要求至2025年,每家汽車製造商至少總銷量的15%應為零排放汽車;因此美國汽車商開始積累零排放信用(碳權),若達不到標準,就要面臨高額罰金,其至被禁止銷售。有些企業開始向其他汽車製造商購買碳權,像特斯拉將碳權銷售給其他汽車製造商一樣。
而中國大陸卻高調擔起這一大任,承諾至2020年的碳排放,達到低於2005年水平的40%至50%。儘管距今還有7年半的時間,但2013年開始,中國大陸已在,7個省市全面展開碳排放交易。如深圳於2013年6月18日正式啟動了碳排放交易,試點期間將有635家工業企業和350棟大型公共建築物成為碳排放管控的單位,占深圳市總量的40%。
顯而易見,大陸政府的決心已不單單針對企業,也擴展到城市、區域(如開發區),這值得很多企業關注。儘管許多企業會感覺碳排放的管控,似乎會增加環保成本,但若能重視這一商機,也同樣有環保收益。
「轉型」重點仍然行業內
不久前的經濟危機刺激了企業思考如何「轉型升級」,一些企業通常將轉型都偏向在「轉行」,想想本業本行都不好做,不賺錢,就乾脆關了去做別的。但實際上,轉型重點仍可放在本業,針對生產的方式、產品,甚至原材料、管理方式等。
例如,可口可樂最近全面推行植物基材的PET環保瓶包裝,由過去原料來自石油的PET,轉向植物基材,這不僅達到節能與減少碳排,更易收回再利用,以減少石油開採與冶煉的污染問題。可口可樂從2009年開始就推廣此技術,僅2013年第一季相當於減少30萬桶石油的使用,近13.5萬噸的碳排放。
可見,從本業的角度,過去不受重視、沒有被挖掘的領域,那怕小小的包裝基材,都能創造出新的亮點,讓企業轉型,擺脫過去的包袱,進入另一個新的領域。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顯然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