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走上第一線企業如何實現「國際化」
2013-04-29
如今,「國際化舞台」已然是大勢所趨,也是很多企業追求的目標。可是,真正成功的屈指可數,很多企業在途中遭遇停滯不前的尷尬,也有很多企業的努力最終付諸東流,鎩羽而歸。
MIC轉型DIC「國際化」好時機
過去的30多年,中國製造已經遍佈全球。但是,這並非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因為我們的代價是環境的破壞和勞動力的賤賣。與此同時,「中國製造」的產品大多都是低端的日常生活消費品,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也就是說,「Made in China」總是與「inferior quality」掛鉤,形成負面印象。
不過隨著最近幾年Prada、Armani等國際奢侈品牌及Apple、SAMSUNG等高科技品牌在大陸的代工,「Made in China」與「inferior quality」之間的聯想逐步弱化,「中國製造」正在逐步提高檔次。
「中國製造」趨向成熟,中國企業也隨之從「Made in China(MIC)」轉型為「Design in China(DIC)」,從努力的「推銷產品」轉型到「推銷品牌」的層面。而這種趨勢為將中國企業推向國際化創造了良好時機。
在資訊流通仍未如近年來的全面和普及時,大眾對於品牌的認識,大部分仍是來自於廣告的灌輸和媒體的渲染,往往根據宣傳出來的品牌形象,盲從的去選擇產品。如今,網路的發達與普及,讓資訊的傳輸快速而及時,國際資訊交換也更加頻繁,終端消費者對於產品發佈的第一時間接觸和理解,比廣告與媒體更加令人信服和直接,消費者的參考正逐漸偏向於使用者的直接感受。
產品樹立「國際化」品牌形象
因此,產品才是真正建立企業品牌形象的關鍵因素。對於企業來說,產品的定位、造型、品質等都與企業的產品市場、品牌形象、發展方向息息相關。
說到產品對於企業的影響,最典型最熟悉的應該就是Apple。從彩色透明後蓋的iMac到經典的iPod系列,再到現在改變人們生活狀態的iPhone、iPad,Apple的每一次驚豔都是源自於突破性的產品。沒有靠密集的廣告,沒有依賴媒體的大肆渲染,仍以傲人的市場業績引領同行,各類產品更是讓消費者想不喜歡都難,Apple也被貼上時尚、高端、美觀等標籤。
這就是產品的作用!能走上「國際化舞台」的產品,自然能造就「國際化」的企業。
讓設計師主導生產
而在產品的背後,決定產品定位、造型等的是工業設計師。
作為上海日紳品牌行銷(以下簡稱TB2)的設計總監和運營總監,我們曾經在美國工作長達二十多年,目前在上海也一直與國外一些企業合作。非常了解國外企業對「Design」的高比重和對設計師的尊重,也深刻體會到「Design」對於企業成功重要性。因此,主張本土企業若想要實現「國際化」,必須要先樹立「把企業定位交給設計師為前導」的視野。
在MIC時期,設計師在企業的作用只是輔助生產,甚至一些企業認為「Design」幾乎是一項可有可無的投資,因為只是要做「made」(製作)足矣。照此下去,如果「Design」和「Designer」在企業中還是在起輔助作用,那麼,這家企業大概只能永遠被禁錮在「MIC」的井底。
其實真正獲利的、競爭力強的企業,應是將「Design」作為關鍵步驟來完成。如今,我們認為DIC正在成長中,要想提升到「Design in China」的境界,設計師必須能夠走在第一線,主導生產。企業要做的,是讓設計師有充分的職權和空間去為企業做好「Design」。
是由好的產品讓市場業績水到渠成,同時企業形象有口皆碑;還是在宣傳行銷上損耗大量人力物力,增加風險,同時與產品息息相關的企業形象也提不上檔次?權衡利弊,誰能離「國際化」越來越近,而誰又會與「國際化」的目標漸行漸遠?答案顯而易見。
說到「讓設計師主導生產」,對設計師素質的要求必然很高,設計師的熱忱、視野、能力、先行觀、國際觀等都要具備。可是,這恰恰與目前大陸設計還處於起步階段相悖。由於大陸專業課程、系統、環境、資源、重視度等都存在缺失,設計師人才培養舉步維艱。
企業協助打造「國際化」設計師
在台灣,台玻集團已經意識到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的創意經濟時代,設計創意能帶來的效益不可小覷,於是在2009年成立了學學文創志業。集合了研究、培訓、交流、展覽、顧問等一系列文創活動課程,為培育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設計師們的水準在不斷提升,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便會相應得到滿足。
因此,我們宣導企業加入打造「國際化」設計師的隊伍,給相互之間的良性互動一個推動力,在企業長遠的發展沃土上撒下種子,優先為步入「國際化」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