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 對兩岸關係的認識差距
2013-04-29馬斌文
馬斌文
很多人都說蘇貞昌治理下的民進黨「沒有大陸政策」,也有人說,「沒有大陸政策」的政策就是蘇貞昌的「大陸政策」。因為這樣可以任由他發揮,一旦有了「大陸政策」,蘇貞昌就很難像現在這樣繼續「不定向」了。
可以佐證蘇貞昌大陸政策「不定向」的最近事例有兩個:一是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6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習吳會」上宣佈國民黨堅持「一中框架」政策後,立刻遭到民進黨亂批;二是海基海協6月21日在上海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後,民進黨不思進步,仍炒過去「恐嚇」政治冷飯,聲稱台灣將有700萬勞工受到衝擊。
無論是吳伯雄在「習吳會」上提出的「一中框架」原則,還是「兩會」簽署服務貿易協議,重點折射的都是國際關係和兩岸關係發展狀況,如果忽視這一狀況,就只能像蘇貞昌的大陸政策那樣「狗吠火車」。
蘇貞昌的情緒反應對民進黨不利
兩岸關係是不是如吳伯雄所說的:「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國共兩黨一致的立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蘇貞昌不應為反對而反對,應提出自己的東西。就吳伯雄提出「一中框架」實質而言,很多民進黨人解讀與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各表」並無多大本質差異。可惜的是,蘇貞昌一方面拿不出大陸政策,另一方面又反對別人的務實作為。用民進黨台中市議員陳世凱的話說,在兩岸議題上,蘇貞昌領導的民進黨可說是進退失據,陷入兩難,如果太過激進,就會被中間選民批評為不理性;不有所動作,又被黨內基本教義派罵得半死。蘇貞昌的「不定向」大陸政策,或許是解決他目前「進退失據」窘態的最好辦法。
在兩岸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方面,民進黨所反對的更是「文不對題」,刻意迴避協議本質、誤導民眾。因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強調的是開放產業,並不是開放大陸勞工,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產業開放」對台灣的相關業者或有影響,但對一般勞工卻是大好消息,一般勞工將因有更多產業投入,獲得更多工作機會,低迷不振的台灣薪水也將增加。這些年來,台灣就業市場「薪資低迷」陰影之所以揮之不去,關鍵就在投資不足。一旦大陸企業在台灣進行產業投資,受惠的一定是普羅大眾。至於台灣服務性企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受到的影響,本來就不應該「受到保護」,更何況,台灣服務業遠遠比大陸先進。如果台灣現有的產業要素能夠「振興經濟」,台灣經濟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一潭死水」。
蘇貞昌領導的民進黨之所以在如上兩個重大問題上只能「情緒化反應」,而不是用「理性的政策」進行說明,主要是因為蘇貞昌本人對兩岸關係發展認識的差距,他不但缺乏兩岸政治的政策高度,也缺乏對兩岸經濟交流務實判斷的能力。一味地「為反對而反對」,只能顯現他對兩岸關係發展進程的認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