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教学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3-04-29张燕
张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培智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培智生实际在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一些探究,浅述如下。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一年级培智生是刚从家里直接进入到小学学习,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导入生活化呢?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先问学生家里有几个人?今年几岁?一年级有几个同学?教室里有几张桌子?宿舍里有几张床……等等。教学《元角分》之前,可以问:“同学们,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呀?”这时学生会一致回答:“钱”。师:“我们日常使用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此时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通过这样设计,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我们当教师的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而是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学生不敢学,不会学。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让学生感到亲切,易理解。如在教学几个和第几个时,由于要让一年级培智生建立几和第几的基数、序数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就运用了学生做操和上体育课排队的事件展开了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概念,这样,就把抽象、枯燥、难懂的新知学习变为轻松、愉快、热烈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同学所在位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饶有兴趣地学习了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课标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悟数学”,使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了提高培智校数学课的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联系生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回顾生活,用他们的生活作为铺垫和台阶,促进教学内容的内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表示量的计量单位。有学生比较熟悉和比较具体的,如年、月、日和元、角、分等等。也有学生十分陌生和抽象的,如千米、吨、公顷、平方千米等等。计量单位不但多,而且那么复杂,培智生们小小的年纪不但要在脑海里记住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而且还要记住他们之间的进率,这实在不容易。但是,如果教学时把他们带到现实生活中量一量、称一称、比一比、记一记、算一算,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课后练习生活化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课后练习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因此,我们必须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发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例如: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然后算出每天吃饭、睡觉、上课、做作业、活动等各用去的时间,并且要自我评价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时、分、秒”的知识,而且还把这一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課堂化,让课堂生活化,营造数学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