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课堂散发人文的味道
2013-04-29杨文兄
杨文兄
关于人文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就为我们在思品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
1. 从培育人文精神的根源来看,我们应该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如教学“难报三春晖”时,我将精选的诗词与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作为课堂总结展示出来。首先,我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天下父母最真挚、最质朴的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在此时,《弟子规》中《入则孝》的视频开始播放,随着字幕,和童音,师生齐声诵读。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师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课堂在高潮中结束。这样的总结,深化了知识点,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散发着浓郁的人文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2. 从学生自主成长的角度看,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关心一切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欣赏他们的优点,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
如教学“公民权利义务具有一致性”时,我强调: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权利与义务两者具有一致性。我话音刚落,有学生就接了一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好像是一对鸳鸯。结果引起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没有呵斥这个学生,学生们静下来之后,我指出鸳鸯的正确比喻应该是夫妻,并指出最早将鸳鸯比喻为夫妻的是唐朝诗人卢照邻,他在《长安古意》诗中,作有“愿作鸳鸯不羡仙”一句,赞誉了美好的爱情,使人感到新鲜,以后的文人竞相效仿,于是鸳鸯就成了夫妻的代名词了。这样,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熏陶了古代文学知识,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很具有人文味道。
3. 从社会发展与学生自主成长的统一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加强思想引导,而这个引导要充满人文味,具体来讲就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过程要有讲究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
什么样的过程与形式才具有人文味,让学生乐于接受呢?《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有活动情境法、问题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等,方法的选用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异。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使课堂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使学生去自主探索、主动发现。二是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可体验性和实践性。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人”,要全方位、多样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其在综合活动中构建知识,在参与和体验中,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道德认识,塑造道德行为。
4.从构建人文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这一角色的自身素质要求来看,教师首先应具有很好的人文素养,这样才可游刃有余地教学中渗透人文味。人文素养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人文知识,另一个是人文精神。所以,一方面教师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文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另外一方面,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如教师要培养自己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要以宽容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