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对策

2013-04-29陈建锐

师道·教研 2013年7期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青少年

陈建锐

一、家长加强对孩子的监督与引导

家长务必要提高警惕,加强对子女上互联网的监督,防患于未然。除了禁止子女在网吧逗留之外,如果家里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家长还应加强对子女的管理,设定开机密码并由家长掌握,在征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才能允许子女上网并要适当控制子女的上网时间。据有经验的网民讲,青少年每次上网时间积累不应超过2小时,连续操作1小时以后,应适当休息15分钟。家长还应当告知孩子上网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让孩子知道社会的复杂性,不要随便和网络中的人见面,如果一定需要,要由家长陪同;教育孩子不要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在网站填写个人资料时应征得父母的同意。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二、学校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1.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学校建设校园网后,在努力丰富校园网资源的同时,应积极做好防范措施,确保信息安全。如,利用技术手段,使用“防火墙”防止黑客的入侵和秘密资料的泄露;使用过滤软件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制定必要的网上行为规范及奖惩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安装网络模拟教学软件,既让学生能学习网络知识,浏览因特网上的一些信息,又确保有效控制信息污染等。学校不仅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纳入德育课,而且要重视在其它学科教学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信息技术课中尤其要指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学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的法制校长和德育领导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中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广大中学生,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吧,提供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建立适合中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目前,形形色色的网站很多,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网站缺少点击率。因此,需要加强网络工作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了解熟悉中学生心理特点与思想情况,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的队伍,建设一批能吸引中学生“眼球”的绿色网站,在网上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弘扬主旋律。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网站,用主旋律和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内容吸引中学生、凝聚中学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一代中学生就一定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起来。

2. 重视学生的网德教育

重视对青少年网络知识的传授。网络能够带给孩子更广阔的知识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绝不能因为网络存在问题就杜绝孩子上网。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变“堵”为“疏”,正面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学习幻灯片制作、发送E-mail、简单网页制作、设置电子表格,还可以让青少年见识网上精彩世界。学校还可以适当地安装一些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能轻松一下,同时使网络在他们的心里不再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让他们在正态心理下使用网络。

学校要将学生难以直观认识的网络伦理知识引入课堂,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解决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中的“知”的问题。让学生清楚,互联网一旦进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活动方式,它就同现实社会一样,会产生出不同的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利益关系,因而也就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用相应的道德来调节和规范各个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更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保证个体网络行为健康、文明、有益。如果只要技术支持,没有道德约束,网络就会成为潘多拉魔盒,诱发和滋生出比现实社会更可怕的邪恶和犯罪,最终危害人类自己。从而培养他们内在的网络责任感、道德自主和自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在道德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的合作与交往,提高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逐渐确立他们“网络社会”道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

3.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青少年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及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同时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素质的教师,直接在网上与青少年对话,对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作出解答,使青少年因上网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排解。

三、动员全社会力量,营造齐抓共管局面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家庭、学校应当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信息产业部门、教育部门的联系,共同制定出本地区为中学生网络服务的方案、计划,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引起重视,争取支持;要和其他教育机构加强对校园网络或其他青少年网络的协作协调及联合开展活动;要帮助家长提高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中学生的监护和指导作用,让家长成为管理指导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潘孟良

猜你喜欢

中学生道德青少年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青少年发明家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