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谈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2013-04-29刘汉昭
刘汉昭
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亲身体会、亲身经历、亲身参与,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会收到不同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度,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从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去得到体现、感悟、锻炼,同时获得新的知识。
一、“说”起来——提高说话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说”起来,把说话训练落到实处。首先,要从方法的传授,从易到难,从说完整到说具体入手。然后,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说话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敢说、爱说。创设宽松和谐的说话氛围,创设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争着说,有不说不快的感觉。练说训练,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口头造句、口头作文、讨论会等形式进行,通过课内外、班内外、校内外等组织学生训练。而且还要长期地训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演”起来——培养自信心
这里的“演”是指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课文内容,根据课文的故事情节,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各种人物角色中,唤醒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求知欲望,激起学生当好主角的波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语文教学中练演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课文中的某些人物、故事中的某些情节,学生一时之间不能从字里行间可以领悟其人物的品质、特点或故事内容,甚至从读中也难以感悟其内涵。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演一演,扮一扮,把角色人物重现眼前。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想”起来——培养创造思维
“想”即思考,学会思考才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长期善于思考问题,大脑的灵活性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提出问题是一个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也是一个思维过程。两者同等重要,而且解决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实体表现。思考前提要有动机,动机产生好奇心,好奇心激发大脑思维,引起问题的出现。问题的出现又激发了解决问题的动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注意其广度和深度,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创造性,空想或过于表面化的思考只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思考的内容最多,有价值,有启发性,能在群体里形成共鸣,达到共识,对自己和别人都起到激发作用。
四、“听”起来——培养听记能力
培养听记能力,首先,教给学生听记的方法,听一句完整的话,记重点词、关键词眼,听记时要做到脑、眼、手、心合一,做到边听边记边写,逐步养成听记的习惯。其次,每节语文课都要求学生自觉地记下学习的知识点,养成边听边记的自觉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解决的知识点,都有必要记下来。当他们养成笔记的习惯,就能自觉地记下所学的知识,把知识积累起来。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听写词语来锻炼学生的听记能力。
五、“写”起来——培养习作速度
让学生“写”起来是培养学生习作速度有效的一种方法,一是习惯写读书笔记,记录好词好句,积累习作素材;二是写读书心得,有感而发,养成良好写作的习惯;三是随堂写作,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一篇习作并规定在一节课内完,有时候在课堂上规定一个时间内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读”起来——培养朗读能力
我们在教课文的时候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1. 培养朗读能力首先从兴趣入手。2. 学会找重点字词,朗读课文必须抓住重点字词才能读出味道,才能读出感情。3. 模仿读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4. 分角色读,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再进行角色轮换。5. 在互评中提高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练习中进行互动式评价,指出对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挑战对方的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大胆地解放学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获得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