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2013-04-29钟其斌
钟其斌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行素质教育,教师必然面临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转变。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预期成果的达成度,即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通过创新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从而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合理创设物理情境,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且能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对物理的现象极易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例如我在讲授《光的折射》时,请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渔民叉鱼的情形。我预先在一张纸板上粘贴一条纸剪的小鱼,把一枚大头针绑在小木棍上当鱼叉,接着让一个学生将小鱼浸没于装有水的水桶中(模拟鱼在水中活动的情境),然后让另一个学生来叉鱼,并叫全班学生注意看。该学生第一次时将鱼叉对着鱼的正中位置叉,结果没有叉在鱼的正中位置,再叉第二次,还是没有叉在鱼的正中位置,接连几次都如此,全班学生都感到好奇。趁此机会我再叫另一个学生上来叉鱼,但情况依然如此。此时全班学生兴趣大增,跃跃欲试,纷纷要求上台叉鱼。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鱼叉应叉在鱼的哪个位置,才能叉在鱼的正中位置,自然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本节的问题,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探究,教学效果相当好。
虽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难度的加大而慢慢退去。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从而让学生获得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这样就能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让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解题习惯,这习惯的养成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要正确区分“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的不同。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不是好的教学手段。例如有位教师给学生总结了十种测电阻的方法,要求学生记下这十种方法。像这种要学生死记题目类型答案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而且会让学生产生物理课“呆板、乏味”的误解,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严重的是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有很大摧残作用,使学生难以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应注重实验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就学得不扎实、记得不牢、用得不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进行实验教学,还要经常布置学生在课后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能达到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实验现象的预期目的。如在讲《液化现象》之前,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是:在自家冰箱里冷藏一瓶啤酒或冷冻一瓶矿泉水,第二天拿出来放到桌子上,过一会儿观察瓶子的外表面会出现什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学生在家做完这个小实验后,印象特别深刻,课堂上再讲液化现象学生自然容易理解。
四、讲究授课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信息媒介,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最常用的是比喻法和模型化。如在讲解质量和惯性的关系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一认识,就应讲究授课的艺术,可结合体育运动现象进行说明:“身材苗条的模特不可能去当拳击运动员;臃肿的拳击运动员不可能去当短跑运动员或体操运动员。”这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联想的余地,既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组织教学时注重语言的直观形象性,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和启发学生的智力。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