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夜话
2013-04-29杨树荣
杨树荣
雞足山是中国及东南亚的佛教名山,位于大理州宾川县。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作为从小生长在雞足山麓的村民,我一直恋着雞足山的一草一木,一直关注着雞足山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学习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对雞足山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从事统战宗教工作十多年来,对雞足山更是情牵意留。无论是乘车翻越一座座青山,还是徒步攀登一级级石阶;无论是漫游在浓密的森林之中,还是沉浸在佛语声声的寺庙里,都无不让人浮想翩翩,想历史,幻时空;想未来,叹古今。在散淡中闲语,在陶醉中夜话,很乐意把自己对雞足山了解的只言片语与大家共同分享。
佛说雞足山
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雞足山,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大弟子迦叶尊者的道场,故有“禅宗祖庭”之称。如今,这里已是集佛教文化、观光旅游、科普科考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据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发现有“蜀布”和“筇竹杖”,表明了那时蜀和身毒(今印度)之间早有一条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史学家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而洱海区域是这条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因此,佛教可能更早就传人了雞足山。南诏时期(公元738年—公元902年),佛教已为大理地区民众所信仰,当时已有僧人在雞足山活动。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晋代高僧法显在他所著的《佛国记》里,曾提到雞足山“……南行三里到一山名雞足,大迦叶今在此山中,劈山下行,入处不容人,下入极远,有旁孔,迦叶金身在此中住。”唐宋时期,这里梵刹林立,静室遍布,佛教文化兴起。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第九卷《摩伽陀国下》中谈到雞足山说:“莫诃河东人大林野,行百余里至屈屈咤播陀山(唐言雞足)。亦谓窭卢播陀山(唐言尊足)……峻起三峰傍挺绝崿,气将天接,形与云齐。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云尊足。摩诃迦叶波者。声闻弟子也……厌世无常将人寂灭。乃往雞足山山阴而上,既入三峰之中,捧佛袈裟而立,以愿力故三峰敛覆,故今此山三脊隆起。”有学者认为《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的雞足山即是今天宾川的雞足山。
雞足山在佛教上的盛名。与“拈花一笑”和“守衣人定”的典故有关。佛教经典书籍《传灯录》、《曹溪一滴》上是这样介绍的:在灵山会上,有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敬献佛祖,请佛祖讲法。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佛。佛祖端端正正地坐在莲台上,手里拈花示众不语。当时在场听佛祖讲法的信徒都默默无语,唯有迦叶一人会心地向佛祖微笑了一下。佛祖洞悉了一笑的信息,认定迦叶已经悟出了他的拈花示意。于是将正法眼藏及金缕袈裟传位于迦叶,还嘱咐迦叶,等待未来佛弥勒降生后,把金缕袈裟再传给弥勒。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不久,迦叶率领五百罗汉在王舍城外毗婆罗山的七叶窟整理佛祖语录。戒律,论辩要点等。整理结集好佛经大藏后,带上佛祖的金缕袈裟到雞足山,人定华首门,守衣等待弥勒佛的降生。迦叶尊者得到释迦牟尼佛的传法后,成为禅宗的初祖,因此雞足山可以说是天下禅宗的祖庭。
华首门作为迦叶尊者“守衣入定”之处,成为众多佛门弟子心中的圣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南诏时期。雞足山有个名为小澄的僧人,与另外两名僧人同住一庵,小澄到城里化缘乞食,南诏王问他修什么法,他说:“我能叫死者往生极乐世界。”有人在南诏王面前说他骗人,愿意进棺材实验揭穿他。南诏王同意了,于是叫小澄来开棺,看死者能否复生。小澄果然把那人弄活了。那人后悔说,“我已投身七宝宫中,为什么又来到这里?”小澄回庵后向两个僧人要吃的,那两僧说:“你在京城化缘好久了,不带些粮食回来,还好意思向我们要吃的吗?”小澄离开他们走向迦叶石门,门轰地一声开了,小澄大步走进去。二僧追赶到这里,石门已关闭。
华首门在整个雞足山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佛教称为“中华第一门”。华首门是雞足山顶峰天柱峰西南的天然绝壁,笔直如削,下临万丈深渊,宛若崖壁上镶嵌着一道大石门。华首门高40米,宽20米,中间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缝,把石壁分为两扇,“门”的中缝悬挂着距离大致相等的石头,这就是“石锁”,檐口、门楣清晰可辨,酷似一道石门。游人至此,仰观峭壁危崖直摩苍穹,猿猱难攀,摇摇欲坠;俯瞰幽谷深涧,云雾缥缈,深不见底,若置九霄。
华首门北端,有泉名受记泉,佛教传说为迦叶尊者受记为僧处。华首门居高临下。夏秋之际,远处山谷雷雨大作,这里却晴日当空,雷声、闪闪电光从远处传来,在此碰壁后,回音反射,声震寰宇,空谷留音,被称为“华首晴雷”。
华首门前,有两座小塔,称为“饮光双塔”,因迦叶又称“饮光佛”而得名。在双塔居中位置,有太子阁,阁为铜铸祀四角正方形,为清末僧人可禅募化修建,工艺精致,楼中祀铜铸太子一尊,临窗高立,过去游人有朝山求子的,多用硬币投入,俗称“打太子”,据说打中者即可得子嗣。现在重新修复的,面积74平方米,阁楼改为铜架,外面用铁皮制成。华首门距金顶寺仅670米,从左边小路可至后山,右返可经铜佛殿直上金顶寺。
云南最早记有雞足山、迦叶洞、华首门等名称的古书,便是明初期的《白古通记》。明中期至清朝中期,为雞足山佛教文化鼎盛时期。据大错和尚《雞足山指掌图记》记载,雞足山共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座”,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大,僧众之多,盛况空前,呈现出“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松风吹不断”的景象。可惜到了清朝末期,雞足山开始走向衰败,幸好有虚云大和尚振兴了雞足山。到了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上雞足山游览后,决定拨款在海拔3248米的天柱峰顶修建高42米的楞严塔,经过寺僧、居士及当地山民的努力,终于在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建成竣工。从此楞严塔成为雞足山的标志性建筑。
华首门、金顶寺、祝圣寺等众多寺院,也引来众多名人题写楹联,留下很多妙联佳构,成为雞足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于右任先生题写的石钟寺联:“石钟无声有声皆幻,如来有象无象是虚。”灵山一会联是:“梵钟声彻三千界,雞足名标第一山”;大士阁联是:“山中古佛由来古,世外闲人哪个闲”;佛塔寺联:“至诚念佛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祝圣寺联:“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大士常祝圣挂盏慧灯照金顶,迦叶欲传衣留颗牟尼镇石钟”;迦叶殿联:“拈花一笑衣钵继承,守衣入定待佛下生”;金顶寺联:“四周山色观无象,万里月华听有声”。这些楹联,既展示佛教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绝佳的文学作品,至于像于右任这样的大家题写的楹联,更是将诗书融合,殊为难得。
徐霞客与雞足山
徐霞客(公元1587年一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公元1636年,徐霞客从他的老家江苏江阴出发,目标就是雞足山。南京迎福寺有个名为静闻的和尚,有志要朝拜雞足山。徐霞客途经南京时有缘和静闻和尚相识,并结伴同行。在跋山涉水间,过湘江时遇到了强盗,静闻受伤,到了南宁崇善寺生命已经垂危了。他对徐霞客说:“我出家20年,立志要朝拜雞足山,现在不行了,我死后请你将我的骨灰带到雞足山去。”失去了旅伴,满怀伤痛的徐霞客,带着静闻和尚血刺的《法华经》和骨灰盒,又踏上了前往雞足山的征程。从广西经贵州进入云南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638年的腊月二十三到达雞足山。面对久已仰慕的奇山秀水,徐霞客真是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到达了目的地,可以对山上的地质、山水、树木、花草等作考察研究,悲的是自己失去了好朋友静闻。他先是住在大觉寺,第二天又住到了悉檀寺。在寺僧的帮助下,在文笔峰下选择了一块墓地,含着悲痛的心情,将静闻安葬,建起了静闻塔。此时,正值雞足山的朝山旺季,上山的人很多,得知徐霞客带着静闻和尚骨灰到雞足山安葬的事后,都深受感动,特别在雞足山和山麓的沙址坝,此事一直成为人们传诵的佳话。
徐霞客考察了几个月后,又到了丽江考察,第二年,他应丽江土司木增的请求,在悉檀寺住下来,为雞足山修志,修编了《雞足山志》八卷,为研究雞足山的历史文化编写山志开创了先河。
徐霞客在雞足山,留下了吟咏《雞足八景》的七绝一组:
一、天柱佛光
云光荡荡满巅铺,涌出轮圆五色图,
自是灵山多妙谛,恍然腼面见真吾,
二、华首晴雷
万山回合气氤氲,众岭阴晴口尺尺分,
霁日石门悬一片,震声只隔半溪云。
三、苍山积雪
点苍山雪积层层,翠白分明作比邻,
信是庄严迦叶笔,高标图画四时新。
四、洱海回岚
玉洱莹莹水一湾,轻来云气出波间,
试从天柱峰头望,镜里依稀涌翠环。
五、万壑松涛
鹿尾阴摇缦缦风,岚光四照说空蒙,
不知身在翠微里,似泛灵舟碧海中。
六、玄岩夕照
落日山根弄晚晴,施辉东壁转光明,
游人曳杖频频望,疑是霞飞满赤城。
七、飞瀑穿云
百丈玉龙瀑布悬,荡摇林影乱风烟,
但看雨霁神光发,似欲乘云上九天。
八、塔院秋月
塔院清幽月色殊,诗情一片画难书,
嫦娥不是垂青眼,那有广寒延病居。
说到徐霞客,有两位雞足山的高僧值得向大家介绍一下,一位是宾川本地人宗本和尚,另一位就是大错和尚。
高僧宗本,俗名曾高捷(公元1587年—公元1667年),宾川罗官营人。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进士,曾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明永历丁亥年间(公元1477年),返乡并弃家到雞足山削发为僧。在天池山下建白云居,昼夜参究佛理,精勤不息。
说起宗本就想到了雞足山有座“三笑桥”。白云居门内秋色池上有座桥,宗本隐居白云居二十年,送客从不过桥。有一天大错、眼藏来访,送他们的时候,宗本不知不觉就送过了桥。眼藏对宗本道:“你今天送客送过虎溪了!”三个人相视良久,哈哈大笑而辞别。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三笑桥”了。
高僧大错(公元1602年——公元1673年),俗名钱邦芑,江苏镇江人,选贡。历任南明政权监察御史,四川巡按兼提学使、右佥都御史,贵州总兵等职。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在贵州削发为僧。到顺治十六年已亥冬,他实现了朝拜雞足山的夙愿。顺治十七年庚子春,澜沧兵备道四川人曹诞生,以巡查之便游览雞足山。曹以雞足山是迦叶道场与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并称,缺少山志,游人无人问津,遂率僧众拜请大错和尚撰写山志,以兴名山。大错和尚与山中高僧无尽、眼藏等,聚居文笔山西北的片云居,深入到山中林间,岩峰石洞到处搜集资料,经过140天的努力,完成了《雞足山志》十卷。从而让《雞足山志》在徐霞客始创撰修的基础上,内容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充实。
徐霞客食宿过的大觉寺和悉檀寺,还有着一段美妙的传说。在雞足山离大觉寺不远处有座皇姑坟,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这是一座建筑精巧别致的坟墓,墓碑坊形同古牌坊,碑心刻有文字,两侧还有一副对联。有一次,我上山途经石梁桥时,仔细看了画在桥上的关于皇姑坟的故事壁画,上面的内容是这样的,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个妹妹,因为与皇亲们不能和睦相处,生活不如意,便立意出家为尼,朱元璋答应了妹妹的要求,年轻的皇姑便来到了雞足山大觉寺削发为尼。皇姑从皇宫带来许多珍宝,兴建了一些殿宇,她削除尘念,吃斋念佛,打柴做饭样样能干。几年后,皇姑不仅得到师兄师弟们的敬重,而且她念佛诵经颇有名气。有一年,大觉寺遭遇火灾,其他僧人都去抢宝逃难,她却冒险把几位长老从寺内背了出来。后来,在皇姑的带领下,被火烧的大觉寺又重新建了起来,而此时的皇姑已经年老体衰。说也奇怪。寺院建好开光那天,皇姑盘坐在大雄宝殿数珠念佛时,天空飘下一朵彩云,一直飘人大雄宝殿。当人们惊奇地跑去看时,皇姑已闭目圆寂。而从飘出殿外的那朵彩云上,却看到了年轻美貌的皇姑乘云而上,人们说皇姑已经修成正果了。为纪念这位“宁弃福禄而守青灯”的皇姑,人们就为她修建了有名的皇姑坟。如今的皇姑坟虽然只是破烂不堪的遗址,碑文碑联已经不知去向,但是人们还是一直都在传说着皇姑坟背后那个虔心向佛的皇姑故事。
另外一个传说是关于悉檀寺的来历。悉檀寺原来叫“锡潭寺”,据说是丽江土司木天王用锡锭将雞足山的龙潭填满后,在上面盖起来的。那是明朝年间的事了,丽江木天王带着一大帮人来到雞足山,打算建一座宏伟的寺院。他选址在九重岩下的一块平地上,但是平地上却有一个龙潭,需要用土填平才可以修建寺院。晚上,木天王梦见一个满脸乌黑的人对他说:“你到雞足山建寺院倒是做好事,但是这龙潭深得很呢,要填平它不知要用多少土,只怕难以做到!”木天王生气地说:“你太小看我了,莫说用土,就是用金子银子也要把它填满。”黑脸人冷笑道:“这话可是你说的,不能反悔啊!”木天王对他说:“你是什么人,怎敢对王爷我如此说话?”黑脸人说:“我是雞足山的龙王,我倒要看看你如何用金银将龙潭填满!如果填满了,我把龙潭的地皮输给你,再输给你建寺用的木料。如果填不满,你输什么呢?”木天王想着自己有金山银山,就说:“要是输了,我寺也不修了,爬回丽江去!”这时,只见一位慈眉善目的妇人笑着向他们走来说:“我是观音,听到你们在此打赌,也来凑个趣,给你们当个证人,不管谁输了,可不能自食其言,不知两位意下如何?”木天王和黑脸人都点头赞同。观音说:“口说无凭还是写个字据吧!”于是写好字据并且三人都在上面画了押。观音和龙王走后,木天王大声吼道:“就是把王府的金山银山搬来,也要填平这个龙潭!”这一喊,却把自己喊醒了,原来是大梦一场。木天王面对手中的字据,想着梦中的一言一行,方知这梦境是真实的,只好安排人回丽江驮金银去了。
木天王出动了全部马帮,一驮又一驮从丽江把金银驮来倒在龙潭里。一个月后金山银山快驮完了,可龙潭仍然是碧波荡漾,想到和龙王打赌非输不可,爬回丽江去倒也不怕,但建寺院的心愿就完成不了啊!木天王越想越急,大病了起来。他躺在床上,恍恍惚惚间,忽然见门外进来一个小女子到他床前,递给他一张纸说:“听说王爷病了,特送来一帖药方,望王爷照方施行,可以医好你的病。”木天王惊醒后,手中果然有一张药方,上面写着“半夏”一剂药名,其它就什么也没有了。仔细看后才发现药方背面写着:“又见立日示处方,特为十人疗感伤,莫叹金银能沉水,应知锡箔会浮浆。可备冥金九九数,半夏夕阳落碧塘。有神助尔酬夙愿,大愿宏图建佛堂。”木天王仔细看了半天,心中一动:“又见”、“立日”不是“观音”二字吗?“十人”不是“木”字吗?不由得大喜道:“是观音助我来了!分明是叫我买上八十一驮锡箔,折成锡锭,于五月十五日那天的黄昏时候。把锡锭放进龙潭里,自有神力助我成功,把大寺建盖起来!”
五月十五这天,太阳刚刚落山,木天王照观音的意思把锡锭放进龙潭,锡锭马上浮于水面,把龙潭遮盖得严严实实,众人一看皆大喜,高声道:“满了!满了!”当龙王回来看到水潭都是金灿灿、白花花的“金锞银锭”,不禁大吃一惊。观音对龙王说:“木天王已把水潭填满了!”龙王当即认输,高兴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木天王依据龙潭的地势,开挖了建寺的地基,用龙王送来的木料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取名锡潭寺。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如今,徐霞客《雞足山志》收篇的悉檀寺早已只剩下一块碑、一潭水了。此寺从何而来,又如何被毁,只有待细细挖掘了。虚云振兴雞足山
虚云(公元1840年—公元1959年),法名古岩,字德清,号虚云,俗姓萧,原籍湖南湘乡。1889年,虚云慕名朝拜雞足山,看到了雞足山到处是僧规堕落,到处是子孙庙,为如此的迦叶道场感慨万千,并发愿要重振迦叶道场,只是苦于刚到雞足山而无处落脚,后失望地离开了。1902年虚云再次来到雞足山,在寺院敬香后,又提出:“佛祖道场,衰败至此,全山僧规,堕落至此,发愿在山修一庵,以接待朝山者。”但由于受子孙庙和尚的排挤阻挠,连挂单也不成,最后只好离开了雞足山。1904年,虚云第三次来到雞足山,得到了大理提督李福兴、张松林的帮助,终于找到了残墙断壁的钵盂庵遗址,通过努力开辟创建了雞足山中第一规模宏大的“十方丛林”,因虚云护驾弘法有功,获光绪帝钦赐“护国祝圣禅寺”名,钦赐《龙藏》,銮驾全副,钦命方丈,御赐紫衣,钵具,钦赐玉印、锡杖、如意,封赐主持虚云为佛慈弘法大师。雞足山佛教进入了中兴。声威大震,各方信众络绎不绝。
说到虚云大和尚,除了弘扬佛法,振兴雞足山的佛教,建立了他第一个道场祝圣禅寺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教化李根源将军。1912年,时任云南军政部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的李根源将军,以“清肃社会”为名,率领部队进入雞足山,驻扎在悉檀寺,开始拆寺毁佛,金顶寺的大殿、天王殿被拆毁,四大天王,大铜佛被士兵砸毁。情况极为危急,虚云便只身前往悉檀寺,请求守门卫兵通报李根源,卫兵劝他赶快离开。虚云心想再不见李将军,寺院的毁坏就更大,于是顾不了那么多,就独自闯入。此时,见李根源与前四川按察使赵藩同坐万寿殿内。便上前施礼。赵藩与虚云有老交情,客气地问虚云来此做什么事情?虚云刚要说明来意,李根源就拍案怒吼:“佛教有何用?有何益?”虚云回答:“圣人设教,是以济世利民,语其初基,则为善去恶……从古政教并行,政以齐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保其正,万物得以宁,而天下太平!”李根源又问:“要这些泥塑木雕做什么?空费钱财!”虚云说:“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张;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无敬畏,将无恶不作,祸乱以成。即以世俗言,泥山塑圣,丁兰刻木,中国各宗族祠堂,以及东西各国之铜像等,亦不过令人心有所归,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议。语其极则,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李根源又问:“怎么和尚不做好事,反做坏事,成为国家废物?”虚云说:“和尚是通称,有凡圣之别。不能见一两个僧人不好就废弃全部的僧人……就拿将军的部队来说,虽然军纪严明,但也不是个个像你一样聪明正直啊!难道就可以因此诛连惩办解除军队不要吗?海不弃鱼虾,所以为大,佛法以性为海,无所不容,僧秉佛化,护持三宝,潜移默化,其用弥彰,并不弃废物啊!”见到虚云如此佛理高深,以理服人,李根源渐渐将严肃的面孔转化过来,谈着谈着便笑逐颜开,越谈越投机,直到在一起共用斋饭,秉烛夜谈。最后李根源叹道:“原来佛法这么甚深微妙,我已杀僧毁寺,罪孽重了,怎么办?”虚云说:“这是一时的风气所成,不是您的过错,只要您发愿以后极力保护,则功德无量矣。”李根源露出了笑脸。接下来在雞足山的那段时间,与祝圣寺的僧人们一起参禅、吃斋,后来请虚云老和尚为他证授三皈依,成为在家学佛的修行弟子。
虚云教化李根源,不仅挽救了当时的雞足山寺院,使李根源真正认识到佛教对人的教化作用,而且影响了一大批官员,一大批群众,从而保护了雞足山,使佛教在雞足山进一步发扬光大。
说到祝圣禅寺。虚云建成第一个道场离开雞足山后。有一位高僧非常值得一提,他就是自性和尚。自性(公元1888年—公元1969年),字光明,云南镇雄人,俗名李福隆。自性在家读小学,15岁考入昆明武官学校,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学校改名“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在清军七十三标任职。1911年参加“重九起义”,以功升任营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在贵州丹霞山护国寺拜妙相和尚为师,削发为僧。到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自性任祝圣寺住持。自性在雞足山修行很好。他认真执行佛门规戒,每天早晚功课,诵经拜佛,生活节俭,苦行静修,受到全山僧众崇敬。民国三十七年,自性在祝圣寺举办了传戒法会。1953年任省政协委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自性和雞足山其他僧人一样被处理下山安置,政府每月发给生活补助,1969年在圆觉寺圆寂后,归葬雞足山。解放初期雞足山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950年1月宾川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据有关资料记载。1951年雞足山存有寺庵31座,僧人98人,其中尼众5人。按照解放初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雞足山主要寺庵得到修缮。据了解,当时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抽调了专门的工作班子,驻守在祝圣寺,明确分工职责。修缮工作中,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木材、石料在山上采伐,砖瓦从牛井坝子由马帮驮运,石灰就在沙址村对面的老太山烧制。1951年10月正式开始修缮雞足山,到1952年底,形成了全山修缮寺庵的热潮,山上的建筑工人近千人,加上人背马驮,上上下下的劳动者有1600多人。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到1953年,开支经费旧币7亿多元。修复了金顶寺、大悲阁、太子阁、铜瓦殿、迦叶殿、慧灯庵、弥勒院、圣峰寺、华严寺、福国寺、石钟寺、祝圣寺、悉檀寺、塔盘寺、牟尼庵、大士阁、九莲寺、雷音寺、传衣寺、八角庵、圆静庵、寂光寺、大觉寺、万寿庵、斗楼室、极乐庵、大智庵、龙华寺、五华庵、碧云寺、沙址大庙共3l座。
雞足山过去各寺院占有大量田产,1945年统计25个寺院占有田地14104,48亩,年收租约90万公斤。寺院的田地分布在宾川、鹤庆、邓川等地,以宾川最多。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执行土地改革政策,雞足山寺院出租的田地全部依法上交,僧尼生活除了靠信众供养外,政府贷款从事烤竹笋、捡核桃、挖药材、种地等解决。
通过修缮寺院,全山寺庵又呈现出一派崭新的局面。有关部门还找回了离开雞足山的一些僧人,实行自养政策,僧人们禅农并重,爱国爱教。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得到保障,历史文物、历史文化得到了保护。
改革开放雞足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雞足山带来了春天。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开始得到恢复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雞足山寺院的修复建设十分重视。1979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黄洛峰受国家文物局之托,偕同省州县领导对雞足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决定拨款抢救修复雞足山被毁寺院。宾川成立了“雞足山寺院修复建设领导组”,由此开始了雞足山寺院的修复建设工作。
改革开放让雞足山得到了保护发展。随着寺院的修复和基础设施的改善,雞足山又迎来了无数的善男信女。每到年底腊月末,昆明、祥云、弥渡、巍山、大理及四面八方的香客,相邀成行,从县城牛井,一直到炼洞、沙址,路上常见有六七十岁的老奶奶们,头戴花巾,手拄竹杖,一步一步行走,目标就是朝雞足山。特别是春节期间,香客更多,那时交通还不便,食宿条件限制,多少人来到沙址村都要到农户家住一晚,虽然简陋拥挤,但有农家提供的热气腾腾的洗脸洗脚水,温暖的火盆,足以让香客们幸福地睡上一夜,养足精神第二天好爬雞足山。这样的日子让村子也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唱《朝山调》,有的摆龙门阵,让雞足山麓的许多村子更热闹更和谐。
1979年,炼洞至沙址的公路开通,1986年至1987年,铺筑了山脚至金顶8公里多的主游道,1993年沙址至祝圣寺公路通车,盒子孔大桥通车。从1994年起,先后修建了停车场、柏油路、索道、防火通道、佛教文化景观大道,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1993年,雞足山通电,1996年雞足山程控电话开通,新建金顶寺接待部,1999年祝圣寺香会街建成。随着雞足山服务业的规范管理,接待服务条件有所改善,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基本满足了全国各地游客的需求。现在,已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体系,建成了国家AAAA级景区,雞足山已将佛教圣地和著名旅游目的地完美结合起来。
1981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将雞足山列为全省自然保护区之一;1982年雞足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大理风景名胜区重要景区之一:1983年祝圣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进入新世纪后,修复寺院建设又进入了高潮,至今共修复了雞足山大庙、雞足山二庙、灵山一会坊、九莲寺、报恩寺、大士阁、佛塔寺、五华庵、石钟寺、祝圣寺、牟尼庵、万寿庵、兴云寺、虚云禅寺、碧云寺、寂光寺、慧灯庵、放光寺、衡阳庵、玉皇阁、迦叶殿、铜瓦殿、大悲阁、太子阁、金顶寺、观音寺、饮光寺、圆觉寺等28个寺院,全山僧人从1981年的3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人。随着雞足山佛教的兴盛,许多高僧大德纷纷到雞足山朝拜。一诚大和尚、佛源大和尚、传印大和尚,净慧大和尚几次礼朝雞足山。雞足山寺院面貌一新,春夏秋冬,全山晨钟暮鼓,一派妙香佛都新气象。为了进一步保护开发雞足山,宾川县委、县政府按照“清幽在山上,热闹在山下”的思路和“名山下建名镇”的规划,以人为本,兴山富民,从1999年开始,在雞足山下的沙址建起了以白族民居风格为主,体现佛教文化特色的雞足山镇,从而建起了民族旅游特色的寺前村,白族千年古文化村沙址村。而今,雞足山正创建着国家AAAAA级景区。真诚期盼集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为一身的雞足山,依托其独特的历史佛教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让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旅游与佛教和谐发展,为人类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生态文化遗产。编辑手记:
文章以纵线条的形式。结合党的统一战线与自己从小生活在雞足山麓的经历,以及耳濡目染的民间传说,着重讲述了雞足山宗教和旅游发展过程中几个大的时间段发生的大事,以及与雞足山相关的文化宗教名人的轶事,将史料、掌故、见闻有机结合起来,读来真实可信,浅显易懂,为中外游客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雞足山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