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加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

2013-04-29曾宏

博览群书·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高职对策

曾宏

摘 要:本文讲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含义,笔者通过分析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毕业人数进入社会就业,社会用工单位对员工学历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观念等未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加之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质性政策支持较少等,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及用工单位“用工荒”并存的两难现状。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衡量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和高职院校办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各高职院校都立足于自身实际,多渠道全方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含义

所谓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领域中所面临的竞争对手、 寻求符合自我能力发展以及践行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 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心里素质、 气质等, 其中知识结构是构成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点, 大学生只有不断的完善知识结构才能凸显出自身的学识和内涵, 而当前心理素质能否过关也已经逐渐的成为了就业竞争的关键。 自信往往能增强个人的竞争力,而自卑也导致很多人丧失了良机。

二、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

1.高校与社会供需结构性矛盾加剧

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存在转型和结构性两大特征,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供求、制度、个人意愿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其中结构性存在的供求矛盾则愈加的深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高效毕业生及其待业生的人数在逐渐的增长, 而社会上也从存在许多的单位找不到相符合的人才, 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供需关系愈加的鲜明。

2.学校因素

首先是学校管理存在错位,办学理念陈旧。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和扩招时并未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人才供过于求现象。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未考虑地方特色和市场变化,因此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以致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其次是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虽然各高职院校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人员有限,就业指导的内容大都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特色指导。另外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3.学生自身问题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尚需提高。综合起来有一下几点:一是基础较差,综合技能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功利轻素质、重科技轻人文、重实用轻理论的现象,这导致了自身素质出现畸形的发展;二是不能将所学只是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畸形的发展所导致得;三是缺乏沟通,团队精神较差;四是缺乏创新精神;五是职业道德和法律只是水平欠缺。这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客观的评价自身的价值,对择业的希望过高,不切实际的追求不合自身能力的岗位,最终导致所求不得。

三、加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如何加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着手:

1.树立市场风向标意识,培养快速适应型人才

21 世纪是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日新月异,推陈出新,因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培养学生快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一是每年定期开展“企业座谈会”,并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一方面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行业最新动态,同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和即将需要什么,方便高校根据企业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二是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首先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要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專业学习中遇到难点时不能退缩,而是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其次要将书本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想转变为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办学思想。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是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将大学生的就业和教学改革相结合

高职学院应利用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培养目标,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高职学院应注重从宽口径和动态性等方面增强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及早启动“双证”教育机制,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树立“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就业工作理念

以学校就业职能部门为主体开展工作,充分利用教师、家长、校友、投资方等社会资源,多方位拓宽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人人都来关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形成“上下互动、专兼结合、内外并举”的就业工作体系。 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协调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

4.建立就业工作考核机制

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制定就业工作目标和要求, 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办学方向和学科专业, 加大市场急需人才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力度。 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急需人才的需求。 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培训、研究、走访等制度,保证就业专项经费和奖励经费充足,保证人员、场地需求,将就业情况作为学校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5.全程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一是学院应该加大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审视自己的情况,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 是求职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自信而不自负,相信自己具备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 二是要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教导学生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用人单位的挑刺,要居逆境而不气馁。 直面现实,积极进取,百折不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寻找求职目标。

6.学生要进一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首先要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也不断提升。只有那些身体素质好、思想政治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有责任意识,会管理、善交际,有合作精神的大学生才能争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学生要想获得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就必须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树立广泛的社会责任感,在理论扎实、成绩优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自己,自觉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做到随时学、随地学,增强自身知识储备,根据工作和时代的要求随时补充新的专业知识; 在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动手能力的提升,积极投身实践,注重第二课堂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靠自身实力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转变就业观念。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要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就业市场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的行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肯干,勤学苦练,克服浮躁和自傲心理,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持虚心和谦卑的心态,在新的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7.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学生在学校完成了“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就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去检查,去锻炼“学会工作,学会创造”。学生在重视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的社会调查,深入开展社会实践。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要有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对各年级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要求,并规定学时学分,把实践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各门课程所蕴涵的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科学精神、事物体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创建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周密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团委要根据计划负责具体 组织实施。各地团组织要统一协调、安排好活动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所在单位要对大学生进行鉴定。开学初,要以团支部、班级等为单位进行交流总结。通过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形式,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參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提前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适时总结在实践中的经验,这样才能达到拓宽视野,提高认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洪莹,吴健豪. 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证研究及思考[J]. 人口与经济. 2011.

[2] 刘守义. 新时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高职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地方院校项目驱动式企业化外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