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视域下的美术与德育

2013-04-29孙健

中小学德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鱼纹图样美术

孙健

艺术与道德均源自于生活,其间自有其相通、相融之处。在学校教育中,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美术学科,其与道德之间也具有一定关联。以下即以具体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德育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融合之始基:提升人生命品质

众所周知,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美术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管哪种层面,都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而蕴含其中的,是特定的观念和思想。这正如余秋雨所说:“不管是东方与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美是对人的提升。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都是历代大师辛苦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 所以,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其蕴含的主题内涵,能净化人们心灵、陶冶人们情操,能影响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引导人们更好地认知自然、认识社会。

同样,道德也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依据。人有别于动物的根本一点,是人具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人在生活与生存中需要不断地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朝着向善价值取向不断修正与超越的追求过程,以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不能脱离生活,而必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如果游离于生活之外,道德就成了无源之水。“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所以,人们需要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追寻 “有道德的生活”,探寻生命的真义。生活与生存实践,展现的是人们在向善价值取向进程中的道德水平与道德素养。

美术源于生活,以艺术表现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指引着人们思量社会价值,实践着对生活向善的价值追求,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提升人的生命品质。

二、融合之实践:实现德育是归宿

首先,从课改理念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极具深刻内涵。教育部思政司原巡视员杨瑞森认为:“德育为先,一是在各项教育的摆位问题上,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上;二是在教育的内容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三是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上,要坚持育人为本,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坚持德育为先,德育应统领整个学校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美术学科自不能例外。

其次,从课标角度看,课标是课改精神的体现,遵循、服务于《纲要》。就此,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教授总结了“六个要点”,并认为是学习新课程、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基础立场。刘教授指出:“一以贯之地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程理念,与时俱进地将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科特征和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融入到各科标准之中。”而这样的思想,在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得到彰显:“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见,美术学科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与功能,在实施学科德育渗透中有先天优势。

最后,从学科角度看,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不论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设定,还是从美术学习活动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以及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都突显了美术教学活动实践性与人文性的课程特质。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感受特性,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或通过欣赏与评价,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美术学科的特殊性,使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社会形成了网状关联,能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道德情感。

“德育为先”的课改理念、美术课程的德育资源与功能、关注生活与文化的美术教学活动,使得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在实践中实现了融合。这正如笔者曾撰文所指出的:“德育,应成为学科教学的目的,也应是学科教学的归宿,是学科教学活动的一种自觉追求与行为。”

三、实践之例析:融合中引导生活

新修订的美术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的修改与完善,也是对十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所进行的梳理与回应。但课标的落实,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与挑战。现以上述论述为基础,以四年级下册美术课《年年有余》(浙江美术出版社)的教学为例,谈谈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的问题。

(一)案例呈现

一位教师第一次执教《年年有余》时,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 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展示“年年有余”年画,组织学生说说该年画的含义,等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年画意蕴,并引导学生了解“余”与“鱼”的谐音关系。

2. 初步感知,尝试画鱼

组织学生画出心中的鱼,认知鱼分头、尾、身、鳍四个部分。

3. 欣赏长卷,激发兴趣

展示教师绘画的不同形态的鱼纹长卷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鱼纹特点,归纳出装饰鱼纹有概括、夸张、变形等特点。

4. 欣赏作品、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欣赏一些鱼纹图案生活用品课件(古代的陶、罐、盆等器具上的鱼纹图),引导学生发现鱼纹摆设方式:直立式、向心式、放射式、旋转式以及同心式,布置学生用事前设计好的鱼纹彩纸按不一样的摆设方式装饰纸盘。

(二)案例简析

我们不妨解读一下执教者的思想:通过揭示年画导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画鱼,认识鱼的四个部分,为各类鱼纹装饰变化作铺垫;欣赏长卷,感受鱼纹变化的美;最后通过课件欣赏,认知鱼纹各类摆设方式,并能学着初步设计和制作。执教者能清楚地把握本课教学中认知鱼纹规律的重点和鱼纹设计摆放的难点。但在学习该教学设计、观摩该课堂教学后,总觉得这课缺少了些什么,感觉比较浮浅,教学活动不具深度与宽度。

细细思量,会发现该课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师生间缺少对古代文化、现代生活以及学生当下设计与制作的有效的生活对话(包括欣赏、评价以及创作指导与交流等),使得学生对鱼纹装饰传统文化的情感与精神认知不全(例如,为何古代用鱼纹来装饰器具?),对鱼纹装饰随历史发展呈现的变化与创新感受不深(古代的鱼纹与现代的差异),也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鱼纹设计与制作时的创造性(导致课堂上学生多数模仿书本或教师长卷中的鱼纹图)。由于教学活动中缺失对生活与文化的关注,导致人为地限制了美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的关联,阻止了学生关于美术与自然、生活、社会间的对话与体认。限制关联,宽度不广;阻止对话与体认,深度不够。而这正是美术课程中德育资源与功能之所在,忽视了这一点,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就会发生偏离,直接影响美术学科教学质量。

(三)案例重构

关注生活与文化,重视与发掘美术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与功能,实践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不仅不会削弱美术学科本身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反而能在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对话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感知和对美术技能的掌握,深切体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欣赏美,提高审美力,增强学习兴趣,热爱美好生活。后来,执教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修正。

1. 收集鱼纹图——发掘美术与生活的关联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家中有鱼纹图样的生活器具或是有鱼纹图样装饰的工艺用品等。

【点评: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先自觉认知鱼纹图样,感受鱼纹图式的变化,也让学生在对鱼纹图样的自觉认知过程中,初步体会鱼纹装饰的美术图案存在于现实生活,使美术学习与生活建立一定的关联。】

2. 欣赏鱼纹图——实现美术与生活的对话

(1)组织学生欣赏“年年有余”图,引导学生感受该图的形状美、色彩美和习俗美。

(2)欣赏鱼文化历史长卷课件(依时间顺序从远古的鱼纹彩陶到明清鱼纹盘等),交流感受(交流过程中与学生课前收集的鱼纹图样展示可随机结合)。

(3)课件定格在远古的鱼纹彩陶盘,引导学生观察,认知鱼纹设计时的概括、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法,并讨论:为什么远古的人们选择鱼来对器皿进行装饰?

【点评:把鱼纹图样的学习纳入到鱼文化的历史长卷中,通过课件以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地逐渐呈现,引导学生将课件欣赏与课前收集相结合,通过展示交流与讨论,不仅能使学生认知鱼纹图式的发展与变化,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鱼文化的历史了解,增加了课堂学习的厚度。而关于用鱼来装饰器皿的对话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远古时人们以捕鱼为生,表达出对鱼与鱼纹的喜爱,使其感受劳动美以及劳动对生活的改造,劳动创造美。】

3. 创作鱼纹图——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融合

(1)组织学生第一次在圆盘上画鱼纹(可以独立画,也可以请教同学与老师),师生点评并一起修改。

(2)观察奥运福娃贝贝,引导发现福娃贝贝与彩陶鱼纹的关系;进入韩美林网站,欣赏鱼纹作品,感受大师设计创意。

(3)师生再次动手实践,尝试鱼纹图样不同方式的重复摆设,了解直立式、向心式、旋转式摆设方式,并通过课件展示不同摆设方式的实物与作品。

(4)组织学生在原有圆盘上以一定的方法、形式来修改或重新设计,并选取学生代表性作品,围绕鱼纹样式、文化主题以及独特个性开展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把学生鱼纹设计作品与古人作品、大师作品构成连接,形成更绵长的鱼文化长卷图。

【点评:师生点评第一次画鱼纹图样,发现问题,并通过修改来解决问题,进而开展二次创作。教师以这种梯度设计、二度创作的方法,加深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鱼纹图样。而在二度创作时,又引导观察福娃贝贝与彩陶鱼纹,欣赏大师作品,感受设计创意,把远古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体会鱼纹设计变化的创造性与新颖性,拓展了鱼纹图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丰富了鱼纹设计的人文内涵。美术鱼纹设计与文化生活相融合,用真爱来丰富“年年有余”,连绵成更长的鱼文化长卷图,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激励学生更热爱生活,体悟生活的向善性,追寻美好的生活。】

美术是对生活的反映。“道德为了生活,对生活进行向善性引导是道德的旨归。”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既是生活德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在一线课堂上得以具体实施的真正表现。

(作者单位:海宁市海洲小学 浙江嘉兴 3144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鱼纹图样美术
仰韶文化鱼纹彩陶器
年年有“鱼”
鱼纹瓷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鱼纹砖
越南电站EPC项目设计图样审批管理
“机械图样的绘制与识读”课程开发与实施
装修图样:清代宫廷建筑内檐装修设计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