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品德课 功夫在课外
2013-04-29李枝芳
李枝芳
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品德课教学的新手,深感肩负的育德重任。但是,现实却令笔者不由得对这门课教学的实效产生质疑:每周区区一节课,这样的课堂效果能持续多久呢?毕竟,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课堂所能解决的问题十分有限。但是,很多优秀的教师却用实践证明这门课程依然可以散发出独特而持久的魅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品德课要真正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必须去除课程僵化理念,与学生的生活对接,以真正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备课,在教材之外
生情是品德教学的重要前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该用足够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当今小学生家庭情况十分复杂,一方面,新世纪出生的深圳小学生都是家庭的“宝贝”,甚至是“小皇帝”“小公主”。另一方面,“单亲家庭”“农民工家庭”“国际化家庭”等特殊家庭类型不断增多。家长的文化素养和社会的巨大差异给品德课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教师要按照学生花名册上记录的信息,通过与班主任交流和互相配合,以电话和短信方式联系家长,简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笔者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每当面对新的班级时,都要记住全班每位学生的姓名和家庭大致情况,并逐一进行电话家访,与学生的家长交流沟通。对有些学生,还追踪他们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对单亲家庭和内向孤僻的特殊学生,还会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以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成长背景。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专业的品德课教师所做的调查摸底工作,与班主任有所不同,主要是为实现相应的教学任务而摄取生活资源。也就是说,这种准备要有明确的教学针对性。
作为品德课的教学新手,还需要不断地向其他学科的教师请教,尤其要保持同班主任经常性的交流、沟通。此外,还要同年轻的家长们一起讨论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问题和关爱学生的情感道德问题。笔者主要专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拓展工作:学习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启蒙教学经验,萃取滋润心灵的情感营养;摄取班主任日常工作案例,采撷个人在集体生活中的故事素材;抓住学生的家庭生活细节,编制学生常见行为问题表……这些素材既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个性成长的精神需求,又包含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文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选择与优化,成为品德课宝贵的教学资源。
有了这些前期的积累,再来看教材和教学要求时,笔者就会有不同的思考。“课标、教材要求我应该怎么教”就变成了“学生在这一主题教学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们从哪个角度更容易学会”,在这样的理念下设计教学,课堂才会解决学生的困难,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如《做个受欢迎的人》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做健康文明生活的小主人”中的第五课,其教学目标是:了解在公共场所与人交往的礼节、礼貌,并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讲礼的小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方礼仪礼节的不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面对这个课题,笔者首先想到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基本能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但是,出了校门往往没有那么守规矩。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他们与很多陌生人生打交道,很少能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大吵大闹,不顾别人感受;有的乱扔纸屑、果皮,不讲究公共卫生;有的乱跑乱撞,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备课时,学生在公共场合的礼貌、礼仪就化为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因而,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讲究礼仪是尊重他人、体现个人素养的重要表现,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做到讲究礼仪。
二、研磨,在课堂之外
很多教师把课程教学研磨重点放在如何丰富知识与设计多样的教学形式上,但是笔者认为,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学生道德发展才是品德课最终的追求,追求长效的品德课必须立足于学生品德的发展。由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连续性,而教学往往是间断的,在教学与学生道德生长之间有一个空缺点,而这正是研磨教学的重要契机。如一节课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学生要把课堂中的道德要求付诸行动还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跟进、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情况,引导、督促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从而生成新的课堂。
【案例】“一郎不是小鬼子”
有一天,三年级的一郎同学向我哭诉,班上同学叫他“小鬼子”,让他“滚出去”。事情的起因是同学们在看电视和读报的时候读到了近期愈演愈烈的“中日钓鱼岛之争”,而一郎的爸爸是日本人。我以前在家访就了解到,一郎的爸爸在他还未出生时就离开中国,一去不复返了,他们母子生活十分艰辛。同学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包容这个内容早在上学期已经讲过了,但是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完全做到。面对学生之间产生的现实问题,我想,这是一个教育学生包容与理解的好机会。于是,我利用这个案例,以讲故事和互动游戏的方式,进行《我做错了吗?》(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课堂上,当很多学生了解到实情后,纷纷对一郎示以同情。曾挖苦他的同学低下了头,主动向一郎道歉。大家欢迎一郎回归班级,几位班干部带头说要关心帮助他,学生的“包容意识”在无形中增强了。至于,钓鱼岛之争究竟是怎么回事,钓鱼岛究竟在哪个地方等问题,我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而他们探究的成果又可以成为日后上课时的重要教学资源。
偶发的一件事情却反映出学生遗留的问题,这些都是生成新课堂的资源。案例中,笔者引导他们通过身边的事情消化过去的知识。而以后这些学生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课堂中还需要反复强调这个内容,这种教学不正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品德课专业教师,不仅要发挥教学改革的自主性,更要树立“做孩子心灵导师”的责任与情怀。有如穿旧鞋走新路,需要敢闯敢试的勇气,更要有一定的教育智慧。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学府小学海珠部广东深圳 518054)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