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德扎根儿童心灵

2013-04-29吴书华

中小学德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蚕宝宝小华反省

吴书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那么,如何才能在品德教学中找到这根琴弦,弹奏出动听的乐曲呢?笔者认为,只有将品德教学的基础扎根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重视儿童的生命体验、自主感悟与自我反省,才能真正让品德浸润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

一、快乐体验:汲取心灵成长的养分

刘铁芳在《给教育一点形而上的关怀》一书中指出:儿童的理想人格可以概括为三个词:单纯、丰富、高贵。单纯涉及的是儿童对自我生命本真的保护,是儿童像儿童那样地生长;丰富指涉的是儿童生命世界的展开,是指以爱和想象而扩大的儿童生命世界的内容;而高贵显现的是儿童在人类文化经典的引导下,个体人格尊严不断地生成,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与对理想人格世界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时,要确立儿童的立场,为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的心性得到锻炼,从而自然、健康地成长。

【案例1】做呵护蚕宝宝的天使

本学期,围绕广东省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们共欢乐”的话题,我在“分享的快乐”主题下选择“养蚕”的体验活动,与科学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了关爱、责任与分享的教育,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在为期一个月的养蚕活动中,许多孩子都很珍惜这一难得的实践机会,非常投入地参与了这一活动。他们在给蚕宝宝清理蚕房、清洗桑叶等活动中,收获不同的惊喜;通过跟班上同学交流,彼此分享观察与发现的快乐;他们经历了蚕宝宝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见证了蚕宝宝结茧的精彩瞬间。在照顾蚕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劳动,收获了喜悦。从孩子的日记中可见一斑:“我每天要给蚕宝宝换2到3次桑叶,桑叶不能太凉,要撕成小块。每天都要给蚕宝宝清理蚕房,因为我想给蚕宝宝一个干净的家……”“别看蚕宝宝个头小,肚子可不小。我放了一片新桑叶在盒子里,它们立刻赶来,原来蚕也和人一样喜新厌旧啊!”许多孩子都说,只看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们认识蚕宝宝,但是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感悟到什么是责任心,什么是爱心。

设置这样真实的生活场景,充分尊重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为儿童的品德养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由于事先没有告知学生这是一个检验品德的实验,活动因为真实而具有教育意义。那些将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孩子,展现了非同一般的爱心与责任感,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更丰富,成功者所必需的责任心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开始在他们的心灵中萌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这样写道:“你们要知道,一个好的回忆,特别是儿童时代,从父母家里留下来的回忆,是世上最高尚、最强烈、最健康,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能将许多这类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真实的实践体验将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最好的营养成分,它能促成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将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二、榜样激励:获取心灵成长的动力

在品德教学中,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关注与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保持与其思想信息交流管道的畅通,引领其心灵发育上。深圳的孩子大多拥有较好的家庭环境,有些还很富裕。优越的生存状态、长辈的娇宠让很多孩子变得自私而张扬,较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不愿意妥协。面对这些孩子,如何开展品德教育呢?用顺手拈来的典型事例来激励同伴的成长,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案例2】懂事的小华

广东省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主题,要求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和积极生活态度的教育和引导。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讲述自己是如何战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的。其中,小华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全班孩子的心。他家里兄妹五个,仅靠着父母微薄的收入很难在深圳生存。他的两个哥哥到了周末都要出去打工,他从小就在家里帮母亲做家务活: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还负责养狗。虽然家里经济困难点,但是他学到了很多生存的本领,觉得很快乐。

听了他的讲述,孩子们都很感动。于是,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说说他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小华就是好榜样,他也会像小华那样不怕困难,乐观面对生活的;有的说,其实困难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不过是自己怕吃苦而已。最后,我总结道:“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跟小华同学相比,大家遇到的困难都要小很多,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会觉得困难可怕了。当你变得坚强了,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课后,我还安排同学们尝试做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及父母的不易,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此后,我不但表扬那些在家务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孩子,还通过小华同学的日记与作文展现其独立、坚强的一面,以感染其他同学。在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日记中,他详细描绘了和妈妈一起做月饼的故事,他还把他们家手工制作的月饼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我以此事为契机,告诉孩子们:家境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乐观面对,凭着我们勤劳的双手,不但能做出这种经济实惠的月饼,还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贫富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自立、自强则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受小华和其他几个爱劳动的同学影响,很多孩子回家后也主动要求承担部分家务活,战胜困难的勇气明显增强。同时,也体会到了与人分担、与人分享的快乐。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个体成长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适应,而是在精神上成人,是个体人格的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关注周围发生的事件,通过真实可感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孩子们,让品行良好的同学成为周围同伴的榜样,同时引导孩子们通过个体不断的付出而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满足。这样,美好的品行方可自然生长。

三、自觉反省:搭建心灵成长的阶梯

由于小学生自我约束力与自制力不强,教材中的道理他们能明白,有些还常常挂在嘴边,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完全做到。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自觉遵守呢?《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经过多年尝试终于发现,学生的品德发展要经过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行为准则,从低到高分别是: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的学生有很多来自社会底层,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很不好。为了教育好他的学生,他总要花很多时间给孩子们讲解这六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并且要求他们对照检查,通过日复一日的自我反省以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这给我很大启示:要让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深入学生的心灵,需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唯有自觉反省,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缺点与错误,才会有意识地改进,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从他律走向自律。鉴于此,我时常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开展自我反思。

如在上《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反思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近期学校开展的校运会活动,认真反思自己在校运会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有的学生说:“作为运动员,我拿到了200米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但是回到班里后,我太骄傲了,就随便嚷嚷,大声喧哗,影响了其他同学观看比赛。”

有的说:“作为观众,我一直在看书和吃零食,也会随意将垃圾扔到看台上。运动会结束后,听到老师讲日本人在观看大型比赛散场后,可以做到场内片纸不留,展现了极高的素养。我很惭愧,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有素养的观众。”

有的说:“看到别班的同学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就在那里喝倒彩,这是不对的。成绩不如别人的时候,要对别人致敬,要向别人学习。”

我最后总结:“大家都知道在比赛的过程中参赛选手要遵守比赛规则。但是,作为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也要遵守规则,如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为所有的选手喝彩。有的同学虽然做错了,但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大家记住,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以后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

诗人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对尚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而言,自我反省无疑是搭建道德成长的重要阶梯。在我的品德课堂中,反思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每次活动结束,我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得失;在单元学习结束后,也必然要求他们小结一下;学期结束后,要有一个整体的自我反思……日积月累的内省,促使学生们自我检讨、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德育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让孩子们过一种道德的生活”,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在开放的课堂中,在大量生动可感的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感;在富有韵律的生活中养成奠定一生基础的良好习惯;在与内心呼应的自我反省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外国语学校侨香校区小学部 广东深圳 518034)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猜你喜欢

蚕宝宝小华反省
遇见小华妈妈
蚕宝宝养成记
壹月记事簿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蚕宝宝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反省与克制
偶像与起床
蚕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