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钱林说家教 (十九)

2013-04-29

中小学德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人格家长孩子

作者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校长,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浙江省第八届督学。出版《尊重教育新理念》《新理念作文》等专著。

尊重人格原则

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尊重孩子人格,就要正视孩子的个性特点,平等对待。

故事分享:孩子的刚性

孩子俩小时,我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如自立、有主见、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控制情绪等。

孩子感冒免不了要打针。一次,不到两岁的杲杲要打针,在我引导下没有哭,得到我大力表扬。杳杳见状表示以后打针也不哭。此后,孩子俩打针时基本不哭,连护士都觉得惊奇。

三四岁时,孩子俩时有挑食表现。我觉得,不能纵容孩子的挑食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健康,甚至会影响性格。我的教育方法是表扬不挑剔者。后来,孩子俩少有挑食。

我对杲杲要求更高,“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泪不轻弹,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志气。”杲杲小时摔倒了、受委曲了,很少会哭,即使哭,一般也只是掉几颗“金豆豆”而已。偶尔几次的放声大哭,事后都受到我的批评。

孩子俩的事情,我总是与他们商量。我一般先听取他们的意见,再加以引导。当孩子意见与我一致时,我就表扬孩子有思想。当意见不同时,如果觉得孩子的意见好,就按孩子的意见办。有时,觉得孩子的意见不对,我也不会强迫他们听我的,而是分析理由,再由孩子决定。过几天,我再提出这个问题来,经过多次启发,孩子俩最后的决定与我的初衷相一致,这时候,我会说:“你的意见真好,就照你的意见办。”

由于从小自己做主的机会多,孩子俩都表现得比较有主见,不会轻易盲从他人,有时还多少有点固执。我认为,这是刚性的表现,我对此很满意。

家教建议:把孩子当作

平等的需要帮助的朋友

希望受到他人尊重、维护自己荣誉,这是孩子的意识倾向和情感需求。孩子的人格与家长是平等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并着力培育孩子的健全人格。

尊重孩子人格的特质

孩子的人格,与遗传基因、成长环境相关。就气质而言,有些孩子天性文静、胆子小,这固然需要引导克服,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有些孩子天生活泼好动,如果家长事事压制,孩子有可能会顶牛。人格的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强项与弱项,如果常拿弱项与他人的强项对比,孩子必定不舒服。孩子的人格特质,稍微改变是可能的,希望截然转变,其过程必定艰辛,许多方面也并不是都有必要。

孩子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当前的学校教育,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必定使一些孩子深受其苦。孩子俩读小学、中学时,我鼓励他们尝试自主学习,这就充分尊重了他们自由学习的天性。杳杳小时最怕长跑,一次体育课长跑后,她说差点晕过去。此后,每当体育课要长跑,杳杳都找理由逃避,我并没批评她,她对我也就多了份亲近。

每年高考后,总有许多家长希望我为其孩子选择专业提供建议。我发现,由长辈代为选择专业相当普遍,这是当前教育中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突出问题。专业选择关系到人生的未来,如果忽视孩子的兴趣,必定影响其今后学业与人生幸福。现在的确大多数孩子缺乏选择能力,我觉得,这就是长期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结果。

犯错的孩子也需保护自尊心

孩子犯错误是“家常便饭”。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错误,让孩子明白,犯错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寻求改正错误的方法。如果在孩子犯错后,家长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惩罚,就容易使孩子把错误视为失败的标志,导致孩子形成逃避现实的心理,害怕被家长责骂或者他人耻笑,而不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俩小时免不了会吵架,我会择机教育,但总体上而言是宽松对待。正如孩子的奶奶所说,“孩子哭也是运动”。有时吵架后摆不平了,他们会在我回家时提出“申诉”,我一般表扬受委屈的一方。若我觉得孩子犯的错误比较严重,我会选择在恰当时机,关起门来悄悄教育。当孩子心服口服地表示认错并能真诚道歉时,我就会大力表扬。

孩子俩喜欢向我汇报在校表现。上幼儿园时,有几次说到“某同学表现不好”,我听得出,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犯错,但我都没有戳破“谎言”,而是顺着孩子的思路,批评“某同学”的不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自己犯了错误,想着“如果是某同学犯错就不会被家长批评了”,想多了就有可能在心里留下“某人”犯错误的记忆,所以幼儿的“谎言”不一定都是故意。即使孩子说谎,家长也不能不给孩子面子,改正缺点其实需要时间。如果我马上指令“以后再也不能说谎”,不仅无助于教育引导,可能还致使他们以后有错不会再向我汇报。

帮孩子融入集体生活

人际交往是否和谐,关系到人格发展。交往出问题,不仅导致性格孤僻,还容易影响亲社会情感和行为,进而影响人格健康。与人交往,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尊重。独生子女的家庭,特别要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倾向。孩子是家庭关注的中心,当孩子与大人发生矛盾时,由于大人谦让,矛盾就弱化了,长期以往,很多孩子难免会形成自我中心倾向。而在学校,孩子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冲突也就容易出现。从社会化角度看,这些冲突并不都是坏事,也许正是锻造孩子人格的契机。

孩子俩从小就是在不断的“冲突”中学会了谦让。上学后,我特别关注他们的人际交往。杳杳性格活泼,与同学关系特别好,我少有担心。而杲杲跳级后年龄小,性格相对较文静,所以我就特别注重引导。在我的鼓励下,杲杲与同学相处得不错。读高中时,杲杲身高1.65米,性格开朗、幽默,我才放心。

杲杲14岁读中科大时,四位年龄相仿的孩子同住一个寝室。四个孩子相互帮助,关系相当融洽。现在,一人在中科大保送读博,另外三人获得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在中科大期间,杲杲很自信,主动与同学、教师交流。杲杲申请到美国读博时,向中科大校长邀约写推荐信、联系国际知名教授,都是自己亲力亲为,我非常欣慰,毕竟他还是未满18岁的孩子。

让孩子多一些阳刚之气

许多家长都强调孩子听话。我觉得,孩子听大人的话原本没错,但不能让孩子事事盲从,否则容易养成懦弱的人格。一个孩子太纯洁又缺乏主见,如果受到邪恶因素侵蚀,更容易受到伤害。孩子俩小时,我就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我引导他们,对大人讲的话,要学会分析话语背后的道理,要有怀疑精神而不盲从。我有时故意说些怪怪的话,孩子俩会说“这想法真臭”,或“爸爸的话也有点道理,但不适合我”。上学后,我教育孩子俩要尊敬老师而不盲从。孩子俩常与我讨论,老师的什么话说得好,什么话不妥,这并没有影响老师的威信,反而更好地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杲杲上中科大时要参加军训,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并不符合年仅14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军训中好几位同学都晕倒,杲杲却顺利过关。一次,在烈日下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时,杲杲提出“减免”,教官不同意,于是杲杲“机智”应对,受到教官的惩罚——从队伍中被“拉”了出来。事后,杲杲说:“这惩罚正合我意,我不是自由了吗?”事后,我表扬杲杲:“你表现出了胆气与骨气!”

健全人格靠细心呵护

健全人格包括悦纳自己、悦纳他人,一个妄自菲薄的人会活得很累,而狂妄自大的人也不会过得轻松。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善良,有道德感,有同情心与爱心;独立,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并努力付诸实施;这些方面,需要从小开始引导。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精心雕琢。我觉得,人格塑造更像根雕艺术,家长要发现孩子人格的“自然美”,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实施教育艺术,最终焕发出人格的“艺术美”。

当然,人格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经历、阅历为实践基础,个性化的感悟积累与恰当的教育引导要相结合。自主阅读与实践感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渠道。书籍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会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在学习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人际交往实践中,孩子会产生情绪、情感互动,人格从中得到历练。此外,家庭的民主氛围特别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中度要求原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引导,但不是由家长控制。顺其自然,是放弃教育的责任;而要求过于严格,则会伤害孩子的人格。

家教故事:放手

孩子俩上学之后,我提出每天要整理书包的要求,但从来不代办。刚上学时,老师常常布置听写作业。我觉得听写作业容易养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我说:“你们上学了,把爸爸妈妈也都拖下水了。”后来,杳杳说可以姐弟俩互相报听写,杲杲说可以默写。我表扬他们有办法,放手由孩子俩按照自己的办法完成作业。

杲杲读小学时两次跳级。起初成绩自然不佳,但我坚持不补课。在我看来,如果靠大人加班加点,很难提高孩子的能力,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跳级。经过了一段时间适应后,杲杲成绩上升到90分以上,期间我所做的就是鼓励。在自学过程中,杲杲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后来,经老师同意,杲杲免做作业。读高中后,老师说如果不做作业,就很难得高分。杲杲说,作业大部分内容都很简单,如果做作业,实际上是浪费时间。我支持他的决定。

杳杳从小喜欢做作业,我表扬她学习认真。杳杳做作业的速度很快,每次总是一回家就写作业,很快就能写好。读初中后,作业明显增多,有时杳杳到规定的睡觉时间仍还没有做完,很着急。我就与老师商量,让杳杳选做作业。同时,我对杳杳加以引导,每当作业太多时,要事先安排好什么先做,什么迟做,不能没主见。

孩子俩从小喜欢看课外书。我的教育职责:一是带孩子去新华书店买他喜欢看的书,这大体上能宏观把握孩子所看的课外书的内容体系;二是有空的时候就叫孩子讲讲看课外书的收获,不管孩子讲得好还是不好,我都给予表扬。至于他们读书时间的安排,读书的进度,我都不管。

我觉得,知识可以由他人传授,而经验只能靠自己积累。因此,从小给予孩子学习的自主权,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能帮助孩子积累经验,这是家长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家教建议:宽松的氛围最利于教育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体验,如果没有积累人生经验,心理就不成熟,就容易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我锻炼,并在自主发展中加以引导,孩子的人生路才能走得更稳当。

教育需要宏观调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而言都是教育。一些家长以随机的言行甚至只是以游戏心态对待孩子,这是非常危险的,不经意间会伤害孩子。如果缺乏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孩子的习惯、性格和心灵成长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孩子的学习也一样,如果没有很好地规划与有效的选择,就会影响学习效率。

孩子俩出生后,我妻子更多从微观方面引导,我则更多地关注习惯养成、情商发展、学习态度与自主学习方法、性格塑造等宏观方面。幼儿期,我特别关注电子之“毒”,担心孩子被卷入电子游戏的“漩涡”。我的应对措施是,严禁孩子接触网络、电子游戏,随着自控能力的逐步形成才慢慢放手。青春期,我特别关注道德事件之“毒”,怕孩子被媒体放大了的道德事件所毒害。对道德事件,我选择了直接面对,引导孩子读《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与孩子一起分析各种社会事件。孩子俩的自主学习,尽管具体学什么内容、如何学,我不作要求,但大体上的学习方向、学习方法,我还是在宏观上把控的,如孩子俩读大学后的做人、做事、学业,我都积极发挥参谋作用。

过于严格有损孩子人格

要孩子听父母的话,并不是时时、事事都要加以控制。古代的家族文化等级森严,孩子胆战心惊地生活,让人觉得可怜。现在也有一些家长,过于严苛地对待孩子,总是板着脸,动不动就体罚,这些都会在孩子心灵深处留下伤痕。

有些家长对孩子制订了太多的规则,看似为孩子好,实际上并不妥。孩子毕竟是孩子,这么多的规则要记住本身就不容易。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细,在家里形成紧张的氛围,使得孩子心理压抑。幼儿期,孩子相对顺从些,尽管如此,家长也要对孩子多一些商量的口气。小学高段开始,家长如果还希望强加控制,孩子更多地会选择反抗。我觉得,孩子的教育,以“中度控制”为好,既不至于太宽松而滋生坏习惯,也不至于太严格而留下痛苦的印记,这样才更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格,增加成长的幸福感。

我对孩子俩的教育,总体是非常宽松的。我常与孩子俩做游戏,以赏识教育为主。我常带孩子俩外出游玩,每次外出前,我们都会事先讨论并制订一些规则,回来之后再进行总结。孩子俩的玩是非常自由的,在安全的前提下,一般我都不会加以干涉。在“难得糊涂”的心境下,我甚至容许孩子俩的许多缺点。我觉得,孩子本身是幼稚的,希望什么都好,家长心里会很纠结,对孩子批评就会过多,其结果,或者打击孩子的自信,或者引发孩子的心理对抗。

不轻易提要求

孩子心智不成熟,需要家长提出要求加以引导。提要求要具体明了,而且应该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如“你不要调皮,如果调皮我就对你不客气”,这就是一个不具体的要求。“调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孩子根本无法领会。有的孩子放学回家总是先看电视而迟迟不做作业,家长说:“以后如果还看电视,我就打死你。”这更有问题。孩子不可能不看电视,惩罚的措施也不可能做得到,这是家长为难孩子的同时,也为难了自己。

在同一时间,对孩子提的要求不能太多。有些家长特别爱唠叨,带孩子外出时不住地提醒,这样的“旅途”必定很折磨人,招致孩子的反感。我带孩子俩出门,事先就谈好规则,一般不会在过程中再提要求。即使孩子在路上有不良表现,我也只会事后教育。在路上进行教育,显然环境不宜。在不适合的场合提要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在家里,我对孩子俩提要求时也特别注意选择时机。如果我觉得氛围不妥,哪怕心里有话也先忍着不说。只要把握好教育时机,家长提的要求才能“入耳”。

提了要求轻易不放过

家长提了要求之后,就要慎重对待,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达成目标。孩子幼小时,如果对家长说的话都不理睬,孩子的成长将充满风险。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听话?我觉得,民主很关键。与孩子商量时提出来的要求,孩子就容易做,也喜欢做。同时,要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体验:达到要求就会得到赏识,达不到要求自然会受到批评。

我对孩子俩提要求,不会想当然地提,一般是通过问题讨论后总结出来的。如客人来我家,孩子俩忘了打招呼,我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提出来。等客人走后,我会与孩子俩讨论,让他们总结自己的表现,然后分析原因提出要求。下次客人来了后,如果孩子依然忘了打招呼,我仍然会在客人走后再讨论再提要求。经多次强化后,孩子自然容易达到我的要求。这时候,我的赏识教育就派上用场了。

凡提出了要求,我就希望可以看到孩子的变化。孩子俩在家相当自由,而我们约定外出做客时,必须守规矩,要做到温文尔雅而体现良好教养,这点他们做得特别好,不断受客人称赞。杲杲读初中时的一段时间,与人交谈时眼睛斜视。我发现之后,先请教了医生,排除了生理原因后,我归因于习惯,于是我对杲杲提出了严格要求,直到好几个月后纠正过来为止。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孩子成长的大事,主要有习惯、学习、做人等。在大局上,家长要把好关,而在一些细节上,则不应该婆婆妈妈。如我对孩子俩的礼貌有要求,客人来了一定要打招呼,这是不允许违背的;至于孩子俩与客人谈话的内容,我少有干涉。如我对孩子俩提出的“必须两人一起才可以上网,不能浏览黄色网站”等要求,这是不允许违背的;至于孩子俩上网时做了些什么,我就少有干涉。

总的说来,孩子俩一直享受着学习的自由。广泛阅读是我的要求,至于读什么书则是孩子的自由。我带孩子去书店的职责就是买单,至于买什么书,我一般不做硬性要求,我觉得这是孩子的自由,也有利于让孩子学习选择。孩子俩上学之后,我从总体上把握大局,但从来不盯着孩子的分数。现在许多家长陪读陪写,我觉得既不利于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也不利于孩子的独立人格发展,更有可能使本身快乐的学习演变成任务式的苦差事。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猜你喜欢

人格家长孩子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