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泉小学的“绿色教育生态梦想”

2013-04-29张越

中关村 2013年7期
关键词:万泉孩子课程

张越

5月31号,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到来,一场由北京万泉小学金孔雀舞蹈团主演的全国首部儿童环保小舞剧《羚羚的故事》在北京国安剧院上演。

这场儿童小舞剧讲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大草原上,可爱的藏羚羊“羚羚”和羊群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天,一个少年来到这片神秘的原生态大草原中旅游,但他不幸在山中遇险了,是聪明善良的羊群救了少年。可是不久之后,一声枪响打破了草原的宁静,数万只藏羚羊遭到猎杀,羊妹妹死去了。羊妈妈不得不带着羚羚背井离乡,寻找安宁的家园。路途艰险,偏偏又遇上沼泽。为了让孩子们安全渡过,羊妈妈们毅然地跳了进去,她们用自己的身躯搭起了一座生命之桥。于是小羊们全都脱离了危险,但是羊妈妈却都陷入了沼泽。这时,少年再次出现了,并带来了他的朋友们,他们一起搭救了小羚羊们。时光流逝,羚羚渐渐长大,已经成为孩子的妈妈了,国家保护藏羚羊的举措也实施了,藏羚羊们又有了祥和安宁的家,草原们上又出现了勃勃生机……

这个命题无疑是悲壮的,它包含了生命、生存境况、人文关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等诸多当代语境下时髦的哲学词组。而小舞剧中“母爱托天”的那一幕,催人泪下,真切地用艺术语言描绘出生命与爱的哲学。“这是一台融艺术与德育为一体的舞剧,它不仅让孩子理解爱,更是为了让少年儿童树立环保意识,人人成为环保卫士,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播下一颗环保的种子。”万泉小学校长景小霞说。

埋下环保的种子

《羚羚的故事》的创作,并非来源于一时狂热的艺术灵感,而是与万泉小学有着生态环保的文化和历史一脉相承。

时光倒流,在1984年,全国少工委展开了争夺“创造杯”的活动。万泉小学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以调查万泉河水质变化的原因作为争夺“创造杯”活动的主题。通过走访调查,孩子们发现万泉河附近的两家造纸厂和妇产医院、化工研究员等单位的污水通过地下管道流入河中,周围还有海淀自由市场以及村民将生活垃圾扔进河里。于是一场保护万泉河的行动开始了。孩子们不仅亲身走进村落、走进工厂,传播环保的重要性,并主动清理漂浮在水面上的垃圾。同时,孩子们还给市长写信,希望通过政府行为和行政干预实现万泉河的治理工程。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举措,却成为学校发展的转折点。

从1985年起,两任市委书记、市长连续10年亲临万泉小学参加孩子们的开学典礼。并筹措资金,为万泉小学建起一座新的校舍,改善了孩子们学习的环境。

如今,走进万泉小学便能感受到学校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教学楼古朴优雅,独具民族特色,询问后方知,这些建筑正是出自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民族宫等建筑的设计者张镈先生之手。景小霞说,万泉小学的建筑设计是张镈先生80多岁后的封笔之作。

历史的镜头进一步拉伸,那已逝去近30年的“创造杯”活动对万泉小学,对每一个万泉小学的孩子的影响,却不能停止。

在万泉小学校园中,一片小农场独具魅力。它被称为“万泉小学植物实验基地”,是孩子们亲手播种、培育、采摘、研究植物的沃土。景小霞校长说,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片小农场,他们不仅种植物,观察植物,孩子们每年还要过丰收节,甚至还要用亲手种的菜包饺子吃。通过这片小菜园,孩子们时时观察植物的变化,写下了观察日记,一些孩子还对植物的属性、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大有小科学家的范儿。

多年以来,万泉小学的孩子在国内外的科普比赛中屡获殊荣,其中有的孩子设计出了节能黑板擦,有的孩子研究螳螂再生的现象,还有一个孩子和爸爸坚持在颐和园,调查颐和园几乎所有的鸟类,并写出了调研报告……细数这些成绩,每一项几乎都和环保有关,环保的种子已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营造绿色教育生态

近30年来,万泉小学始终沿着同样的一条轨迹在发展,那就是“营造绿色教育生态”。这无疑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1985年以后,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万泉小学创办的系列环保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绿色行动、参加国际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促进了学校绿色环保理念的形成。绿色教育生态是自然的、和谐的、多元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适于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真正把“绿色教育生态”与“幸福教育”联系在一起。

2002年以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万泉小学的课程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逐渐形成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阳光心态、乐学善思、创新发展”为课程目标的“生态化的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万泉小学课程设置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趣味性。其中以“强健体魄”为核心的 体育类课程,包括少儿擒拿、棒球、舞蹈、健美操、武术、羽毛球、韵律操等;以“阳光心态”为核心的思想、心理和艺术类课程,包括合唱、绘画、篆刻、书法、民乐、管乐课等;以“乐学善思”为核心的知识文本类课程,包括语文实践乐园、数学同步拉力、英语导读快线、科技教育、单片机、机器人、电子制作、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画图、航模、养殖与种植活动、陶艺等。这些课程多以课外小组的形式呈现,于是每个星期一的下午,几乎成了全校孩子的节日。他们走出自己的教室,兴高采烈地奔赴学校的各个专业教室,开始他们的“快乐之旅”。

“我们学校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课外小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多彩的兴趣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也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并且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景小霞说。

值得一提的是,仅以2008-2009年一个学年的不完全统计,在万泉小学的2620名学生中,有1449个孩子获得国际、全国、市、区奖项,获奖率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5.31%。

2010年,在万泉小学的开学典礼上,万泉小学又拥有了一个特别的“身份”——“中国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员载人航天总部在万泉小学建立的。2011年4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专家尚志副院长等科学家走进了万泉小学。孩子们兴奋至极,一名少先队员提出希望在“神八”上搭载同学们的物品,科学家被孩子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感动,于是答应了。但是搭载什么呢?孩子们开动脑筋,立刻行动起来,最后,在“和平鸽蛋”、“玉兰花种”和一幅承载孩子们梦想的画中选择了美术作品《航天之梦》。最终这幅丝绸制作的《航天之梦》伴随着“神八”遨游太空17天,胜利地返回了地球。

这些骄傲的成绩,正是万泉小学在“强健体魄、阳光心态、乐学善思”的基础上践行“创新发展”的最好证明。

领略世界风采,反思中国教育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是中国的教育问题真正解决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说到这里,景小霞校长向记者分享了一篇文章,名为《有批判性、创造性的学生才是哈佛的最爱》。

哈佛大学教授安娜·斯诺从学习习惯的角度对犹太教育、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进行了分析。犹太人学习的时候,经常对已有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通过小组沟通的办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重新解读。这就锻炼了他们沟通的能力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所以,只占世界人口总数0.2%的犹太人,却包揽了20%的诺贝尔奖。

与之相比,美国的教育更注重鼓励学生的探索。美国人认为,从A到B,最好的路径不是别人尝试过的捷径,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道路。他们强调,不要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做理论工作的人,也需要懂艺术,因为思维角度的变换能带来很多惊喜的发现。另外,美国教育认为沟通非常重要,他们从小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与美国和犹太的教育不同,中国自古尊崇的孔孟之道,强调秩序和尊卑有序,在教育方面也要求学生尊重长辈,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不敢反抗权威,只是接受前辈的思想,因此抑制了创造力,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性和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样的问题在亚洲其他国家,比如韩国、日本和新加坡同样存在。

哈佛大学每年会接到来自世界各地上万学生的入学申请书,他们都是学业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对哈佛大学来说,重要的不只是“会学习”,学生应该会的更多,要“与众不同”。对中国学生来说,批判性和创造力是最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这种差异性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与社会环境也密不可分。想要突破体制的局限是短时期内无法做到的,但是,在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孩子们微妙的变化却是可以看得见的。于是景小霞花费大量的精力推动万泉小学走向国际化,让孩子开阔眼界,鼓励孩子的创新思维。

近年来,万泉小学多次接待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外国代表团来校交流。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主动与国外学校建立伙伴关系。2003年,万泉小学与德国布鲁诺·波尔格小学结成友谊校。此后,在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德国布鲁诺·波尔格小学师生三次来万泉小学展开活动,2005年、2007年和2010年,万泉小学学生受布鲁诺·波尔格小学邀请回访德国。期间,万泉小学还与朝鲜绫罗小学结成“同心结”学校,还与新加坡新华小学、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结成姊妹校,并与日本木下音感学院天使合唱团同台演出。

最近两年,万泉小学与国外学校的友谊交流活动愈渐频繁,他们以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当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孩子。

尽管如此,在当今社会,升学压力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师资队伍成长问题等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教育,社会与环境对教育者的考验尚未结束。

猜你喜欢

万泉孩子课程
BIM技术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沈阳万泉地区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探索
姥姥家的小石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