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音乐综合性教学的探索
2013-04-29王佑娟
王佑娟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开展音乐综合性教学,就是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将其它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等有机地渗透、融合到音乐教学中,使音乐课更加丰富多彩,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相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由此提高音乐课的质量。开展音乐综合性教学,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合音乐教学中不同领域的内容
音乐教学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各领域的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在教学中科学安排各项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使音乐教学的综合达到最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如在欣赏木琴独奏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时,不仅让学生聆听、欣赏,还让学生唱一唱,用竖笛吹奏主旋律,打击乐为乐曲伴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听音乐的感受,自编一个短小的儿歌。学生在演唱、演奏、即兴创作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了乐曲的特点、木琴的音色特点,提高了对乐曲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又如在进行竖笛教学时,让学生为学过的歌曲伴奏,吹奏欣赏曲主题音调,用竖笛创作小乐曲、组织表演,这种将器乐教学与演唱、鉴赏、创造等内容相联系的教学,会提高学生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注重音乐与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的相互综合
教师应将学生所熟悉、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综合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与艺术形式特征。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如在歌曲《大鹿》的教学中,我发现旋律节奏刚巧和体育中的踏步节奏相吻合。在学会歌曲后,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我只说了三个字“踏步——走”,结果学生动作整齐有力,此时再提示:大鹿站在屋子向外瞧时,心情很愉快,在踏步时,怎样表达它们愉快的心情呢?同学们在我的启发下加上头部有节奏的摆动、有节奏地摇头和兴高采烈的表情,使他们的动作整齐而又不缺乏轻松的活力,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快而好。
又如《鸭子拌嘴》欣赏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听辨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所听辨的音乐形象,由此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动手做动物头饰,然后戴上头饰进行即兴表演,由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这样将体育、美术、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又能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到音乐的意义及其在舞蹈、美术等艺术中所体现的价值。
三、重视音乐与非艺术学科的综合
非艺术学科的文化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重视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及人文内涵,进行音乐材料与音乐主线的有机结合,以此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及艺术审美能力。
如在欣赏与演唱莫扎特创作的歌曲《渴望春天》教学中,先挖掘歌词所表现的纯真、稚气、甜美及诗歌般文学语言的内涵,介绍奥地利18世纪的人文风貌和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结合对生动、明朗音乐语言的诠释,促进学生对歌曲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对歌曲的鉴赏与表现能力。
四、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
音乐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可以直接描绘人的生活,也可以间接反映人的生活,它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认识,表现了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
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指导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欣赏音乐;鼓励学生观看音乐表演,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成功的音乐教学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学生在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和对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中,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如在上欣赏课《加沃特舞曲》《天鹅》《拿波里舞曲》之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欣赏曲目的作曲家生平、国籍及作品等有关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
总之,只要教师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各学科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那么,音乐课堂教学将会变得非常轻松愉快。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