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13-04-29孙忠秀

黑河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体验生活黄河课外阅读

孙忠秀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水丰盛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歇。”意在告诉我们只有多体验生活、多读书,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绝妙。而今,学生“作文头痛”已经成为共性问题,学生不愿写作也害怕写作。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多体验生活,敞开心扉直面作文,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细致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出来的文章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是“无病呻吟”之作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要想在文章中写出真情实感,就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把作文教学融入富有情趣的生活之中,为学生接通生活和作文的“运河”,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二、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先导,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它以需要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交朋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例如,写作《记一次劳动》,我利用实践课把学生带到我校的植物园,聆听专业技术教师讲解如何栽花,让学生亲手实践后再写作文。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写出好文章。无论学生写得如何,只要是学生亲手采撷的生活“浪花”,发乎心,取之事实,无论“浪花”美不美,都要予以肯定与欣赏。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喜欢作文,对作文感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真切感受周围的事物,当学生接触的事情多了,感受深了,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写起作文就会激情饱满,得心应手。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还会为学生的作文发愁吗?

三、开展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博览群书,能够开拓视野、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摘抄好词、好句、谚语、优美的语段等,并尝试运用到写作之中。我每周都给学生布置摘抄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摘抄的内容融会贯通,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并能灵活运用。例如,《我心中的黄河》一文,我让学生阅读并给他们一周时间去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成语、历史故事、黄河的现状等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题为《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交流所积累的材料。通过交流学生对黄河有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写《我心中的黄河》就有话可说了。其次,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积累丰富的写作方法。学者摩罗曾经说过:“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的学习主要靠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的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这是阅读者最大的幸福。”作文不仅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学习名家的写作手法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例如,在布置描写类型的文章时,我会让学生读一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肖像描写,读一读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片段,特别是让学生体会对人物珂赛特的描写“珂赛特体瘦面黄,她已经快满八岁了,看上去却还不像个六岁的孩子,大眼睛深深地隐在一层阴影里,已经失去了光彩,嘴角的弧线显示着长期的痛苦……她的手……”,体会作者如何把特定人物刻画得生动鲜明、淋漓尽致。再如,写有关“希望与理想”的议论型文章,我会建议学生重温鲁迅的《故乡》,读一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泰戈尔的《红夹竹桃》;写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我会建设学生读一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独白片段,读一读罗曼·罗兰《丹东》中有关“生活与人生”的文章,我会建议学生读一读高尔基的《小市民》、卢梭的《忏悔录》、培根的《培根随笔》等。通过名著导读,学生不仅学到了写作方法,思想和认识水平也得以提升,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多学多思才会有“活水”。在作文教学中,要想把学生“赶下水”,教师就要先“湿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如果教师以作文为乐,学生以写作为趣,那么就不愁“下笔无神”了。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体验生活黄河课外阅读
成长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立正!新兵们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黄河』
黄河知道我爱谁
生活中的“万”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