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013-04-29王洪敏
王洪敏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激发兴趣应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首位。
一、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在备课中挖掘文化元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习惯于在备课中深度挖掘人文元素,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深入发展。比如教《端午的鸭蛋》一课,教师可从教材中挖掘“民俗文化”,同时联系现实,让学生谈北方过节时的一些习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拓展荐读培养文学素养
加强课外知识的延伸,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阅读量。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可向学生荐读《红嘴鸦及其结局》,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布置学生阅读名著,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开学上交后,教师从中精选,组织交流。
二、培养较强的语文能力
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即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当前一些教师只为应考,把语文课上成了课文解析课,越到高年级越是严重。语文课离不开读,读是写的源头活水。因此,要专门设置晨读时间,营造读书的氛围。如我曾经组织开展了“中华现当代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向学生推荐了《光明颂歌》《青纱帐——甘蔗林》《周总理,你在哪里》等18篇作品。我只是略作讲析,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以情促读上。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多变幻写作的方式方法,融合一些时代的元素。比如仿句训练中让学生提供句式格式,作文题目可由学生出题大家来选等等。再比如,可以进行有针对的片断练习,进行一些写作手法布局谋篇等的仿写改写训练。如改写《故乡》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20年后回到故乡……”改写文言文名篇《岳阳楼记》的第三四段成一篇写景散文,久而久之,学生的鉴赏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当前,很多学校把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当作教学的点缀,往往一带而过,甚至视为可有可无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根本不组织材料搜集和活动汇报,显然是教师认识不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际的素养。”课标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关怀。教师应转变落后的育人观念,通过实践活动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说话训练。如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话题说话、限时听话训练,选题贴近学生生活或时代热点,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也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和关注社会的学习品质。
2.常规教学训练。阅读教学中采取复述、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风筝》一课时,让学生就“哥哥为什么管束弟弟放风筝”各抒己见,特意组织辩论“游戏对于儿童利大还是弊大”,学生不仅提高了论辩能力,也提高了对游戏的理性认识,从中受到教育。
3.社会实践,运用积累。口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走向社会。因而,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通过采访、沟通、交涉、调查等活动,真正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积累经验。
(四)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情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方案设计、组织策划、主持排练、总结评价等能力。
我曾组织了“手抄报大赛”。第一阶段是参观,先领学生参观学校展室,欣赏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亲手创造的兴致。第二阶段是指导实践。让学生确定自办还是合办,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再确定主题栏目、命名宣传、选材编辑、设计排版、书写绘画等。最后阶段是自己推荐评比,写出活动感悟。
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很多:
1.常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不懂就问、积极参与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
2.积累的习惯。新课标多次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每阶段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出量化指标,有计划地增加阅读量,进行摘抄背诵。
3.阅读习惯。采用自读、共读、朗读、默读、评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做读书笔记,客观对内容质疑,自主理解圈点标注等。
4.写作习惯。如经常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先写提纲后成文,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认真修改等。
5.口语交际习惯。如使用文明礼貌语言,讲话注意对象场合,语言条理清楚有分寸,能准确到位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善于倾听,能抓住要点,能准确回应对方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学生日积月累,要靠老师的认真指导和反复训练。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语文,享受语文,生命才会因语文而精彩!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