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的阅读氛围
2013-04-29李伟祥
李伟祥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体验理解过程。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
一、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而创设问题教学情景时,问题要精练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有启发性。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数学的方法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等器官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知识必须反复琢磨,反复思考,才会理解明白,它更要求学生直接参与,经过知识形成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质疑去反思。因此,更具有主动性。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人教版教材第110页在出示例题计算“■+■=”后有几句启发性文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用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学生阅读后,对“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含义并不十分理解。为此,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进行思考:1.整数的加、减法中“数位对齐”是什么含义?2.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含义又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实质都是指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就领会到: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结果,再强化巩固,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的?这样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真正提高阅读效果。
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教材中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严谨性和抽象性;书中例题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课文中的练习,习题具有广泛性;书中的图画、对话、表格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就能把知识融会贯通。通过阅读教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途径,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意义”一课,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第77—78页时思考如下问题:1.例题是比较什么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口头举例说明。3.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4.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何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并把书上重点地方画出来。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让学生合作交流,最后让学生汇报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习惯,又教给了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
四、让数学阅读丰富多彩
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教材中“读一读”、“做一做”、“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教材第63页的“你知道吗”,介绍祖冲之的生平及中国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阅读,兴趣盎然。又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负数”教学,教材中第4页“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从古到今负数的形成过程。平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学方面的素材,如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刻苦学习,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材料,从古到今人类在数学方面发展进步的资料。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标。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