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杜郎口”
2013-04-29魏永生田洪伟杨德淬
魏永生 田洪伟 杨德淬
北国的三月还春寒料峭,而浙江省的武义县已是春风拂面,温润、温暖,一如武义教育人的热情。2013年3月7日这一天,武义县教育局全体领导、各中小学校长与教学主管领导、一线数学教师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参加来自北部边陲小城刘玉琴老师的尝试教学讲学活动。
一上午的时间过得飞快。刘玉琴老师连上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另一节是《平行四边形》;又作了题为《“四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在人群包围下,跟大家互动交流的就是被武义教育人尊称为“专家”的刘玉琴老师。她来自鸡西市田家炳中学,现任教务处副主任且承担初四数学教学工作。在武义人的眼中,鸡西,陌生而遥远;田家炳中学,从未听说过;刘玉琴,不知何许人也。但刘老师课讲得真是精彩,理论造诣也深,令人文荟萃的江南人频频点头。
田家炳中学究竟神奇在哪儿?怎么会把一名普通老师培养成深受南方学校欢迎与认可的专家?“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带着疑问,在草木葳蕤、生机无限的夏日,我们走进了田家炳中学,倾听他们和“四环”的故事。
上篇 一波三折的教改之路
我们驱车行驶在城市边缘,窗外的景色次第变化:整齐的楼房,渐变成了低矮的棚户;宽阔平整的街道,变得有些坑坑洼洼。同行的鸡西市教育局姜长松副局长对我们说:“田家炳中学虽然地处偏远,但在教改上一点也不落后。校长逯献宇身上有一股劲儿。他当过普通教师、中层干部、校长。三年前,他来到田家炳中学,能够走到今天,不容易。”
汽车行驶了一段时间,终于来到了田家炳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校园、如茵的绿草、盛开的鲜花、苍翠的树木……在夏日的勃勃生机中,我们听到了鸟儿婉转的鸣叫,也听到了教室里传来的掌声、笑声、朗朗读书声,刚才的颠簸和疲劳一下子消散了。迎面快步走来迎接我们的就是校长逯献宇。这是一位外表平凡的年轻人,只见他快步疾走、伸出双手和我们紧紧相握,镜片后面目光灼灼。逯献宇校长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学校建于1973年,原为鸡西铁路中学,属企办学校;2004年改制归入市直属;2008年由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老先生斥资兴校,更名为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农村学生占85%,教师平均年龄达44岁。
“从踏上教改之路,到‘四环模式形成,可谓一波三折。这一点跟你们来时的路况倒是有点像。”他微笑着对我们说。
充满质疑的模仿课
谈到教改的缘起,教务处主任、数学教师李光库回忆道:“我教了十几年课,用尽心思,绞尽脑汁,教学效果仍旧不尽如人意。我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辛苦,看到他们呆滞的眼神、昏昏欲睡的样子,心里真不是滋味。尤其在学校刚刚归入市直属的时候,我到市里参加教学研讨会议,兄弟学校遥遥领先的成绩,外校教师提起田家炳中学那种礼貌但隐含不屑的神情,让我感到落差很大。不比不知道:如果我们不改变现状,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路只会越走越窄。”正是基于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李光库开始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来讲课,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一二。他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班级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几个出色的“小老师”:田野、张木星、赵佳宁、王乐宇、孟庆颖、李晓萌、王莹。后来这些 “大名鼎鼎”的“教改小明星”,都是那时走入全校师生视线的。
校长看到了李光库的探索,也感受到了教师改变现状的强烈需求。确实,只有聚焦课堂才是硬道理,只有求新求变才能有发展。让学生讲课,让学生展示,这不正是杜郎口教改模式的最大亮点吗?学校开始组织全体教师观看杜郎口中学教学视频,学习杜郎口教改材料,结合自身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做法。大家改变现状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在这种情况下,选定一位教师出一节全校公开课就十分必要了,经过研究,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数学组最年轻的教师吕伟身上。
这是一节模仿杜郎口模式的公开课,凝聚了全体数学老师的智慧,尤其是李光库,更是把自己的实践心得全盘托出。吕伟老师也成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那节课讲的是《积的乘方》。”吕伟老师回忆道,“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以全新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堂按照预设进行,学生的展示贯穿始终。起初学生并不适应,他们有的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有的漏掉过程直接得出结论,有的干脆愣在讲台前,不知所措……我始终捏着一把汗,为学生讲不到点子上着急,为自己不能说得太多着急,为教学任务完不成着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会讲课了,不敢说话了!”在今天看来这节课也许有很多缺点,也许太稚嫩太凌乱,但是,这种敢于承担、敢于变革的勇气是宝贵的。
“教改第一课”,把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带到教师面前,惯性从此被打破。学校要求教师也开始模仿杜郎口模式,像吕伟老师做的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与模仿课相伴而来的还有一片质疑声。
“怎么不让说话了呢?原来四十分钟都不够讲,现在多讲就是‘违规,不讲课的老师还是老师吗?”老师们困惑了。“学生会啥呀?还不是老师教了一遍又一遍?”“四面都是黑板,学生团团围坐,改了形式,就是课改了吗”……这是课改初期随处可以听到的议论。初三学年组的教师们朝气蓬勃、冲劲十足,尚清、张丽彬、吕伟、于肖肖、宋翠玉、马晓薇,个顶个的实力派,即便这些人,那一段时间也累得扛不住了:“为了上好课,几乎‘长在班级了,以前自习课是没人要,现在自习课是大家抢。”老教师适应起来更难,教师这个职业练就了他们的唠叨和刀子嘴豆腐心,课改课堂要求老师少讲,“简直像给嘴上贴封条一样难受!有时候真是板不住” !教了一辈子书,他们已经习惯把课堂当成自己的领地,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视自己为课堂的权威。现在突然要把权杖交给学生,怎么会放心呢?有的老师干脆公开课上用学生讲,课后用老方法再来一遍。
不仅是教师不适应,学生家长也像炸了窝:“六个人围坐在一起,上课能保证不说话吗?”“有的孩子侧对黑板,有的干脆背对黑板,这样左拧右拧的,时间一长对身体能没有影响吗?”“学生总讲,老师少讲,一天两天行,时间长了,成绩能上去吗?”家长们背后议论纷纷,有的找班主任提意见,有的找教务处主任、校长讨说法,有的甚至打算让孩子转学。
有质疑怎么办?只有走出去学经验,用课改的成功案例打消教师、家长的顾虑。于是校长带领教学主管部门教师一下杜郎口,求取真经。这一次,老师们把杜郎口的课堂展示形式学了个十足十。从这次开始,每一次外出学习回来,学校都会要求教师做三件事:作心得汇报、写学习反思,上校级汇报课。在一轮又一轮“教改模仿课”中,学校不间断地听,不间断地指导。仅仅两个月,全校教师的课堂就呈现出形式上的“五个一样”:一样使用“导学指南”,一样注重小组合作,一样大范围板演,一样进行小组展示,一样教师少讲。
看似精彩的表演课
在探索教改的过程中,原本沉寂的校园渐渐热闹起来,课堂上也常常出现新面孔,有的是外校老师,有的是市教育局、教育学院领导。人们都想看一看,田家炳中学的教改之路走得怎么样了?学习杜郎口到底成不成?每天都像在上公开课一样,教师的压力陡然上升了。
“那节课我印象太深刻了!”语文老师杨德淬说,“那是校内过关课,讲的是《出师表》第二课时。” “上课前三天,我得知市教育学院领导、教研员和外区一所学校的校长、老师要来听课,自然还有我们校长、教学主管校长和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这么多人听我的课,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让课堂出现一点纰漏,不能给学校抹黑。为了公开课上得更精彩,我精心设计环节,逐一教学生展示,甚至小组展示的过渡词,我都写好了让学生背下来。”
“三天后的公开课,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悠扬的《平湖秋月》音乐响起,学生们参差错落地朗诵起课文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深沉的音乐,同样深沉而拿捏到位的朗诵,学生相互间默契无间的配合,所有这些,共同把课堂氛围营造得抒情、深刻而动人。
“在‘千秋诸葛我评说环节,学生们的发言更是深深打动了听课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用尽一生时间来回馈,字里行间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们!雅静说。‘《三国演义》中的智绝,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种场景,每一次想起来都觉得荡气回肠。佳玉说。‘诸葛亮的智,诸葛亮的忠,诸葛亮的义,跨越千年的时空,至今仍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晓萌说。”
“在课后交流时,一位老师对我说:‘杨老师,学生朗诵得太好了,感情把握得很到位!另一位听课老师说:‘学生的语言太丰富、太美了!培养得真好!还有的说:‘杨老师,太棒了,向你学习!”
杨德淬老师对我们说:“当我被这样的赞美包围的时候,我的心怦怦直跳,脸也涨得通红。这不是腼腆,不是兴奋,更不是谦虚——这些赞美让我汗颜!因为,加上正式表演这一次,《出师表》第二课时,同样内容,同一个班级,我们演练了四次。现在,公开课‘成功了,我倍受‘赞誉了,但心里却很不安!——如果,一切赞美要以牺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代价,那还有什么意义?我,究竟把学生置于何地?在我脸红心跳、冷汗直冒的那一刻,我决定永远不再上这样的‘表演课!”
像杨老师这样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的不乏其人。这一时期的课,引起了李光库的忧虑:“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增加了师生的负担;课堂教学中形式化倾向是对学生发展最致命的伤害。——学生,是不能当作试验品的!”
众所周知,杜郎口中学是齐鲁大地上盛开的一朵奇葩,其他教改名校也都是教改大花园中令人瞩目的美丽花朵。这些花栽种在田家炳中学的土地上,会不会水土不服?“看似精彩的表演课”美则美矣,但只是纸花绢花,顶多是无果花。模仿课在惟妙惟肖的外表下,是不是缺少了最可宝贵的生命气息?
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学校组织教研组长、学年组长,二下杜郎口,再次取经。这一次,他们学到了杜郎口中学教改中更深层次的东西——课堂的理论、理念,他们带回了高效课堂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高效课堂二十二条》,书籍人手一本,以答疑解惑、指导实践。为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洋思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青岛四十四中学等全国教改名校也都留下了教师们求索的身影。同时与省内、市内名校建立联系,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积极参加省内、市内各种教学教改研讨活动;与鸡西市教育局、教育学院建立定点帮扶、长效联系机制,邀请身边的专家为学校教改出谋划策、掌舵把脉。
学习回来之后,教师们开始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掌握教改理论和操作方法,在教师点评、点拨上动脑用心;同时,加大辅导的力度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掌握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学科素养,锻炼讲解和展示能力,而不是为了成全教师去表演、去作假。在外出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校长、教师们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最合适自己的?
“一方面研究理论、理念、操作办法,另一方面继续深入实践、探寻自身特色,就这样,‘双管齐下,这一公开课形式化、表演化的倾向很快得到了修正。”逯献宇总结道。
回归理性的常态课
经历了模仿期、表演期,田家炳中学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这一时期,教师们开始在课型分类上进行探索,“展示课”“预习课”“反馈课”三种课型,以及三种课型的灵活组合,不断改变着课堂面貌,提升着教学效率。在实践过程中,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丰富和充实。
“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在自我修正中提升。检测环节也被引入课堂,成为落实堂堂清、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学主管校长高艳秋介绍道,“几年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教师们保留了那些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环节、操作方法,剔除掉那些不恰当、不合理、形式化的东西。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成型,通常一节课主要包括‘自学‘展示‘评价‘检测四个环节,这就是我们的‘四环教学模式。”
学校的教改实践,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鸡西市教育局、教育学院领导、专家的关注和支持。市教育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张霁虹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听过杨德淬的课后,组织全体语文老师进行教研。
“能把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教到这种程度,我由衷为你高兴。”张老师评价道,“作为较规范的议论文,你把知识要点和分析方法交给了学生,这一点做得很实。作为经典美文,你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语句,这一点做得也很好。‘因一种才能和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句话是点睛之笔,你启发学生用这一评价标准去衡量历史、社会、身边的人,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心目中的‘天地间第一等人。你甚至参与其中,真诚地赞美每天为班级浇花的张竟益同学,称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并且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这一点,你做得太好了!——你这样讲课,不仅打动了学生,更感动了我。你,还是当初那个‘大导演吗?”张老师玩笑背后,是宽慰与释然。
作为学校教改实践的陪伴者,张霁虹担忧过、质疑过;现在,她开始欣然、欣赏、欣喜了。“张丽彬、贾延平、张瑞荣、郭晓琳、姜玉娟、邸伟、赵萍,还有‘迷途知返的杨德淬,几年时间里,我见证了你们的成长、成熟,作为语文教研员,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教改达标课、过关课、推进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教学活动。每到这时候,李光库就会成为最受折磨的人。他业务精湛,个性耿直,在教学上,始终坚持说实话、说直话。在模仿课和表演课阶段,他的内心感受可想而知。这学期初,新一轮的“四环”模式推进课开始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李光库每天至少听四节课,还要参加教研活动。一天,听完赵卓老师的课,数学组照例开始教研。“这堂课上得很好!”李光库微笑着评价道。“听李主任说好,真不容易。他终于说好了!”赵卓心里想着,脸上不由得露出了微笑。这笑容像是会传染似的,在数学组教师脸上蔓延开来……
“四环”模式基本成型之后,学校加大了培训力度,教师们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为了巩固成绩、弥补不足,学校又分别派不同学科教师三下、四下、五下杜郎口中学。多次学习,教师们学回了规章制度、学回了管理经验、学回了科研理念。在讨论研究之后,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章,包括:《集体备课制度》《导学指南编写制度》《师生导学指南使用规范》《教师上课要求及候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科任教师自习辅导制度》等。学校利用业务培训会、教研组长会、教研活动、学年会议反复向全体老师解读,从制度上保障教改扎实推进。
学校、教务处、教研组不同阶段都会集中研究某一位老师的课,对每一节课都采取全员关注、全力打造、全程聚焦的方式。这种研课、磨课制度,督促教师教学行为更真实、更务实。教学管理着眼于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学期重点、月重点、周重点、日重点清晰明了、落实无误。教师测评采用量化考核的方法,制订了“三结合”方式、期中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课堂检查与学生评价结合、各项活动与月工作量结合,以此进行综合考核。教师评级、评优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以全程透明的评价方式作为杠杆撬动教师教改热情。
在校本研修方面,践行“一出三进”的教研模式,走出教研室、办公室,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无论是教育局干部、教育学院教研员,还是学校校长、教务处干部,在指导教学时,常常连续一周、一个月进班听课,教研会就在班级进行,与教研组教师、讲课教师,甚至班级学生面对面交流。
在五下杜郎口之后,学校把全国教改专家、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孙玉生请来亲自作指导。听了孙玉生对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聆听了三个小时的精彩讲座,教师们的信心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明晰,眼界更加开阔了。
这以后,前来听课交流的客人更多了,教师们对课堂上的陌生面孔也习以为常了。无怪乎听课老师把田家炳中学称为“鸡西市的小杜郎口”。
“以变革求发展一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现在回头看一看,我们走过了难忘的历程,收获了弥足珍贵的成长经验!现在,我们只想说,感谢课改,感谢那些压力巨大、一波三折的过往!”逯献宇感慨地说。
下篇 务实有效的“四环”课堂
田家炳中学“四环”模式下的课堂,每节为40分钟,其中,自学环节时间为10分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解决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学生使用双色笔标注,蓝色为自己解决,红色为帮学解决。采取自学、对学、组学和教师适时点拨、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展示环节时间为20分钟,学生组内分工,展示巩固,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预设生成。评价环节时间5分钟,教师把在学生自学和展示环节中收集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或点评;或对小组和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检测环节时间为5分钟,通过精编习题,分层检测,做到堂堂清,保证每名学生在保底的同时有所提升。
在“四环”模式下,教改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灵动活泼的面貌。
积极思考的自学环节
这是初三物理教师尚清的一节课,课题是《汽化和液化》。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指南中的自学内容,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之后,尚清老师随即布置了自学任务。学生们先是安安静静地独立看书,三四分钟以后,响起了沙沙的写字声。随后,小组成员开始交流导学指南中的问题,同组互学,组与组之间讨论甚至辩论的声音越来越大。在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时,班级更是热闹而有序:有的学生在做水沸腾实验,有的在做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还有学生用蘸有酒精的棉签涂抹同学的手臂和温度计的液泡,有的用冷玻璃片接触热水蒸气以观察液化现象……尚清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点拨指导。
课后交流时,尚清说:“这节课看起来轻松顺利,得益于设计导学指南时下的功夫。导学指南中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内容;导学指南中的实验指导措施明确到位,能够让学生操作起来有条不紊。所以,这节实验课才有序有效,没有像原来那样杂乱无章。只有预习指导做到位,才能有备无患。”
“导学指南经历了不断‘变身的过程:从练习册到自学指导纲要;从增加学生负担到提升学生能力、为学生减负;从千篇一律到各具特色;从眉毛胡子一把抓到训练分层、因材施教。”英语教研组长于肖肖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导学指南,“学校要求教师上课前要经过教研组一次备课、备课组二次备课、教师个人三次备课,督促我们加强导学指南的针对性。在自学环节中,通过精心设计导学指南,落实知识分层、任务分类。低耗增效,就这样诞生了。走好这第一环,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就容易得多了!”
精彩纷呈的展示环节
我们走进了邸伟老师的课堂,这节课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展示过程给人颇多惊喜。在分析邹忌语言技巧时,有的学生说:“邹忌能够将心比心、善用类比推理,对方容易接受。”有的学生拿邹忌与同一单元《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曹刿单刀直入,比邹忌绕弯子要好一点。有的学生把邹忌与前一单元《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触龙更有技巧性,谈天谈地谈天气、谈瘦谈胖谈健康、谈儿谈女谈教育,这种切入方式更容易产生共鸣。有的甚至联想到了上册书学过的《出师表》,把邹忌和诸葛亮进行了比较:邹忌是从自己想到君王、从家事联想到国事,而诸葛亮采用的是直抒胸臆、悲心陈情式,更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学生的展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扮靓了课堂。
原来,课堂上只能听到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声音,安安静静;现在,是十几个、几十个人的声音,人声鼎沸。原来,学生拿着参考书、握着小纸条,表情呆板、言不由衷;现在,他们质疑问难、不拘一格、灵动创新,有时甚至会把老师问住、难倒。原来,他们常常双眼无神,学习时叫苦喊累,心不甘情不愿;现在,他们充满热情,勇于展示,不断挑战自我。
手中拿着《田家炳中学2012-2013学年度学生课堂参与度统计分析表》,高艳秋告诉我们说:“与课改初期比起来,学生参与展示的比例大大增加,从原来的15%增加到了80%。”语气中流露着欣慰。
师生共长的评价环节
在“四环”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田家炳中学教师常常受邀到各区县送课。我们跟随高艳秋副校长和姜玉娟、付雪莲、赵卓三位老师来到鸡西市鸡东县哈达镇中学,观摩了由姜玉娟老师执教的送教课——《我的梦想》(史铁生)。
谈到自己的梦想时,哈达镇中学的齐贵宇同学有点紧张,说话甚至有点结巴,“我——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厨——厨——师,能把美味的菜肴奉献给大家。”他的梦想最贴近生活,也很真实。他的勇敢、真诚和他“不起眼”的梦想,再加上他略显紧张的表达,深深打动了在座的师生。姜老师也适时加上一句:“也许将来同学聚会就选在齐贵宇同学的酒店了,五星级的名厨会不会招待同学们呢?”齐贵宇幽默地说:“必须地!”笑声过后寇琪雪同学继续发言,“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到贫困山区支教,那里的孩子太需要知识了。”姜老师没有说话,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孩子的手,说:“我们为将来的教师队伍里能有你这样的优秀人才感动。”话音刚落,李楠、赵薇、何明照等同学纷纷提议:“老师,把您说的‘展示之星送给她吧,因为她是最有爱心的人,她的梦想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当姜老师把征求的目光转向学生时,全体同学鼓掌应和,姜老师郑重地拿起粉笔在他们小组的记分栏里画下一颗耀眼的红星……最后,齐贵宇、寇琪雪小组被评为优秀小组,寇琪雪同学被评为展示之星。学生热烈的掌声虽然停歇了,但寇琪雪激动的情绪还没有平复,她的眼中晶莹闪亮。我们知道,那是梦想的光芒。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围在姜老师身边不肯散去:“老师,我还没说我的梦想呢,我就想当NBA球星!”“我想当周杰伦,我唱歌可好听了!”“我要当医生,当白衣天使,我特别爱闻消毒水味儿!”……姜玉娟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倾听着、鼓励着,像她在课堂中做的那样。
鸡西市鸡东县哈达镇中学的刘校长听了姜老师的课后,对我们说:“我被感动了!没想到啊,我们的学生能这么出彩,教师更精彩!”
像姜玉娟这样,每位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田家炳中学班级黑板上都有一个课堂评价表格,记录课堂每个环节学生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健康与审美四个角度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科任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不再仅仅依靠一张试卷,而是落实到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
多样立体的检测环节
这节课是初三赵卓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检测环节中,下发的测试卷共有四道题,第一道、第二道题是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的应用,为基础题,每名学生都要完成;第三道题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应用的变式,是能力提高题,由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第四道题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综合运用,属于拔高题,由中等以上学生完成。检测卷当堂批改,当堂讲解。检测题的设计既注重分层原则,又实现了堂堂清。
检测环节的操作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在方式上,既有学习对子、小组检测,又有任课教师、查课教师检测;在时间上,既有当堂检测,又有阶段、集中检测;在形式上,既有检测卷、检测题,又有互动问答、竞赛比拼;在手段上,既有考试、测试,又有活动检验、个性化展示。
学校每学期初举办的学科特色展示活动就是学科素养一个最佳检验场。在每学期的学科特色活动中,语文、英语、化学等学科的表演精彩纷呈:经典诵读意境悠远,唯美清丽;英语情景剧表演灵动活泼,引人入胜;语文辩论赛更是机智善辩,震撼人心;特别是化学试验魔力变幻,扣人心弦:学生现场提取指纹,制作烟火,当光彩四溢的烟花喷薄升起,场上总会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学生对学期初的特色活动充满期待,他们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能够成为检验场上最抢眼的小明星。
检测环节落到实处,真正受益的是学生。初四四班的宋露露同学对我们说道:“从初一开始,我们就常常在不同时候、接受不同老师、各种形式的考查和检测。各科老师都要求当堂掌握所学内容,常常会安排各种检测,每一个次检测都会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表现是好还是不好,全都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了。”宋露露现是初四学年的第一名,个人素养、意志品质、团队合作意识,都令人赞赏。
“我有怎样的变化呢?”宋露露思考了一下,随即回答,“我变得更加严谨、更加注重效率、更加重视方式方法的应用了,只有这样,才会有效地学习、高效地学习、轻松地学习。”不仅宋露露有这样的变化,他们班级的于钧泷、陈嘉琦、芦正海等同学都是学年的佼佼者,在各项活动中也都有优异的表现。这与他们四年以来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美丽的花朵终于盛开。
除了远赴浙江省讲学的刘玉琴,吕伟、张丽彬、成睿、于会、刘桂欣、尚清、席晓红、马晓巍、李英杰等年轻教师先后到长春、葫芦岛、哈尔滨、鸡西市内各区县进行送课、交流。
在不断扩大影响的同时,学校教学质量也不断攀升,输送到全市两所省级示范高中的配额生比例由课改之前的不到20%上升到课改之后的65%以上。
《中国教师报》刊发了题为《“老铁中”的新路子》长篇通讯,对田家炳中学的教改探索实践进行报道。随后,《语言文字报》也以通讯刊发教改经验。哈尔滨市第70中学、第125中学、163中学、我省宝清县的教育局长及38位校长等热衷教育、热衷改革教育界同人也先后来校参观交流。
2013年5月,尝试教学理论创始人、全国知名教学专家邱学华老先生来到田家炳中学。邱老先生说:“什么是‘以生为本?就是课堂上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创造自己动手、尝试练习的自由。田家炳中学的课堂就做到了。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驾驭水平和师生的精气神上看,和山东杜郎口中学十分神似!”
离开了田家炳中学,我们的心依然不舍。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只有种下理想的种子,浇灌辛勤的汗水,播洒智慧和爱的阳光,才有机会长出嫩叶、开出鲜花、结成硕果。田家炳中学的校长、老师们,就是这样的耕耘者,向着心中教育的最高境界永不懈怠地前进,虽经波折,初衷不改。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晚,走得太早。蓦然间,夏的味道已经异常浓烈。与课改共同成长,田家炳中学的夏日,风景一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