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区域地理
2013-04-29霍志玲
霍志玲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地理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课程标准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有很大的弹性,在区域的选择、具体内容等方面都没有硬性的要求,在案例编写的指导思想下,教科书对区域的选择、区域内容的组织和选择呈现多样化。作为综合课程体系下的区域地理,可以综合的内容很多,但就每个区域案例而言,应该包含哪些基本的内容,区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它们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哪些要求,又是如何体现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区域地理案例的选择和具体编写还要兼顾哪些平衡?把握了这些,不仅可以为教材编写者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把准方向。
一、综合课程下的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既是地理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综合课程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实现其作用与功能,首先应弄清楚它在综合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区域地理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设置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把地理一分为二。自然地理被纳入科学课程之中,人文地理被纳入历史与社会课程之中。由此,初中地理教育由两门综合课程共同承担,而这两门课程又各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地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学科间而言,综合课程是把分散的学科统整起来,从“分散”走向“统一”,但对地理学科内部而言,则由“统一”走向“分裂”。但考虑到目前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教学实际,两门课程很可能各自为政,虽鸡犬声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如何保证“分裂”后的两部分地理内容之间分而不隔,在突出地理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同时,实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勿庸置疑,这个重任非区域地理莫属。区域地理是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它们的特征、成因、分布、联系和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最好的诠释。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把自然规律、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甚至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区域地理为学生学习人文地理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案例。由此可见,区域地理是沟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桥梁。
2.区域地理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地位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主题一目标2中要求学生“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从而把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区域纳入历史与社会课程之中。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与分科地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空间)之中,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而把区域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综合课程中的区域地理,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把区域地理作为学习综合文科课程的载体,即通过特定的区域认识人们的社会生活;二是把区域地理作为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空间视角,即在认识人们的社会生活时,考虑到空间及空间差异的要素。
二、区域地理内容的四个重要方面及其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区域地理教学出现由传统的具体分区转变到区域地理要素和地理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区域要素的学习认识区域的人地关系。区域地理教学的这种变化,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新要求。而“我们生活的时空”,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即要让学生认识特定空间和范围下的人地关系。为此,区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说明四个问题:一是这个特定空间位置和范围是什么,即在哪儿的问题;二是这个特定空间下的主角是谁,即区域中人的问题;三是特定空间下“地”的状况,即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四是区域人地关系的突出表现,即区域人文特色。
1.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前提
任何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区域的位置决定着区域的自然特征并影响着区域的人文特征。认识区域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也是认识区域的基础。在这个世界,有80%的信息涉及位置,其逐步形成对空间的认识。因此,说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区域的位置既会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区域的人文活动,体现着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教材在说明区域时,一般会从区域的位置入手,先告诉学生要探讨的区域在哪儿。教材在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时,不能只停留在确定空间位置这一层次上,还要注意这样的位置会给区域带来什么,能让学生从中看出位置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学会联系地看待地理事物。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在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每讲到一个区域,都会给出其在世界的位置图;在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中,每讲到一个城市,会给出城市在国家的位置图;在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每讲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区域或城市,都会给出它在中国的位置图。
2.区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是基础
虽然自然环境主要属于自然地理的内容,但为什么要在综合文科课程里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科学课中没有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规律和原理无法在具体情境中得到检验,学生即使学习了自然地理(自然规律)方面的内容,但无法在具体情境中得以再现,很容易被遗忘;二是如果区域地理在没有涉及区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只讨论区域的人文特色,则会缺失“人—地”关系的一极——地,而且很多基于区域自然环境基础上的人文环境特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区域地理教材应注重突出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综合文科课程中的区域地理应强调区域的自然环境。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把科学课里学习的自然规律、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通过区域地理中鲜活、生动的案例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规律。此外,还可以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在区域自然环境基础上凸显其人文特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在PRED系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并为以后分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奠定知识基础。教材中研究“地”是为了研究“人”服务。区域的自然环境包括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特征。教材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时,不用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区域的特征进行选择。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某个侧面的,应根据人文活动的特色突出重点方面。
3.区域的人口要素是变量
人口要素是区域各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从“人地关系”来看,“人”处于一个主观能动的重要方面,不仅人文环境是人类在地球表层活动的“落实”,而且自然环境也成为人类改造利用的对象。区域中的人或是在适应环境,或是在改造环境,都是区域要素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生活在某个既定区域的人们,他们的感受往往能反映区域发展的好与坏。因此,区域地理的编写既要见地、见物,更要见人。而且这个“人”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生活的人、具体的人。因此,此处所说的“人”不单纯是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人口数量的变化,而是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生活的感受等诸多丰富多彩的要素。
区域人口数量的状况和变化能反映区域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状况和变化,因此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常常借助这些数据分析区域。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这些数据,只能看出区域人口数量或大或小、或变多或变少,很难真正把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宏观的人口数量基础上,再加一些有关人们生活的细节和人们的感受等方面的微观描述,学生就能更容易地理解人口与区域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
4.区域的人文特色是核心
区域的人文特色是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区域地理内容的核心和落脚点,它起着凝聚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口等要素的作用,为上述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角度提供依据,是反映区域人地关系的窗口。教材在突出区域的人文特色时,不用面面俱到,而应选择其突出方面作为论点,把其它自然和人文特色作为说明论点的论据。
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衬托。其中,人文特色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和人口等都是为这一核心而服务的。四者之间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体现的,如区域的位置影响着区域的自然环境,同时,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位置特征。教材编写,应根据区域的人文特色决定其它三个要素的分量和地位,而不是均匀用笔,即选择影响或体现区域人文特色的最主要因素作重点说明。
三、区域地理学习最终目标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这对区域地理教材编写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有两点:一是教材的编写要始终把人地关系作为区域地理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所有区域案例背后共同的有价值的东西;二是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经过区域案例的学习要培养的能力。前者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后者主要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两者共同构成区域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缺一不可。
1.人地关系是区域地理的落脚点
区域地理集中体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体现区域的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既包括地对人的影响,也包括人对地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这种关系既有阶段性,也是持续的。教材在说明人地关系时,可从大处着眼,选择小问题作为案例;从小处着手,阐释人地关系中的大问题;通过区域的动态变化,反映区域人地关系的变化。
2.学习方法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因此有人认为在这种新理念指导下,教材选择的区域只是典型案例,是学习区域的载体。而载体是有限的,但实际生活中的区域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把区域地理学习的目标放在“认识人地关系”上,只是使学生“学会”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这离“会学”还有一定的差距。“会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上的案例,具备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典型区域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迁移能力。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去认识一个新的类似的区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这个区域,特别是知道如何分析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为此,教材的编写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