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教育的道德诉求

2013-04-29朱雪梅

地理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道德教育

道德与教育两个不同的名词,其本义却是相通的。按老子的《道德经》所释,“道”指自然运行的真理、规律,“德”指人世向善的品行、素养。按《说文解字》,“教”指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指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推,教育应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那么所倡导的“道德的教育”,其要义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而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点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基于以上认识,将地理教育置身于教育的道德体系中理解,合乎“道”至于“德”的地理教育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教育主体应得到生命的尊重。敬畏生命是本真教育的伦理底线,道德的教育,人是第一位的,教育应该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主体,这两者是平等的,应该彼此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学生敬重教师的人品与学识。从教师主体看,教师应德才兼备,关爱学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地理专业素养、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的发展得到关注,能够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快乐。从学生主体看,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向上,关爱他人,乐于求知,敢于说真话;同时,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得到尊重,发现、探究与质疑的能力得到培养。

课程目标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地理课程目标以及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也都应该将人的发展作为根本追求。地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过程中,高度关注学生生存性地理能力的培养,如地图应用、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以及地理思维、地理问题解决等方法的培养;应该高度关注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课程内容具有动态开放性。地理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发展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因此,排除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静态的教科书绝对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应该及时更新地理科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注重选择与学生经验有关的、社会生活中现实且典型的地理案例与地理问题以及地理项目等作为学习主题,并渗透政治、社会、道德、人道、审美和环境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为从社区到全球的生存适应做好准备。

教学策略强调平等对话。道德的教学实施有一个逻辑基础,就是师生人格精神的平等,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学不是驯化与控制,而应该是营造一种“地理思维磁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实现理解。在此基础上,可运用以下策略组织教学:一是情感策略,创设激发兴趣的地理情境,让知识情感化,用激情与地理之美感染学生心灵;二是交往策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对话,让学生说真话,并认真倾听,正确评判;三是探究策略,积极组织角色扮演、田园调查、模拟实验等参与性活动,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与潜能。

朱雪梅,江苏兴化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目前在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任地理教研员。曾获得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人才、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兼任教育部“国培计划”地理专家库成员与评审专家、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学科专家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扬州大学兼职硕导等职。从教以来,曾获全国录像课评比特等奖、扬州市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曾主持3项省级重点课题研究,5项研究成果获省级表彰,出版专著与主编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1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道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