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融合积极情感初探
2013-04-29潘颖媚
潘颖媚
当下中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培养学习者的积极情感这个话题,少有研究涉及。原因是这个问题涉及了至少五个学科的问题:英语教学、教育学、语言学、教育人类学和教育心理学(或者普通心理学)的领域。论述本身有着其自身的学术诉求的困难。但是,这个问题对于英语教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原因是英语教学本身有着追求教育学理论(而非仅仅是一种教学技术)的内在诉求。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仅仅是技术上的发展,那么它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都只存在着肤浅的和表面上的价值,而只有追求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或许才能真正实现帮助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本身所应追求的宏大目标。
一、积极情感对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意义
在心理学中,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美的欣赏等”。可是,事实上,由于情感具有极其复杂的本质,所以,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不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所谓积极情感,是指那些可以让学习者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或者可以让其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价值所在和幸福所在的情感特征。特别是那些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方面有着正面的与人的社会性正常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的情感特征,都可以认为是积极的情感。
探讨所谓积极情感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我们必须用心体会现代教育在信息时代,在这个科技日益改变着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它所处的地位和功能。据《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对教育的四个支柱的分析,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份权威的具有严谨教育科学探讨精神的具有纲领性原则的教育文件中,这四个“学会”本身就是和一种积极情感紧紧关联在一起:你要学会这四种技能,就应该具备热爱学习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逐渐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中,实现这四个宏伟的教育目标。而在英语教学中,学习者同样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积极情感,以便在教育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人们摒弃过去那种纯粹知识性的学习,树立能力形成和知识学习同步的教育思想;摆脱填鸭式的灌输性教学模式,形成真正推动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性教学方式。同样,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教育者不能只是一味教授给学生所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而正面的情感态度,以帮助他们正确面对他们每日的生活,争取做一个真正幸福的现代人。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积极情感的关照
高中英语教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所占的份量相当大。对于普通高中而言,每周所占课时为5个,与语文数学相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英语教学对学习者正面而积极情感的培养,那么,这门语言课程的教育目标恐有所缺失。事实上,在英语教学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这门语言内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他还要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他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治,心灵受到荡漾,人格得到升华,提高认识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合积极的情感培养,这有助于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同样,也是符合这门课程的学理要求的。而事实上,在国内的英语教育教学的各种论文中,已经有论者开始涉及此问题。这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无论站在理论立场来说,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福音。
从传统语言学观点出发,语言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从教育人类学的观点出发,Q.F.博尔诺夫就明确提出:情绪如欢乐和忧伤、心灵特点和精神状态、德行和恶习等等,这一切首先是在语言所提供的标志引导下从暂时尚未无细微差异的语言基础上得以明确的具体化。人在哪里学会某个词,比如勇敢这个词,就会在哪里从暂时尚不清楚的心灵底层增加对有关特点、特征的鉴别力。这种鉴别力会把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发展引入由此词语标志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说,语言提供给人的是空洞的形式,需要人日后以自己的生活去充实它。在任何情况下,人的整个品行发展绝对地取决于语言所包含的对人生的认识。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语言的学习能够是一个逐渐改变学习者品性发展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从高中英语教学的阅读教学过程来看,外语虽然属于学习者经过后天努力学习习得的语言,可就其实质而言,它仍然能够起到普通意义而言的语言的作用。特别是作为阅读材料,它能够在泛读和精读的过程中起到濡化学习者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的课程事实上起着极其重要的情感态度教育作用。
三、对高中必修一unit1阅读课问题的分析
以必修一unit3为例,在阅读教学中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该单元的主题为Travel Journal(旅游日志),阅读课文是关于一对姐弟计划骑自行车进行一次沿着湄公河旅游的故事,其中涉及到对这次旅行所遇到问题的态度的问题。教材很好地展现了这个问题:在Comprehending(理解)部分共有六道题目:
1. What was Wang Kun and Wang Weis idea of a good trip?
2. Who planned the trip to the Mekong?
3. Where is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River and which sea does it enter?
4. What can you see when you travel along the Mekong?
5. What difficulties did Wang Kun and Wang Wei find about their journey?
6.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ang Kun and Wang Wei?
其中有一道题本身就是涉及情感态度渲染的问题:
An attitude is what a person thinks about something. Write down Wang Weis and Wang Kuns attitude to the trip. Then add your own opinion.
该题目下面设置了三个小问题:
Wang Weis attitude:_______. Wang Kuns attitude:_________. My attitude:__________.
虽然这里的问题数量看似足够,实际上,问题的深度远远不够,原因是课文练习只是谈到课文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归纳,可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恐怕难以在真正意义上触动学习者对自身情感态度形成的动力,从而,也就降低了语言塑造一个人形成自己独特性的能力。而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和他们的小组成员讨论这些问题,而且,在这个关系到我们自身日常生活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在阅读过程中设计出这样的提问:
1. If you were Wang Wei, what would you do when you found that Wang Kun, your brother thought you were a little stubborn?
2. Imagine that if you are robbed on the journey along the Mekong River,and what will you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3. Keeping travel journals is a hard job, so if you dont want to continue to do that for you are tired, what will you do to make up the loss?
通过上述加入的三个问题(当然,不同的教学者可以提出自己对这个情感培养问题的相关问题),笔者相信,这将会从更丰富的层面上完成课程标准里所提出的五大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从而也更好的实现了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育的一种使命。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应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即使是在一门外语的教学中,我们始终应该贯彻教育是对教育者的人的教育,而非什么物质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教育。那么,在一门语言的背后,我们如果能够不断地改善我们对于语言的塑造力的理解,利用一门外语课程的阅读(当然,其它课型同样应该具有这样的教育意义和追求,例如口语课,听力课等)材料,充分塑造学习者的正面而积极的情感,这对受教育者而言,的确是他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的权利。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