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育课程链的开发

2013-04-29郭继东邵清

中国德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郭继东 邵清

德育课程链是由教师开发的,以认知为前提,以活动课为主线,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将学科德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整合而形成的课程组合。德育课程链的开发,需要经历方案设计与审批、学生选择、课程链实施和课程链评价等环节,并且注意总体设想、强化体验和渐进完善。

德育;课程链;开发

郭继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邵清,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开发德育课程链是改进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开发德育课程链的意义

德育课程链是指为了促进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由教师开发的,以认知为前提,以活动课为主线,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将学科德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系列课程的组合。开发德育课程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专业品质

在现实中,德育工作除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如思想品德课)外,主要是以各种临时组织的活动形态存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德育工作的专业品质。

其一,德育工作所需要的时间难以保障。在应试竞争的压迫下,教师都竭力为自己所教的学科争取多一点时间,因此德育活动时间往往受到冲击和挤压。只有将德育课程化,将德育活动安排进课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对德育工作的时间侵占。

其二,德育工作的应有地位无法落实。尽管各种文件中反复强调“德育为先”,然而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德育工作者往往会会觉得矮人一截。德育课程链开发有助于帮助德育工作者建立专业自尊,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健康地发展。

其三,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停留在自发的、随意的、即兴的课外活动层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由于没有纳入课程体系,德育活动始终陷于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加之缺乏认真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其实际效果也就难如所愿了。

2. 有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应当是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即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协调发展。

在实践层面,专设的德育课程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知”的问题,由于缺乏后续的活动跟进,学生很难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体验、有所感悟,把“情”和“意”渗透并融入到灵魂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而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因为没有与德育课程实现有效对接,因而显得散乱,往往在“热闹”过后难以给学生认知上的触动。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行脱节。

为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就需要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培养的途径、方法衔接起来,协同培养学生的“知”与“行”。学生的“知”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要想将“知”内化为“情”和“意”,就需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而要让学生参与,则必须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即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德育课程链恰恰是将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有机整合的一种方式,是将学生由外在的认知内化为自身情感并外显为行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3. 有助于提高科任教师的育德能力

德育工作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和努力,但事实上除了班主任以外,广大科任教师往往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笔者认为,在强调和重视班主任育德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应忽视科任教师育德潜能的挖掘和激发。

学校开展德育课程链的开发,能够为科任教师提供参与德育的平台。德育课程链的基础是学科类课程,科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提炼德育内容,在课堂上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德育课程链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是学生道德的“关怀者”,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育课程链的开发,也为教师提高自身的育德水平创造了机会。学科知识的传授是科任教师的强项,但如何无痕化地挖掘德育内容、整体性地构思德育课程链,则是对他们的挑战。在德育课程链开发中,教师首先要选择和组织德育课程内容,挖掘学科中丰富的德育素材,然后将这些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选择优秀的骨干学生成立对应的社团,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道德。这一过程离不开反思和总结。伴随着德育课程链开发,广大科任教师的育德能力必然会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提高。

二、德育课程链的开发流程

德育课程链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但在操作流程上可以依托学校已有的课程开发体系,根据德育课程链的特点稍加改进。为此,笔者将德育课程链的开发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方案设计与审批

德育课程链主要依靠教师自主开发完成,但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首先,引导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德育课程链的理论实质、主要特点和实施形式。其次,帮助教师选定科目,确定拓展的内容,明确德育的目标。最后,在教师编制德育课程链的课程方案时,要及时给予专业上的指点。

不同于其他单门课程的开发,德育课程链在方案设计时就必须同时考虑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三个部分,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各有侧重地编制不同的方案。三份方案要统筹兼顾、合理衔接,从而连续性、一体化地解决学生的知、情、意、行问题。

教师完成方案设计后,须上交给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机构进行审批。课程开发管理机构的人员由学校的行政领导(校长和业务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和资深教师组成,这样既能发挥学校行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又能发挥专业教师在学术上的优势。根据学校当年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管理机构经商议后按“立项”“修改立项”“不批准立项”“建议立项”进行课程链的网上审批。

2. 学生选择

审批通过后,德育课程链会被登入网上选科系统,学生可以在开学后的第一周按照“自由选择,自主选择”的原则进行网上选科。学校规定学生必须要修满2个学分的拓展型课程,一个学期要选择一门文科、一门理科。

选课时,德育课程链是纳入学校的拓展型课程体系的。因此,学生既可以选择德育课程链,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拓展型课程。

3. 课程链实施

当学生选择了德育课程链后,就要进入实施阶段了。一个完整的德育课程链,包括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三个部分。

课堂教学是教师在固定教室内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以科任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有关道德知识,注重学生的认知。而学生也以听讲为主,感知道德。比如,“我身边的形象设计”德育课程链在课堂教学部分,教师会向学生讲解一些形象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中学生形象的特定要求。

当学生在课堂中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便由学生组织相关社团进一步展开活动。社团活动中的学生主要是选择该课程链的学生,每个社团都会指定一位学生为社长,具体负责本社团的活动。社团活动开展的时间一般为每两周一次,社团活动的学生人数没有限制,但一般为10人左右。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注重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感悟,加深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体会。比如,选择“我身边的形象设计”德育课程链的部分学生组建了“完美形象1+1”社团,社团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有形象绘制师、发型师、创意总监、模特等,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如某种发型的梳理;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帮助某位同学改造形象。

仅仅有道德认知和体会还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和体验,外显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就需要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更广泛的实践。社会实践一般是社团成员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到附近的社区去服务,如宣讲世博礼仪,解答居民的形象困惑等。

4. 课程链评价

德育课程链的评价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即对学生参与课程链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判断;二是对教师的评价,即对教师课程链开发与教学情况作出评定。

各个课程链的教师对学生规定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科目不同,具体评价方法也会不同。一般会要求学生写小论文和报告,日常评价和学期考核相结合。不同的课程链虽然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些不同,但都会包括课堂学习评价、社团活动参与评价和社会实践参与评价。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一是查看学生记录册。记录册由班长负责管理,主要看学生是否比以前有了进步,看教师是否按照课程计划在进行教学。二是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这主要在参加课程链的学生中间进行。三是随堂听课。由相关人员对德育课程链进行不定期的听课,以收集教师开课的情况。

三、德育课程链的开发策略

德育课程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同于单门德育课程,它的开发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1]笔者认为在德育课程链的开发中必须注意三大策略。

1. 总体设想策略

德育课程链是一系列链式课程的有机整合,开发时需要站在整体的高度通盘考虑,并对其中的课程进行分类设计。由此,才能使整个德育课程链体现出序列性和整体性。

对德育课程链进行总体设想,就是要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全局出发,将德育课程链的开发纳入学校整个课程建设体系中,整体构建。长期以来,德育是作为学校工作的独立模块进行的,德育和课程建设是平行的两条线。实践已经证明,这不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笔者认为,只有将德育课程链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才能有效避免德育游离于学校课程和教学之外,才能使学校的课程体系更为完整,才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德育课程链进行总体设想,就是要从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构想出发,将德育课程链开发置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大背景下进行设计和规划。德育课程链的开发不能脱离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布局而另搞一套,不应使之成为外在于学校德育的“另外”工作,应使其很好地融入、支撑、服务于学校德育的整体工作。因此,学校应当明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阶段性任务、本校的特色,为教师进行德育课程链开发奠定思想基础,提供方向指引,将教师个体性的课程链开发行为与学校整体的德育工作有效地联系起来。

对德育课程链进行总体设想,就是要从课程链开发的主题设计出发,用主题将学科类课程、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贯穿起来。主题是德育课程链的“灵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团活动抑或社会实践,都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展开。比如,“我身边的形象设计”德育课程链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讲解美学知识,在社团活动中主要训练学生的设计技能,在社会服务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得体的礼仪来进行的。

由此可看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于学生践行道德的知识与技能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丰富形式。传统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往往是单独进行的,没有和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链接起来,而德育课程链在设计时,注重在课堂教学科目和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性、体验性和丰富性,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获得道德的体验和最终形成道德的内化过程。

2. 强化体验策略

道德的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从“知”转化为“行”,离不开中间的“体验”环节。综观我国的德育实践,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且偏重于理性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机会的提供,即使有所谓的“实践”活动,其结果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学生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验。[2]在德育课程链的开发中,必须解决上述问题。

德育课程链是一个由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组成的三环式结构,在强化体验方面应当三管齐下。限于课堂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机会不可能很多,为此,学校应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在后续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加深体验做好铺垫。

如果说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体验的前奏的话,那么,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就是体验的核心环节了。在这两个环节,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作用,因为学生的体验是无法由教师去替代的。当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他应当辅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他应当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让学生在联系中加深体会;他应当引导积极尝试,让学生在行动中领悟。

3. 渐进完善策略

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德育课程链的开发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必须实行渐进完善的策略,从单链尝试到逐步提升,再到分批推广。

在德育课程链开发的起始阶段,必然要选择某一方面进行单条课程链的尝试,当单条课程链尝试成功或取得一定成效后,再逐渐推进其他课程链的开发。在德育课程链中,单链尝试过程一般包括课程链计划、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评价改进等五个方面。五个方面是闭合的循环过程,具有序列关系,体现了单链开发的逻辑体系。

单链开发完成后,需要在实施中逐步提升。课程链实施从本质上来说,不是课程链计划的照搬,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项事务,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施过程中,必然涉及实施者的课程理念和个性化工作,必然会遇到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需要学校管理者、课程链开发教师和学生等的共同参与,在实施中建构德育课程链的理论和实践,为德育课程链计划的调整、修改和补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德育课程链的推广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批推广。德育课程链的推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始阶段。此时一切都处在探索中,只能脚踏实地地进行,慢慢积累经验。第二,成熟阶段。当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法后,就要逐步在各个学科、各位教师间交流与分享,进而达到全校范围内推广。第三,辐射阶段。当德育课程链在一校之内达到成熟和常规化后,推广的范围就会超出一所学校的限制向其他学校辐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必须要认清德育课程链开发推广的阶段特征,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错失良机。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邓达.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J].教育研究,2007(2):17-21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9-78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