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酸甜苦辣西行记

2013-04-29张莉娟

中国德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桔灯宁蒗贫困学生

张莉娟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当听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做一名普通的西部志愿者,决定为祖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年的时间,我实现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志愿者的转变,经历了磨砺,摆脱了稚气,放下了依赖,从幼稚走向成熟。参加志愿服务前,对什么都不在乎的我,在这里学会了感恩,体会到了真正的感动;这里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和尊重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的心;在这里,我们懂得了怎样艰苦但快乐的活着。志愿者生活是一种磨难和历程,只有经历过才能知道其中的酸和甜、苦和辣!

还记得2003年8月,我怀揣着“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理想,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了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我感叹支教环境的“优越”。然而,当我翻山越岭,满怀希望来到“永宁乡中学”的时候,却真的傻眼了,这哪里是学校呀!那里的“教室”,墙面裂缝纵横,大的缝隙足可以伸进拳头;教室里是几排用破旧的木板钉起来的“桌椅”;恰逢雨季,屋内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地面满是泥泞,部分学生还住在地震棚里……除了这点“家产”之外,放眼四周,再无一物。迎接我们的,是为数不多的本地籍“留守”教师。现在,我们成了这里名副其实的拓荒者,看到当地学校因教室不够,一个班里最多时要挤进100多名学生,老师严重缺乏,每名老师都有“十八般武艺”能同时上两三门课程;见到当地的学生,大冬天仍用冷水洗脸,七八十人挤在一个简易地震棚里过冬,每顿只有土豆、豆腐和米线,一种怜悯油然而生,同时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对于宁蒗这样一个边疆、民族、贫困的县份,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项何等艰巨的任务。

作为西部志愿者,最大的义务就是服务别人。在为别人付出的过程中,自己也同样收获着幸福。孩子们一句温馨的“老师好”,一个浅浅的微笑,我都会倍感甜蜜,心中的自豪跟喜悦顿时油然而生。

还记得讲冰心的《小桔灯》一课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没有见过小桔灯,课堂教学并不令人满意。晚自习前,我特意去买了桔子,点上蜡烛,做成小桔灯。当小桔灯微弱的光照亮黑暗的教室,学生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课文的意义。山区的学生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但是我始终抱着一个信念,不管这里的孩子在学习上是什么样的水平,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应该尽我所能地对这些孩子负责。根据当地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以学生掌握听懂为准。每堂课前,都做好充分准备,想着该怎样讲课才会让山区的孩子喜欢,力求让课堂生动活泼。我努力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一点一滴地传输给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其中享受着自己幸福的志愿者生活。

随着和学生沟通次数的增加,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的贫穷,更让自己感到责任的重大。我发现:当地教育的落后,关键还是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由于经济不发达,收入过低和传统的思想束缚,很多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我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教育环境就要从改变当地人的思想入手。我与学生在一起时,不只让学生觉得我是老师,更让他们感觉到我是他们的朋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努力亲历和指导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留下深深的记忆。

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力量的关心支持下,我欣喜地看到宁蒗的变化:解放前,这里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1951年才创办第一所省立小学,1957年开办第一所初级中学,1972年开始兴办高中。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终于有了明显改善。如今,土墙房齐刷刷地变为了白砖房,孩子们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在电脑前感受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家长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硬是克服各种困难,举家搬迁、外出打工……把自己孩子送进学校,越来越多的孩子从田间地头回到课堂,越来越多的孩子从远程教育中尝到甜头,越来越多的家长从孩子身上看到希望……义务教育的温暖阳光洒遍小凉山的山山水水,也点燃了边疆人民加快发展的希望。

作为西部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日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是平淡寂寞而艰苦的,夜里陪伴我们的,似乎只有简陋的四面墙和驱不尽的蚊虫。作为一个远离家庭独在他乡的年轻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生活和心理的困惑和彷徨中,因为心中怀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豪情和信念,当我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带给自己的压力时,不是选择逃避和退缩,而是选择了勇于面对,敢于抗争。

碧波荡漾的泸沽湖神秘浪漫,湖岸边的宁蒗县地处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俗称:“小凉山”,是一个集“山、少、偏、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50年1月和平解放;1956年9月20日,成立宁蒗彝族自治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治理的272个贫困县之一;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宁蒗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文化落后,是一个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经过民主改革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全县总面积602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39%。境内平均海拔2800米,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至今仍有20.9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有一次,我去木底箐村家访,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又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才到。村里还不通电,那一次,我亲身感受到了老乡们生活的贫困。面对现实,尽管这是遥远的西南边陲,尽管这里依然贫穷,具备着一切落后乡下该具备的条件,不过,正因为如此,它却猛烈地敲响了我的心鼓,驱使我这颗良知的心,要学会乐于奉献。自从踏进校园,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这一切就激发了一名师范生投身教育的热情,看着山区的孩子们一天天成长,从自己这里获取知识,我满足,我欣慰,也坚定了我当初无悔的选择。

还记得,在乡里支教时,一名摩梭学生给我写信说不想读书了,我想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到,这名学生家境的确很差。不会骑自行车的我在操场上练习了半个小时,骑着车就去家访了。进了家门,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贫穷”二字,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地人送子女上学的不易。于是,我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采取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措施:为他们创造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组织教师成立“爱心小组”,教孩子们整理床铺、洗衣服、洗澡、游戏……孩子们的心定下来了,成绩也提高了。

同时,我联系亲朋好友,拓宽希望工程渠道,多方筹资捐资助学。面对这些,我找大学同学资助贫困学生,能完成学业;找亲朋好友,筹集了一批衣物发给贫困学生,希望他们能感受到人情的爱;联系一些好心人,慷慨解囊帮助贫困学生……希望学生能完成最基本的初级教育,不希望有任何一名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我全身心地关爱学生,被我的学生称为“妈妈老师”,当这个称呼由村干部传到我耳朵里时,我知道我的付出得到了当地学生的肯定。这种认可将使我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耕耘在我的教育岗位上。

现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已有一两百名陆续升入大学。每当听到孩子们的好消息,我都会激动得落泪。孩子们给我折的千纸鹤,给我抄的歌词,有《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还有《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而所有这些正是对我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志愿服务期满后,我选择扎根当地,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别人往往说我“傻”,只因为我愿意不计报酬付出,因为在付出一些真心和真情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有收获,既帮助了别人,又使自己获得快乐,也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吧!

作为西部志愿者,我们仅仅只是在做西部志愿者应该做的事情,而勤劳朴实的宁蒗人民却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火辣的赞扬,鼓励我继续向前。

现在,我从乡级中学调到了完全中学,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批改作业,备课,落实学校的教学管理,虽然忙得焦头烂额,但很充实。回首走过的路,虽然没有什么光辉的成就,但是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成熟!

当然,十年是短了些,我们还未来得及欣赏索玛花那迷人的丰姿,还未来得及揣摩彝族年那诗人一般的礼仪,也还未来得及领略锅庄舞那耐人寻味的旋律……是啊,我经历了十年离别之差,曾有过多少个不眠之夜,面对家乡亲人的依依惜别时的热泪,我也曾动摇、后悔过;面对“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也曾胆怯、迷茫过。然而,一想起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以及双肩担负的重任,那迷茫和胆怯就像蛛网一样退去,因为我抛弃的是暂时的儿女情长,却换取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猜你喜欢

桔灯宁蒗贫困学生
丽江宁蒗泸沽湖
丽江市文联组织文艺人士赴宁蒗 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小桔灯下
洗书记
藏书记
中华小桔灯文学社简介
宁蒗县总工会:“两节”慰问暖人心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像宁蒗河一样自然流淌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