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品》中魏文帝评价考辨

2013-04-29刘云龙

学理论·下 2013年7期
关键词:双重标准诗品李陵

刘云龙

摘 要:《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丰碑。钟嵘作为专门评价五言诗的第一人,影响了一代代中国的文人士子,但受到时代风气和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钟嵘对于一些诗人的评价有失偏颇,对于钟嵘在《诗品》中评曹丕诗有不同的意见,将从诗歌流传真伪、诗人评价标准的统一问题以及和曹植的诗歌的比较两个方面入手,探讨钟嵘评价是否正确。

关键词:曹丕;李陵;曹植;双重标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89-02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专门批评五言诗的诗论著作,它和《文心雕龙》组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批评体系的基本框架,其独到精深的见解,常常一语传至千年。

钟嵘在《诗品》中把古诗十九首列于上品之首,李陵次之,王粲为上品第六,魏文帝列于中品第二,同时钟嵘又认为李陵诗源出于《楚辞》,曹丕“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则新奇所计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唯‘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1]对于钟嵘的评价,笔者并不十分赞同。

一、“其源出于李陵”的考辨

钟嵘在《诗品》对诗人之间的继承关系和流派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其分五言诗于三系即《国风》、《小雅》以及《楚辞》,对于钟嵘所做的对于曹丕文学源流的推论“其源出于李陵”则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汉诗“古诗”所载二十一首李陵诗,其中大多为五言诗,逯钦立按语:“然宋检颜延之《庭诰》云:‘逮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2]336又“昭明即据此选篇也,以出于李集,……要之,此二十一首诗即出李陵众作也,又此二十一首种类虽杂,然无一切合李陵身世者。说明既非李陵所自作,亦非后人所拟咏。前贤如苏轼、顾炎武等皆疑之固是。然亦未能释此疑难也。钦立曩写《汉诗别■》一文,曾就此组诗之题旨内容用语修辞等,证明其为后汉末年文士之作。依《古今同姓名录》,后汉亦有李陵其人,固不止西京之少卿也,以少卿最为知名,固后人以组诗附之耳。”[2]337钟嵘《诗品》中所评李陵五言诗按照历代对李陵诗的考证既非李陵所作,更何谈源流[2]336。

第二,在推寻源流的标准上也并不一样。对于李陵诗出于《楚辞》一说,和魏文帝源于李陵诗就体现出了《诗品》中追本溯源的不同标准,前者推源于诗歌产生的感发而后者体现在诗歌的语言及感情上。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汉都尉李陵诗“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怨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除去已考为伪作的《文选》中的诗作,《汉书·苏武传》中载有一篇李陵的送别诗: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竭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此诗确为骚体,从这首送别诗可以看出明显的《楚辞》痕迹,这却和《诗品》专品五言诗相悖。钟嵘在评价李陵诗时对其“文多凄怨之流”做的解释是“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可见钟嵘认为李陵的身世遭遇是其诗风如此的根源,同时钟嵘在《诗品·序》[1]中也说道: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文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得出的结论是命运遭遇所带来的心里感召就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和价值所在。钟嵘认为《诗经》和《楚辞》中的五言诗句是五言诗的源头,而骚体和《文选》中所载李陵诗诗体差异甚大,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钟嵘所说的李陵诗源于《楚辞》,其相通和相承之处在于这种坎坷命运所带来的内心幽愤,而非单纯的诗风和辞藻角度的承袭。但评价曹丕诗时,钟嵘则着眼于诗歌内部,涉及了诗歌的“颇有仲宣之体则”以及语言“率皆鄙直如偶语”,而且细化到了具体诗歌“唯‘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很明显是从诗歌自身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从诗歌缘起的感发而做出的评价。所以追本溯源的标准不一,得出的结论也难免有失准确。

二、“鄙直如偶语”的诗歌内在感召力量

钟嵘所强调的“鄙直如偶语”,是批评曹丕以口语化的语言入诗缺乏丹采。曹氏父子在诗歌创作上体现了四言诗向五言诗的发展过渡,从曹操到曹植,五言诗的创作的数量不断上升,四言诗的比重不断下降,其诗歌的特点也向近体诗有所演进。从曹操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向民歌学习的趋势[3],从曹操现存的诗歌来看,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其特点是用旧题写新内容,叙事成分的增加十分明显,集结在他周围的一大批文人墨客,也都是能诗善赋的高手,曹操的创作倾向自然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曹丕诗歌创作是曹操和曹植间过渡的阶段,也是文人五言诗从单纯的叙事成分增加走向兼有叙事抒情的新层面。曹丕诗歌民歌化更为彻底,而且曹丕也采用现成的乐府民歌的歌词。

曹丕在吸收民歌转化为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尝试了一种新的抒情模式,这种抒情模式既不是曹操的慷慨悲壮,也不是曹植的狂傲骄纵,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篇》[4]中说:“魏文之才,洋洋请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遂令文帝以为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从这几句话中,对于钟嵘“鄙直如偶语”的评价,刘勰并不同意,认为曹丕诗有一种清丽之美,《典论》中用词炼句也不逊色于曹植,所以曹丕是有写作如同曹植一样的诗文的能力。曹丕的性格偏于理性,而曹植偏于感性偏重于自我感受,骄狂随性,况且曹植自幼受宠,也没有曹丕乱军逃生的经历,可以说在曹丕继位之前没有受到过真正的压抑和挫折,所以他的诗在“词采华茂,骨气奇高”的背后实质是一种放荡公子的飞扬跋扈,不懂得节制和反思,同样在文学批评上也没有像样的建树,甚至对文学的价值都没有恰当的认识[5]。曹丕生于中平四年,那时的曹操的霸业还尚未起步,他经历了张绣的叛变,和长兄曹昂的死难,逃脱于乱军之中,凭借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成熟的性格最终成为曹操的继承人,稳健的性格决定了曹丕选择了一种缓慢的传情方式: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哟哟遨鹿,草草鸣麂。翩翩飞鸟,挟子归巢。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咏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是不保。

这是曹丕怀念曹操写的《短歌行》,俯仰之间使人感受到的是物是人非的思念之情物犹如此,思亲之情人何以堪,一点点的诉说着自己的忧心,直到全诗的结尾才娓娓道来“怀我圣考”,仔细品味,发现这诗的字里行间有着内在的心理联系,平白的口语中似乎有种和曹丕面对面交谈的感觉,换作曹植,这一首诗用一句就够了“呜呼我皇考,弃我何其早!”,这种哀号似的诗句难道就不鄙直了吗?从曹丕的诗句中看是真挚的感情,也是真正和人正常感情发展相符合的抒情方式。所以曹丕是以“鄙直的偶语”抒发着绵绵情意,这是他独立于曹操、曹植之间的独到之处。

此外,曹丕和曹植也都常常托物而言志,但他们借物抒情的方式,或者说功底相差甚远。曹植的《野田黄雀行》抒发着对曹丕的不满,他的不满充斥满纸,甚至扑面而来: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罗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下来谢少年。

这是曹植不得志的时候,同样曹丕在未继位之前一直是被压抑的,他的《猛虎行》:

与君媾新欢,托配于两仪。充列于紫薇,升降焉可知。梧桐攀凤翼,云雨散洪池。

黄节在为这首诗做注时说《魏略》中有“太祖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故有“升降焉可知”之语[6],同样是政治上的压抑,两个人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在这两首诗中,曹植的诗的确“词采华茂”,但曹丕的偶语中也有不易发觉的炼字的痕迹,一个“攀”,一个“散”,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精炼准确,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相对曹植来说技高一筹。

再者纵观曹丕与曹植的诗作,曹丕的诗作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从头至尾是一个整体的感觉,曹植的诗作有时有虎头蛇尾的感觉,当曹植的感情在诗歌的前几句完全释放之后,就像樯橹之末不能穿鲁缟一样,虎头一过就难免狗尾续貂。

三、结论

对于诗人的追本溯源,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说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但碍于时代影响以及托名假作,和主观臆断的因素,评价魏文帝源出于李陵,缺乏诗文依据,同时追本溯源的标准也并不统一,所以有失偏颇。对于魏文帝诗歌的评价,过于主观臆断,虽然钟嵘急于扭转当时诗坛风气,但妄下断言,有失公允。

清代大儒王夫之在《姜斋诗话》[7]中这样说:“曹子建铺排整饬,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侯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王夫之在曹丕、曹植两兄弟中最为推崇曹丕,他所说的原因就是曹植的骨气和词采是可以学的,以词句取胜,是容易成名的,而不像曹丕以神韵取胜,非常人所能学来的。笔者觉得这段话是对钟嵘最好的回应,好的诗歌不能过分地拘于一见钟情,而是要经得起慢慢品味。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译注[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余冠英.三曹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刘勰著.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7]王夫之.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8]章新建.曹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双重标准诗品李陵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朔风又起
海萌辉二十四诗品纂刻作品欣赏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诗品出于人品
吴英昌《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双标
双重标准惹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