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的思维绽放异彩

2013-04-29程燕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故园肖邦景色

程燕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借助导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决定本堂课的重难点,以学定教。并且借助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肖邦故园》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译文,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更应该注重教师的引导。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我把思路定位在“方法—景物—情感”这条线上,作者运用对比、比喻、通感等手法写了肖邦故园的景色,从中引发肖邦及其音乐的联系,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深深眷念之情以及作者对肖邦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音乐创作的特点与故园的联系。

2.理解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作为写景散文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故园的景色,为什么要运用这些手法,它们有何作用。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上课之前播放肖邦的《小夜曲》

师导入:在19世纪的欧洲流行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作为“第二个莫扎特”的肖邦,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用他的音乐给了我们很多的感动,那他的音乐中有哪些感人之处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

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师:通过对大家导学案的批改,我发现大家的共同问题在于没有抓住文本,所以我们这堂课的学习方法就是抓住文本、理解情感、解决问题。所以请大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本组的任务进行讨论,形成最终答案,展示到黑板上。

【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一步,也是保证后面教学进程顺利进行的关键。这个过程是把之前学生自主完成的导学案经过讨论,加以完善,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板书自己的答案,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师:大家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一定的情感(板书“景物”,“情感”),那雅-伊瓦什凯维奇又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景物呢?

生:肖邦故园。

师:文章开头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肖邦故园?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朴素的小屋。

师:那作者在第二段中写道:“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舍”。为什么要用“惟独”二字呢?

第一小组展示

生(第一组代表):这句话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文章第1段“曾经是个热闹的地方”。第2段“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惟独”留下了它,说明它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肖邦的故居,它还是波兰人民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是肖邦艺术成就、肖邦爱国精神的象征,因此,用“惟独”二字,突出了小屋的价值、在波兰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表现了肖邦的影响力之大以及作者对肖邦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师:既然肖邦的音乐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其根源在哪里?

PPT出示第二组展示题目:仔细研读第13-19段,探究第13段“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这句话中“清流”的含义。

第二小组展示

生(第二组代表):大家请看第13段中“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这句话,所以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清流”应该指的是肖邦音乐的创作灵感。

师:大家注意看第14段中“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清流涌来”,那是不是说他们从肖邦的音乐当中获得的东西就应该是“清流”呢?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清流”应该指的是民族精神。第15段中“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所以,我认为应该指的是民族精神。

生:我们小组也认为是民族精神,第18段中“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了民族的最深层。”还有第19段“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也能证明这一点。

师:刚才大家补充的都很好,也都能从文章当中找出依据。那同学们第17、18段中的重要语句呢?“最美好的东西”“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用大家刚才的解释可不可以说我们听了肖邦的音乐就是在和肖邦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感受到他音乐当中透露出来的那股爱国精神,所以“最美好的东西”是不是也就可以理解为民族精神?

生(第二组代表):我同意你们的观点,这里的“清流”应该指的是民族精神。(修改板书)

【这一部分的安排主要是通过挖掘文本当中的重点词语,以此为突破口,深度理解肖邦音乐的影响力和产生如此影响力的内在根源,从而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出肖邦在音乐当中表现出来的巨大的爱国热情。在这个环节中,不求小组展示很完美,关键是能引发其他小组的讨论,形成争辩,在一步步引导中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真正做到生帮生,让学生从自主讨论、质疑补充中展示自己的风采。】

师:因为肖邦的音乐中含有一种民族精神力量,所以才在波兰,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肖邦的音乐与肖邦的故园有什么联系呢?

PPT出示第三组展示题目:

文章第3-12段,写到了故园周围的景色以及肖邦在故园的生活,这与肖邦的音乐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第三小组展示

生(第三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把这部分分成两块,第一部分:第3-8段,第4段中“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第8段中“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最理想的序曲。”从中可以看出故园周围的景色和肖邦的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9-12段,第9段中“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第11段中“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来肖邦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之情。

生质疑:你刚才回答的第一点,故园景色和肖邦有着密切的联系,那我还是不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到底是什么?

师:题目不是问景色与音乐的关系吗?那能不能从文中找出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再把二者结合起来看呢?

生:第7段中有,景色的特点是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师:那音乐呢?仔细阅读第8段和课文注释,小组讨论。(小组讨论)

生:是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而课本注释提醒我们蔚蓝色调的特点就是幽远、深邃、宁静而安详。

师:很好,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播放了肖邦的《小夜曲》,大家能感觉出来肖邦音乐的特点吗?

生:就是那种宁静、优雅、含蓄的感觉。

师:很好,那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第三组代表):是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故园景色孕育了幽远、深邃、宁静、安详的音乐风格。(修改板书)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汪曾祺的话。

PPT展示:“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受?……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风格。——汪曾祺”

既然故园给予了肖邦音乐创作的无限源泉,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故园的四季美景。在欣赏之前,我们一起来把这几段优美的文字朗读一遍。

PPT出示第四组展示题目:阅读第20-27段,这几段写到了肖邦故居的四季之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问作者这样写的妙处在哪里?

第四小组展示

生(第四小组代表):这几段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比如“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瓢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景色的描写更加的形象。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那你认为最主要的修辞是什么呢?

生:通感。

教师用投影展示体现通感修辞的句子。(略)

师:同学们看看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将视觉或嗅觉转化听觉。

师:那是为何呢?作为一个小说家去写一个音乐家,最恰当的语言莫过于此吧,他符合肖邦作为一个音乐家的身份特点。

生:作者是想把四季美景和这音乐相联系“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师:很好,般配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小组讨论)

生:春天的景色特点是温柔的,夏天的景色特点是悠扬的,这正符合肖邦音乐的特点。

生:秋天给人一种深沉的郁闷之感,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肖邦在经历自己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时候那种痛苦,以及从音乐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波兰不会亡的”信心。这一点大家可以看预习案中的《了解肖邦》,同时在肖邦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生:冬天很静寂,可是只有肖邦的音乐长存,因为你能和肖邦在一起促膝谈心,和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发生心灵的碰撞,所以最美的是冬天。这样也能看出肖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师:很好,大家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联系肖邦的音乐,除此之外还能看出其他的吗?

PPT展示: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生:这就好像是人生的四季一样,这是肖邦人生的四季,反映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一生。

【这一部分是这堂课的重难点,学生展示起来的确有难度,但小组通过讨论后还是能够得到一二的,而难度较大的部分,而肖邦故乡孕育的具有波兰特色的肖邦音乐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为了让学生能有直接的体会,除了结合课本注释对“蔚蓝色调”的解释,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播放了一段《小夜曲》,在这时就提醒学生联想刚才的音乐,学生就更能把握所谓的“波兰特色”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发讨论花园与音乐的般配,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抓住了第20段在文章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考虑的,对于这四季美景的解读,离不开对这句话的理解,只有把“般配”之处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会肖邦音乐的魅力之处。】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从作者的优美文字中体会出来的花园景色与肖邦音乐的般配之处。那我们把它放到整个专题里面来看,和我们之前所学的《祖国山川颂》和《长江三峡》来比较一下,它们在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有何异同?

第五小组展示

生(第五小组代表):这三篇文章都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的是前面两篇文章都有从时间的角度来写,比如《祖国山川颂》中写到祖国一年四季的景物,《长江三峡》则是按照游记的时间来写。

师:等会,我能打断你的发言吗?我们刚才问的应该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而不是方法吧?

生(补充):它们三者都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即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前两者在于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这篇文章则是抒发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对肖邦的敬仰之情。

师:很好,三者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也就是说景物是抒发情感的载体。除了抒发情感外,《肖邦故园》还通过景物的描写引发议论。例如对故园景色的描写突出了肖邦音乐中带有的波兰风光特色,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情怀,故园一年四季的景色描写是为了和肖邦作为音乐家的身份相符合,反映了肖邦创作的一生。

(生修改板书)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把这篇文章放到专题中去思考,体会情感的同时,要了解这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作用上的独到之处,这也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所在。】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较长的文章,长文短教,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因此我精心准备了相关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充分预习。这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一要有梯度性。因材施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级别的题目,既能考虑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又能使基础好的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二要有探究性。一堂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不仅仅是把错误的答案变成正确的答案,并且要在得到一个答案的同时能引发其他更合理的答案,一个问题的解决能带动多个问题的解决,这才能使课堂真正动起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

猜你喜欢

故园肖邦景色
和谐故园
追忆的故园
《海那边的景色》
“钢琴诗人”肖邦
咦,春天!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遥怜故园菊花开
肖邦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秋天de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