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生活创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3-04-29林纯
林纯
摘 要:主要分析了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生活的现状,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党员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对新时期高校党组织生活创新模式进行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力求改变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低效低质等弊端,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实效性与教育功能。
关键词: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生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55-02
高校是汇聚人才的基地,更是培养一批高素质有文化学生党员的摇篮。高校的党建发展,依靠的基层力量在于各个基层党组织,抓好基层党组织生活这一环节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切实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稳固组织生活的质量。
一、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内涵
基层党组织生活是党支部对党员定期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基本阵地,是党员接受党支部规范化、系统化党性培养的渠道。
严格来讲,组织生活是党章中明文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务必要将其笃行践之。它的基本功能除了常规的党员推优发展、通表、转正大会,学习中央和传达上级的政策与文件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生活深入了解党员近期的思想动态,监督党员的行为规范,通过开展理论学习,自我批评,来提高党员的素质,坚定党员的理想与信念,进而增强整个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生活的现状
独立学院属于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新生事物,在教育资源、教育观念上与传统的公办院校存在不平衡。由于成立年限都比较短,在党建工作方面许多机制基本沿用母体公办院校的模式进行,起步晚、体制不成熟,缺乏有效可循的党员发展与管理模式,党建工作边缘化。特别是独立学院党组织生活的现状都一味地偏重于常规例行地发展党员,却轻视党员的教育培养与管理。也就是基层党组织生活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战斗堡垒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层党组织的结构复杂及制度无法落实
大多数独立学院党支部队伍庞大,结构复杂,并且呈金字塔组成。由于独立学院发展党员程序的特点,造成在底层的积极分子数量众多,人数远远超过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正式党员多数集中在毕业班,在校的正式党员数量稀少,整体结构不均衡。导致考察工作难以进行,经常都出现一名党员同时培养几名积极分子的考察模式,基层组织生活的质量难以保障,党员数量的发展与质量不协调。
党支部成员甚至是跨专业、跨年级组成,党员之间彼此不甚了解,甚至互不相识,在开展党组织生活进行学习讨论时,有的党员根本没有发言机会,也无法提意见,更别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系列的培养教育、谈话只能走走形式,组织生活的实效性浮在表面。
再者,独立学院学生党支部由于其制约性,在制度建设方面并没有规范化,系统化。如缺乏党组织生活例会制度,缺乏强有力的考勤制度,缺乏长期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合理的奖罚分明制度等等。
(二)基层党组织生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近年来,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数量的激增,发展党员的工作量增大,基本上组织生活都陷入发展党员的固发展模式和程序,形式单一,呆板枯燥。而恰恰与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特点背道而驰,导致长久下来使得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存在逆反心理,积极性大大下降,甚至通过不同借口来敷衍不参与组织生活。
(三)基层党组织缺乏强有力的党务工作队伍
独立学院基层党支部书记基本上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兼任,从各个独立学院实际情况来看,每个辅导员所带学生少则两三百人,多则四五百人,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对于兼任的党支部的工作严重精力不足,难以细致开展工作。大多数辅导员刚踏入工作岗位,本身对党建工作缺乏研究,对党员发展程序业务不熟悉,缺乏支部建设的经验,加上辅导员本身流动性大,支部书记更换频繁,支部的建设不能形成系统化,甚至出现偶尔脱节现象,组织生活的开展难度增大。再者,对于党务工作者缺乏一套有效激励机制以及业务培训机制,也没有为党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在支部建设方面缺乏动力。
三、基层党组织生活模式的创新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培养模式以及学习内容上与传统高校有着一定的区别,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与新的问题。并且随着独立学院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流动性强,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提高学生党员基层组织生活的质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党支部的基层组织生活,探索组织生活的新模式,新思路,新形式,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等等,使组织生活形式赋予新时代的气息,赋予新的生命活力,体现新时期组织生活的先进性。
(一)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其一是对学生党组织生活的思路创新,打破原有对组织生活的思维模式,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新时期的组织生活不仅仅具有严肃性,更加具有活力。组织生活要打造出“深入基层,活力基层”的品牌特色,不仅仅是上级书记与委员对党员的信息传达,而是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原则,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规划党组织生活。转变传统的空谈国家政策文件的观念,不管传达任何政策与精神一定要与学生的身份紧密联系起来,要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相挂钩,引起大家的共鸣,激发大家共同参与的热情。
其二,对支部建设理念的创新,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宗旨。学生党员是在高校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发展培养起来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也应该作为高校区别于其他单位党建工作的新举措。构建独立学院学习型党组织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动力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党组织中,不断超越自我,创造自我,进而提高整个党支部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二)体制创新
建章立制,完善制度是保障党组织生活质量的保障。体制创新体现在传统的党建制度资源上,要结合新的实践,新的形势,大胆改革废除不合适的制度,重建具有较强约束力又有可行性的党建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织生活制度,完善一套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党员发展制度,严格执行组织生活考勤制度,党课党校培训制度、入党联系人制度、群众意见征求制度、上级党组织专人谈话制度等等,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是进一步把握党员质量的保证,使党员的数量与质量相协调发展。
另外,配备一支强有力,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制定一套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制度,晋升制度,有效激励机制,对一些业绩突出,争先创优的党支部书记等进行表彰和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
(三)载体创新
党组织生活的载体创新与党组织生活成效具有最直接的关系。载体创新包括组织载体、网络载体、实践活动载体等等的创新。
独立学院现有党支部组织载体都是以系、专业为组织机构模式,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多,严重制约了组织生活的发展,影响了组织生活的质量。为此,支部建在班上和支部建在宿舍区将成为党组织生活的重心基地。考虑到班级或宿舍为新的组织载体,更加利于党员之间的沟通,也利于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利于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利于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党组织生活呈现“小型、有效、灵活、多样化”的趋势。
通过网络载体改变传统的组织生活方式,使组织生活信息化、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党组织服务,各级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党建主题网站,建立平等交流的网络党支部,过网上组织生活,开展网上党小组讨论会等等。在网站上实时更新关于党的建设、方针、党务指南、党员风采等资料,积极引导网上正面舆论势头形成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论坛交流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排疑解难。
新形势下的党组织生活应该深入广泛开展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集合时代特点,丰富党组织生活的内容。党支部组织生活应该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如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三下乡扶贫,寻访革命基地以及老党员足迹等等,可以促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国情,亲身感受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深入了解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为解放国家所进行的不屈斗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民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总而言之,面对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独立学院形式化、公式化的基层党组织生活,创新基层党组织生活模式是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源源动力。只有调动起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组织生活形式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基层组织生活富于实效性,进而使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得以提升,增加对基层党组织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胡博,冯晓丽.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10,4:29-32.
[2]肖艾平,李绍球,等.独立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效性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54.
[3]谭马利,林金亮.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90):48-51.
[4]陈志峰.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问题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1-85.
[5]赵奕,莫丽梅.独立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10,(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