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曙光小学 走近邯郸教育
2013-04-29刘丽杰
刘丽杰
2012年9月,我作为“黑河市首批后备校长赴名校挂职培训”的成员之一,从祖国北疆南下燕赵大地,来到文化底蕴深厚的成语故乡邯郸市,挂职于丛台区曙光小学。三个月的学习生活,为我打开一扇窗,推开这扇窗,让我领略了曙光小学“我主动”教育的无限风光,让我透过曙光看到了邯郸教育的霞光万丈。我惊喜于“我主动”教育思想在曙光孩子们身上的个性展现,更感受到“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校本革命在邯郸教育大地的硕果累累。带着一份敬仰之情,一份渴望,我融入这样的一个集体。我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一、感受曙光精神,领悟教育真谛
曙光小学的“我主动”教育体现的正是对教育真谛的追求。曙光小学多元、国际、现代、高点的定位,凸显了学校高品味的追求,一种理念、五大体系、十大目标让每一个教育个体在“我主动”中发展。“我主动”教育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办学思想与教育模式,是运用有效机制和措施来充分激发、唤醒师生的主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和构建。它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中,体现在管理者在发展空间的创设上,体现在多元发展性评价上,体现在每一位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气质上。
二、反思邯郸教育,收获教育理想
我们有幸走进曙光小学,近距离地感受了邯郸教育的发展,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元的。
思考一:把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变成执政实践是邯郸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邯郸教育发展有得天独厚的大背景,这背景就是政府强大的支撑。邯郸市委书记郭大建说:“教育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市长郑雪碧说:“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2009年,邯郸在全市中小学兴起以理念革命、校长革命、师本革命、课业革命、评价革命为内容的校本革命;2011年《邯郸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11年邯郸市正式出台了1号文件,将“强力推师能,创建新课堂”作为一种纲领性文件确立下来,借行政之力,举全市之智全面创建新课堂。邯郸市在课改行动中,提出了”两不四快”的要求,即不怀疑、不争论;快领会、快部署、快行动、快见效。教育局在整体上则强调做好四个推进:一是全员推进,即所有学校所有教师都要用新课堂模式授课;二是科学推进,即在新课堂实施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讲究科学的方法;三是评价推进,即各学校要结合实际,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推进课堂改革;四是要加快推进,即全面实施、全面推开。邯郸市实施新课改以来,上下一盘棋,打造百花齐放的邯郸教学模式群。
思考二:一所成功的学校一定有一个专家型的校长。
与曙光小学传奇校长彭宝祥的接触让我目睹了专家型、学者型校长的风采,知道了科学管理的内涵,体验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成效,领悟到了因地制宜办特色学校的“真谛”。“教育是个示弱的艺术”“有信心不一定能成功,没有信心一定不会成功”“再好的制度,也要关注人,教育最重要的事就是解决好人的问题”……从他的语录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管理智慧和育人智慧,他的模块式管理、他的“我主动”的教育思想。他在学校树立共同管理的新思想——学校是师生共同的学校,权利应该回归全体师生。
思考三:一所有办学特色的学校一定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彭校长相信教师的能力,乐于他们取得成绩,获得成功,众多的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他们的具体举措是提出打造曙光小学“CDG”学科团组的建设目标。“C”即合作,就是要搭建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让教师在交流中聚焦观点,碰撞思想,实现共享;“D”即思考,就是要创设情境,让每位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都成为课堂的思考者,形成专业的发展态势;“G”即成长,就是要创造机遇,通过团组打造,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为新课堂内涵发展积蓄力量。目标确立后,通过搭建新课堂自我反思平台自录自评活动,提供新课堂建设的专业支撑、课堂观察和科研课题引领;破解新课堂操作的瓶颈问题,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讨,在研讨中进步,并形成了专家引领指导教研、骨干示范、联合教研、教师为主、专题教研,开创了师生共研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为新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思考四:一所名校的打造一定要把目光盯在教育的核心地带——课堂。
2010年,曙光小学开始主动课堂的实践研究,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实践,探索出“主动课堂241”教学模式:“2”—课前主动复习、主动预习 ;“4”—课上主动交流、主动展示、主动质疑、主动梳理;“1”—课后主动拓展。现在的曙光小学,学生我主动的意识与行为触手可及,随意走进一个教室,都能感受到课堂轻松愉快、紧张活泼的氛围。“我展示”“我质疑”“我补充”的声音此起彼伏,孩子们合作交流、展示反馈如行云流水。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弛”。正是课改后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千千万万所像曙光小学这样的众多名校,引领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他们的特色,有着其它学校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优势,对内作为一种凝聚力,对外作为一种品牌,代表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某些前沿和最高水平。半年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名校的风采,看到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我们将会把所学所思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上,为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