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战略机遇 实现联动互动
2013-04-29孙月平
孙月平
近几年,覆盖江苏全省的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渐次形成:一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二是省级层面的战略规划;三是各市承担的国家、省级改革发展战略试点。当前我省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区域联动互动,将这三个层次的规划在各个地区进行整合、叠加,形成合力,推动机遇的车轮运转。
区域经济联动互动的理论内涵
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联动发展,其理论基础都是非均衡发展,是以效率优先为导向的。如果非均衡发展到了难以驾驭的程度,必将出现区域经济体两极分化。省委明确提出:“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质是促进江苏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其核心是确立公平增长的导向。
从区域共同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是江苏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与转变。在这个背景下,江苏各地区发展不仅要注重联动,更要强调互动,在互动中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推进合作,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最终实现江苏整体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从区域联动到区域互动,是区域合作的两个不同阶段。联动是区域合作起始阶段,互动是区域联动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合作向纵深推进的外在表现和客观实在。区域互动发展一方面包含了“区域联动发展”、“区域共同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面,又更多地体现了相互促进、互助互动,以求获得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外生动力与内生动力的统一,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
在江苏目前的发展阶段,区域互动发展应当达到如下目标:一是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二是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得到控制并逐步缩小,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五是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这五大目标是互相联系、互为促进、有机统一的。从江苏省域来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差距过大,以及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突出。
江苏区域经济联动互动发展的走势
由“单向接轨上海”转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开放式复合经济”。江苏主要的经济重心区,实质是上海辐射圈内的腹地式经济区。近几年,苏中苏北跨江大桥、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与苏南和上海的交通通道日益便捷,加之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正在积蓄起跨越发展的巨大能量。苏中苏北在长三角层面正在逐步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同时,在省域层面,正在逐步培育新的“潜在”增长极。由此江苏区域经济正在由上海向苏南地区单向辐射的封闭式腹地经济向三大区域整体联动互动的开放式复合经济转变。
从“一沿”转向“四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生产力布局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从沿沪宁线,到沿江,到沿东陇海线,再到沿海。江苏既沿江又沿海,处于国内、国外双向开拓和内陆经济与海洋经济交汇融合的中枢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将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的优势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江苏的综合优势。江苏沿江通道,沿大江大河向上游延伸,与长江中上游相连;陆桥通道,横贯中原通达西北,这两条通道如同千年树根,“深扎大地”;而沿海通道则具有极强的“开放性”,面向海洋与国内外广大港口城市相联系,如同神龙之口,“海纳百川”。这样,江苏沿海坐拥国家级三大轴线交汇处,外可吸纳国际产业资本,融入全球产业链,内可深入黄金水道和大陆桥,联络广阔腹地,可谓开放性、根植性俱全。
从苏南向苏北的“转移发展”转向南北“互动发展”。近几年,江苏进一步推进苏南苏北联动开发、跨江开发,形成了“以南带北、南北共建”的开发模式。苏南地区充分利用苏北和沿海地区的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内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凤”。沿海开发中的产业规划,使得苏北地区既能迅速承接苏南转移出来的工业成果,又有机会在较高的起点上与苏南进行合作。通过重点推进三个方面联动,即联动发展沿江苏北产业、联动推进园区建设、联动建设基础设施,使苏北与苏南两大区域在产业方面的联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转移发展”逐步演变成“联动发展”。
从由“陆一海”转向“海陆互动”。过去,从各地经济规划和发展思路上看,只是把海洋经济当作陆路经济的延伸,更多地抱着索取资源的心态,更多地关注如何充分利用沿海的航运等其他沿海资源带来的经济价值,使它能够转换成为产业和财富。这就导致江苏沿海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有部分资源开发过度、利用效率下降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开发不足的问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开始注重“陆海统筹”问题。一是纠偏,既不能重陆轻海,也不能重海轻陆;二是统筹,即在陆域、海域之间,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产业融合和综合管理,在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组织区域性联动、互动,从而把海陆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
江苏区域经济联动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第一个层面,推进“南北统筹”,即利用长三角扩容、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机遇,推进江苏三大区域产业重构。苏南地区必须着力推进现有产业大规模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实现“腾笼换凤”,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苏中苏北地区要积极融入“长三角”,推进新型工业化、国际化发展,依托优势产业,突出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变地缘优势为招商优势,吸引“长三角”发达地区的资本投向苏中苏北的资源、物流、农业、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鼓励外资参与新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等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要素聚集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工业化形成互动格局。
第二个层面,推进“东西统筹”,即利用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等机遇,把江苏沿海与西向关联的徐州、宿迁、淮安、泰州及扬州几市联通,依托沿海港口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港口物流功能,使之成为开发沿海、带动苏中苏北的重要引擎。苏中苏北地区要放大沿海开发效应,推进陆海联动、城市带动、产业互动。加强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要素流通的市场机制,为沿海开发提供更大的腹地空间支持;促进地区间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促进要素和资源加速集聚;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社保等多方面互联互动、融合发展,实现共赢。
第三个层面,推进“内外统筹”,即利用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等战略机遇,江苏沿海对内服务中西部,对外面向东北亚,推进全方位开放。在服务中西部方面,进一步加强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完善机制,搭建载体,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形成区域合作的新动力。构建对接中西部的区域交通网络,着力打破重大基础设施“瓶颈”,尽快形成连接中西部的公路网、铁路网和港口群,强化对接中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依托本地产业优势,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协作,培植壮大优势产业项目。结合江苏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省外发展基地,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东推进对外开放。
区域经济联动互动,目的是发展,难点在协调。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把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协调与合作视为联动互动发展最重要的突破点,从而提升合作功能和效率,在互动合力发展中实现1+1>2的效果。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苏南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科技、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网络向苏中苏北延伸。构建“普惠、均等、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城乡间均等化。整合现有考评体系,把区域协调发展列为一级指标,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定位和发展实际,实行分类考核,重点加强对社会发展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考核。
(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