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意识问题及查默斯的意识解释新路径
2013-04-29檀沐延徐立江
檀沐延 徐立江
摘 要:人们对于意识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现今,意识问题又重新回到了科学研究的领域,再度引起科学界的关注。查默斯是当今意识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针对意识的解释问题他概括出六大观点。基于对意识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对查默斯主要观点做出介绍与评析,以丰富我们研究意识问题的视野和角度。
关键词:意识本质;思想;经验;信息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63-02
意识是一个明确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很长时间以来,意识被科学界视为一个“禁地”,一个巨大的、令科学尴尬的异常现象。但是或许没有心灵的任何一方面比意识,我们关于有意识的经验更熟悉,或更令人费解的。意识的问题,无疑是当前心灵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意识是什么,它如何涉及其他东西,如无意识、现实方面,这些我们都需要了解。
一、意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当一有人类的时候就有可能被提及了。新石器时代的丧葬习俗用来表达精神信仰,为人类关于意识本质的最低限度的反思提供了早期证据。史前的文化也同样可以发现总是接受某种形式的精神上的,或至少是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这些观点显示了对于意识一定程度的反思。
然而,有些人认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意识是在荷马史诗时代之后出现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历史发展。根据这种观点,早期人类至少不是用我们今天所用的方式来把他们自己作为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主体来体验。另一些人也声称,即使在古典时期,也没有对应于“意识”的古希腊单词,虽然古人谈到很多与心灵有关的问题,但是还不太清楚他们对于我们现在作为意识来思考的东西,是否有任何特定的概念。
在17世纪早期,意识成为了思考心灵的整个中心。事实上,从17世纪中期贯穿19世纪后期,意识被广泛认为是心灵中基本的或明确的东西。笛卡尔从思想这个层面出发定义了这个概念。在《哲学原理》中,他写道:所谓思想,我理解为在我们心中并为我们直接意识到的一切[1]。
后来,在17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洛克在《人类理解论》的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一个类似的或许更有力的主张。他认为,因为人们在睡着的时候不能感知到灵魂,所以不能断言有没有灵魂存在于人的身上,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感知到它,就不能在任何时候(无论是醒着还睡着了)进行思考,它对于我们的思想来说是必要的,并且永远将是必要的[2]。
洛克显然果断放弃做出任何一些关于意识的基础及其与物质关系的假设,但他明确地把它视为对于思想以及个人特性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洛克同时代的莱布尼茨,则从他的数学分化和整合工作中描绘出了可能的灵感,从而在《人类理智新论》中提供了关于心灵的一种理论,即可以允许有无限多的意识程度,甚至允许一些无意识的思想,即所谓的“极小的概念”[3]。
尽管有莱布尼茨对无意识思想可能性的认可,但是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思想和意识的领域被或多或少视为是相同的。无论是洛克,休谟或詹姆斯·穆勒所追求的联想心理学,都旨在探索有意识的思想或理念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的原则。詹姆斯·穆勒的儿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则继续他父亲的联想心理学的工作,但他认为,理念的组合可能会产生出超越其心灵构成部分的生成物,从而提供了一个心灵突现的早期模型。
随后,康德在十八世纪后期批判了纯粹的联想心理学的方法,他认为,对经验和现象意识的一个充分考虑,需要一个更丰富的心灵和意向性组织结构。康德的现象意识不能仅仅是一个相关理念的继承,而且必须是位于客观世界的,依赖于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而构造成的有意识的自我的经验。但是在英美世界,进入到二十世纪,联想心理学的方法对哲学和心理学仍然是有影响力的。在德国和欧洲的领域,通过胡塞尔、海德格尔、庞蒂的工作和其他把意识研究扩大到社会,身体和人际交往领域的人的努力,逐渐引发了现象学的研究。
在十九世纪中叶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开端,心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意识,并且内省的方法占主导地位。二十世纪初,尽管例如格式塔心理学仍然坚持把意识当成欧洲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从科学心理学里已经看到了意识的丧失,尤其是在美国伴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逐渐发展起来,重新开始把重点放在解释的认知能力上,如记忆、知觉和语言的理解。虽然行为主义的掌控力开始减弱,但是意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仍然是一个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话题。
直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关于意识本质和基础的科学的和哲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复苏。当意识研究再次回到讨论中时,立刻就有一个快速扩散的研究,并产生大量的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及引进专业的期刊(如意识研究期刊,意识和认知,灵魂等),产生了专业协会(意识科学研究协会ASSC),专门致力于其调查研究的年度会议(走向意识科学)。
二、解释方案的多样性
理解意识的任务是个多样化的工程。不仅可以从心灵的不同方面对意识进行说明,同时它也开放于可能被解释或建模的研究方面。理解意识涉及的不仅是多重解释而且涉及了它引发的多重问题和所需的答案。
此外,关于“如何”的问题侧重的是解释,而不是描述。它要求我们解释意识的基本状态和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解释的选项都涉及解释意识的某种或某方面的可能性,但它们在特定解释方案上,解释项的限制上及解释标准上有所不同。
为此,作为当今意识问题研究领域重要人物的查默斯,对有关意识的形而上学的各种观点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将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观点分为六类,我们将这些主要的观点罗列如下:
1.类型A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认为,在物理事实和现象之间不存在认识上的鸿沟,或者至少任何明显的鸿沟都是可以弥合的。
2.类型B唯物主义:B型唯物主义者认为,在物理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鸿沟是一个认知上的概念,但他们拒绝推断这是一个本体上的鸿沟。
3.类型C唯物主义:该种唯物主义认为,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认识上的鸿沟,但是这种鸿沟可以在原则上是可以进行跨越的。
4.类型D二元论:根据这种观点,物理领域并不是因果闭合的,现象属性对物理世界产生着影响,实体既具有物理属性也具有现象属性,但是现象属性在影响物理属性上是不可还原的作用。
5.类型E二元论: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副现象论,即现象属性与物理属性在本体论上是不同的,物理状态可以对现象状态起作用,但反之不可。
6.类型F一元论: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物理实体的构成属性之一,其位于物理实在的基本层次,但具有在自然界中的基本地位[4]。
三、查默斯的新路径及其评析
查默斯在研究意识问题时明确区分了两类问题,即“易问题”和“难问题”[5]。所谓易问题就是那些可以直接由计算或神经机制的术语予以一致的解释和理解的意识现象,而“难问题”始终抵制这种处理方法,认为存在一个“解释鸿沟”,即一个一致但不完备的状况。查默斯曾坦言,从性情出发他是倾向于唯物主义还原论解释的,但是要说明意识问题时,必须要做超出其资源范围的努力[6]。因此在以上六种关于意识研究的观点中,查默斯是明确主张第六种的。他认为意识是物理实体的内在属性,有其基本地位。所以他反对物理学、认知科学和行为主义的还原性研究纲领和其否定意识本体论地位的行为。他明确表示,意识的还原解释是不可能的,要理解和研究这个意识之谜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寻求非还原的研究方法。
为了回答这个意识研究中的难问题,查默斯提出了“信息的双重方面理论”。查默斯认为意识是不可还原解释的,并且这种理论将信息与经验融合为一体,认为信息既有外在的、形式的方面也有诸如经验的、内在的方面。根据他的观点,信息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最具普遍性的事件,因此,信息及其所内含的经验就有可能不依赖于生物的、神经的过程,甚至不依赖于人脑。这种观点与强功能主义认为精神状态等同于物理状态是因为其因果关系而非物理构成有许多相似之处。此外他强调,经验虽然完全是由功能组织决定的,但不等于说经验就是功能组织,大脑的神经结构与经验的相关是间接地,通过其对功能组织的作用而体现出来。因此查默斯也称这种功能主义为非还原的功能主义。
查默斯关于意识研究的理论虽然初具模型,但正处于发展之中,且其见解的独到之处还是值得我们仔细品评的。
首先,查默斯强调了意识的实在性和其非还原的本体论地位,这与还原论研究纲领相左,另辟蹊径形成了意识研究的一个新的方法论研究倾向。他反对物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行为主义等对意识研究的不完全性,反对还原性研究纲领,这为意识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查默斯的意识本体论地位并不是强有力的。他徘徊于一元论和二元论之间,因此其非还原论的主张也并不是很彻底,而是将有意识的经验还原为一种功能组织状态,将神经活动还原为功能组织活动,其非还原主义只是原则上的,而非彻底的。
其次,查默斯对于大脑的功能组织和物理构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虽然目前对于神经相关物的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大脑的物理构成即神经相关物对于意识经验的作用是不可回避的,相对于处于较高层次的功能组织来说,物理构成毕竟是更基础的方面。
再次,查默斯在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将经验与信息相等同,还有待商榷。在查默斯看来,觉知是与意识相联系的现象,比如认知系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等,与其相关的各种功能现象。因此与意识最直接的相关物就是觉知状态,这种推断是比较勉强的。另外,也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与意识相联系的。在人脑大量的信息中,只有进入到注意中心的信息才能最终到达意识。如果查默斯将信息等同于经验,那是否也承认经验是犹如信息一样普遍存在的?这种倾向终将会陷入“泛灵论”。
参考文献:
[1]勒内·笛卡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
[2]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
[3]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
[4]David J.Charlmers,Philosophy Program, RSSS,Australian Nati-
onal University,Canberra, ACT 0200, Australia.chalmers@anu.
edu.au
[5]David J.Charlmers,Facing Up to the Problem of Consciousb-
ess,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2(3),1995:200-219.
[6]David J.Charlmers,Conscious Mind:In Search of a Fundam-
ental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