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条件下美术欣赏课的选择性教学

2013-04-29祁敏轩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选择性多媒体技术

祁敏轩

【摘要】在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和帮助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对于高校美术欣赏课的选择性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选择性 美术欣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7-02

选择性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的变化在授课形式和教学设计等方面适当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取舍、重组、变化,以达到预期的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选择性往往带有条件性、预设性和貌似不合理性,然而教学效果却具有出奇性和高效性。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由于是对特定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往往会涉及到视觉等诸多感性方面的知识,比如造型、色彩、光线、构图、空间等,在多媒体技术大量运用之前,在所谓的传统教学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仅仅是在课本、教师和黑板之间展开的,教学效果经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条件好些的学校可能还有幻灯机辅助教学,但是在图片及作品上的具体操作和相关的知识链接以及作品的同步对比方面却是无法进行技术操作,总觉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当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开拓和使用后,教学形式和手段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而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过去诸多教学上的难题和瓶颈之困。同时,对于选择性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持,让多媒体条件下美术欣赏课的选择性教学的试行和开展成为可能。多媒体条件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得教师在紧扣教材的条件下实现教学形式和设计的选择性变化,实现相关知识的超大容量的选择性链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创设的的选择性设置;实现审美教育的多种感性的选择性认知;实现艺术作品的情感导引的选择性配合及正确艺术观和人生观培养的选择性引导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变化空间,实现了美术欣赏课的终极目标和教学预期效果。

一、教学形式和设计的选择性变化

在多媒体条件下美术欣赏课首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过程,在多媒体教室内,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变得更生动更丰富多彩,而且也可以对于美术作品进行各种选择性处理(如局部特写,色彩分析等),这样一来,我们就实现了美术欣赏课的最初审美要求和效果期望,完成了审美教育的全方位感知过程,让审美教育回归到多样性获得渠道上来,因为人类对于信息的获得是通过眼、耳、鼻、舌五种感官,五种信息通道来完成。各种信息的传播对于这五种信息通道的依赖程度不同,言语的信息主要靠声音的通道,文字和图像的信息靠视觉的通道。然而多种信息通道的配合使用,对于改善信息的传播效果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以美术作品作为媒介,科学的选择、组织、控制各种多媒体的使用,达到开阔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艺术知识,养成学生接受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绪,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教育目的。教学形式的选择性变化,带来的是以往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形式瞬间变得五彩缤纷,美术作品不再是模糊、冰冷的印刷品,而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可以近距离的和近似原作展开对话,观其造型,感受色彩、究其局部、研其技法……而学生的感受方式也变得亲切、多样和深刻。

同样,在多媒体条件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也将变得丰富多样,极具选择性。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教学法可能使教学呈现更加直观、明晰,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识记。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按照教材规定进行教学设计,唯恐带入太多知识点和太多交叉科目而显得杂乱无章,在多媒体条件下,反而可以进行多风格、多章节、多时空、中西方美术欣赏课的并置教学,展开纵横向对比教学,选择余地大且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又好。比如在讲授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拉斐尔的作品《西斯廷圣母》时,我们可以和中世纪宗教美术作品《圣母像》并行对比欣赏,既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特点,又能从中世纪宗教美术的对比中理解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必然原因。在多媒体条件下,教学形式和教学设计的选择变得游刃有余,轻松自如。

二、教学相关知识的超大容量的选择性链接

美术欣赏课虽然时常针对的是某件美术作品或者某种美术现象,看似就事论事,实则是我们不但要从美术作品或者美术现象的外在形式去解读、分析其画面形式,色彩构成和空间关系等表面形式,而且还得通过作品却了解和掌握其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生平、逸闻趣事等相关性知识,在这个时候,多媒体技术给我们提供了相关知识的超大容量的选择性链接,利用计算机的超级链接功能,我们便可实现文字,图画、声音、视频等诸多形式的知识再现和并置,非常方便,极具操作性。比如在讲到巴洛克美术作品《帕里斯的评判》时,我们不但可以从视觉上感受到《帕里斯的评判》这幅油画里面的人物造型,色彩特征和故事情节,还可以运用超链接功能为学生呈现出与作品相关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情境,甚至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播放电影《特洛伊》,从而使学生从全方位感受巴洛克美术的艺术风格,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这样的选择性教学使得美术欣赏课变得可亲可爱,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明显。

三、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创设的选择性设置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品味艺术魅力,体悟作品背后的艺术情感,思想、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对于美术作品或美术行为的欣赏过程有时往往存在着具体语言无法清楚表达和描述的困局,尤其是关于情感导引和诸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些内容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经常需要采取一些情境创设性的教学设计,来辅助、引导、置换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深入体验。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利用各种感知手段全方位体会作品的艺术美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也是最为人们容易接受的可感知的艺术,它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的情与景在不断的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的变化。如果在美术欣赏课中能有机的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由于黄河决堤造成几千公里的黄泛区农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悲惨之情,如果老师能适时的运用多媒体的声频技术放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这时学生就开始“设身处地”的进入某种情境,自觉的体验画面流民的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凄惨之情,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置换,审美体验得到了升华,视觉性的的欣赏课通过听觉打开了情感之门,完成了审美体验。这个过程多媒体为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选择性技术支持。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怀。通过这种刻意的课堂情境创设的选择性设置,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自然、舒畅的进入某种情境,而自觉的感受作品,实现情感置换,展开联想,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艺术作品。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想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联想。

由于多媒体技术是从视觉、听觉和操控性等多方面同时刺激学习者的大脑神经,能唤起学习者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调活动,强化和提高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和接受力。同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可视、可听的多维度刺激,其审美过程也积极调动了全方位的感知方式,实现了通感的审美参与,其情感的调动、思想的转化、艺术素养的提升都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参与具有了多维性、全面性。同时,美术欣赏课的单科教学由于采取了选择性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艺术熏陶和审美体验得到了全方位的刺激、锻炼及提升。学生的感觉系统变得更加敏锐,审美体验得到柔性训练变得轻松,情感的自觉转换也得到升华,审美意识也变得自觉主动,一旦完成,便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永久性,这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选择性教学存在于各个学科和具体学科的不同方面,如何选择选择什么,因人而宜、因学科特色而定。但是在多媒体条件下,对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的确是提供了极大的选择性余地,使美术欣赏课变得极具近距离、易操作、多角度和易认知性,使过去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局限性迎刃而解。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也要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有选择、适时、适度的使用。毕竟,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教学的进行主要还是来自教师的丰富知识的传授和授课能力以及人格的整体呈现,只有当这些条件与前者有机的结合,才是教学过程的完美体现,也终将有力的推动教学方法探究和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选择性多媒体技术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选择性听力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手段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美术欣赏课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