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共情”有效地融入科学课堂教学

2013-04-29吴静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融合运用科学课堂共情

吴静玲

摘要:重视心理辅导方法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而“共情”技术是心理辅导的精粹,在辅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共情”技术,艺术性地去实现科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双赢,是本文尝试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共情技术;科学课堂;融合运用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下现代科学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要达到此目标,传统的教师灌输教学,被动的学生学习方式理应摈弃。现代新课堂科学教学注重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这种引导就是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心里,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开发学生的心智。善于运用共情技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出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关于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必须得满足三个条件: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简而言之就是共同的感情,它要求主体能够走进客体的世界能够了解并理解客体。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因此,共情又称为移情、同感、同理心。 共情艺术主要运用于医疗但是也适合于教育事业。从教育的层面上来说,共情,是打开心结促进师生有效心理沟通的金钥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有效的共情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心理过程,只有教师的共情,没有学生的共情,往往是教师施爱,学生却不领情;反之,只有学生的共情,没有教师的共情,就会导致学生有情,教师却无动于衷。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都能共情,又都会共情,那么课堂教学才会更精彩、更有效!如何把“共情”技术有效的融入科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很多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把“共情”技术融合到科学课堂的必要性、可行性

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体会别人的感受、需要,并且把自己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知道,表现为关注、理解、尊重 。共情能力差的学生,一般较自私、任性、心胸狭隘、不懂得尊重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同情心。从教育的长远观点看,这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所以教会学生共情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学是一门源自生活的学科,每个知识点必然联系在生活现象,这就容易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与学生的情感的共鸣点,达到共情。共情技术本身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重要沟通、辅导手段,在这种沟通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最主要的形式。只有当这种互动达到和谐共情的状态,那么沟通也就成功了,这样的课也就有意义和有效了。在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中每节设置的“思考”、“活动”、“讨论”等环节都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主导地位,要和学生充分互动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生沟通,这无疑给师生的共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科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些都告诫我们,科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共情的过程,离开这一点,就无法体现科学课堂的特点。

由此可见,把“共情”技术融入到科学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

二、“共情”技术在科学课堂中的尝试

1.设计问题引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寻找知识的联接点

课例片段一——参照物概念

视频:跑跑卡丁车赛跑

师问: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卡丁车在做仕么?

生答:运动。

师问:还看到了什么?

生答:路旁的建筑及景物向后退去

师问:站在地面上时,树及建筑物是静止。而刚才看到卡丁车的画面中,路边景物向后动?为什么?也有同学问老师:在家中的跑步机上锻炼,奋力拼搏,却只是在原地不动,为什么?好,今天我们在认识运动基础上学习如何描述运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1.坐在车上和站在路边看树及建筑的感觉一样吗?2.闭上眼睛,你能判断车的运动及方向吗?为什么?3树及路旁的建筑在判断车的运动中起的作用是什么?结合讨论,明确选择参照物是必要的,总结参照物的定义并板书。

教师反思:在新课引入时,从学生熟悉的跑跑卡丁车入手,引发生活感知对运动描述的认知矛盾,从而产生释疑的欲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旧认知结构,通过设计有层次的讨论题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寻求新知识的联结点, 使学生感到教师为他们所想,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新概念,学生不会感到突兀。教师运用共情技术已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通过互动、 互同、互顺,通过认知和情感上的沟通,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建立了参照物的概念,而且能体会到探知的乐趣和满足感。

2.重视共情表达,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学生同在

教学的艺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表达与交流的艺术。共情表达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共情表达是检验你对于学生心理掌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在表达的时候极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才能与学生站在一个位置,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你所表达的东西就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

课例片段二——摩擦的利和弊(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6 节)

教师:请看一架底部装了轮子的钢琴和一个粉笔盒,如果要你推,你认为哪个更容易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粉笔盒推起来容易些。因为粉笔盒比较钢琴轻的多,对地面的压力小。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生2:我认为是装有轮子的钢琴容易推。因为装了轮子后就是滚动摩擦,相对来说滚动摩擦比较小,我家的行李箱有轮子就比较容易推,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于是全班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进行了争执)

教师微笑着看着学生为了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后说:“同学们,大家都很有自己的见解,但我们暂时不说谁对谁错,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下,你们的答案是不是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呢?”(运用了共情的技术,既肯定了他们的成功之处,也引导了他们如何换个角度思维学会共情。)

通过一番讨论后,生3发言:“我把两个同学的观点结合起来考虑后认为生2的回答是不够严谨的。他们的确考虑到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但是他们也忽略了钢琴和粉笔盒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如果它们质量一样的话,应该是滑动摩擦大一点。”

师:很好,考虑得更加周到了。看来还有同学要补充。

生4:刚才生3同学注意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我认为应该把粉笔盒也换成钢琴,因为它们的质地也应该一样,我们应该把所有应该控制的变量都控制住,才有可比性。

师:你们真是太有才了。(利用学生喜欢的口头禅共情表达)那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教师反思:摩擦力的讨论虽然简单,但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是探讨的重点,师生间的的共情评价,是学生在知识探讨领域里沟通的前提,也为后面问题的展开讨论作了铺垫。在讨论中在认知心理的驱动下,进行几次共情评价,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话给他们起到了引导作用,并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增加了探究、进一步思维的信心和乐趣,使问题讨论层层推进,最终学生在自己去探索中牢固地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展开共情探究,深入学生心理,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

课例片段三——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教学分四步走:

(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电路图,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路。(学会合作分析)

(2)根据同学的方案,进行谈论评价修正电路图。(学会共情交流表达)

(3)分组实验。早完成的组分配到其他组进行指导。(学会合作互助)

(4)分享实验结论或收获。(学会分享)

教师反思:通过本案例的实践,对于这个比较复杂又具有挑战性的探索问题如何来引导需要教师积极的倾听、共情和探究的综合运用。其中共情是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心灵兴奋点的关键。本案例中共情主要表现在:(1)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体验了互助共同探究的乐趣;(2)组间的交流和指导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3)把通过共情探究的结果或者收获进行分享,提高了自我探究的能力;(4)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倾听者、引导者、让学生始终感到教师与他们同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运用共情技术,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如相互尊重与理解、关注和倾听、共同探究等方式完全可以与科学教学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新课程科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融合运用科学课堂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研究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